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地方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地方风采/详情

野蜂蜇伤的老人平安出院了

时间:2024-05-06 10:31:47来源:医师报作者:林志贞 阅读: 114640

       日前,常山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位被蜂蜇伤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患者是一位70多岁的徐姓老伯,在田间干活时被蜂蜇伤致晕厥,并伴有四肢及口唇紫绀,被家人发现时仍处于昏迷状态。

       接诊的救护车一路疾驰,担架上的徐老伯在输氧状态下氧合指数仍徘徊在70mmHg上下,而正常人体的这一指数为400-500mmHg之间,情况一时危急。因为事发时老伯是独自在田间干活,发现徐老伯昏迷在地的家人并不清楚老伯具体发生了什么意外,只能提供一点:老人原本有高血压及脑出血病史。初始诊断一度不甚明确,所幸在经过前期的补液扩容、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急救措施后,原本昏迷状态的徐老伯有了些微虚弱的反应,急诊科郑土成医生连忙凑近前去,询问老伯是否记得昏迷前发生何事?徐老伯回想了下,低弱地说,记得自己是被一只野蜂蜇了下,后面就感觉越来越难受,再然后就不怎么清楚了。有了徐老伯的回应,原本不甚明朗的治疗方案的迅速明确,郑土成医生在原有的治疗基础上立马再组合抗过敏措施。终于,病床上的徐老伯由危转安并趋平稳。在经过后续的对症治疗后,目前徐老伯已出院回家休养。回访的时候,徐老伯提及此次被蜂蜇的经历,仍是心有余悸。

       急诊科医生郑土成介绍,夏秋季节,野外密蜂活动较多,被蜂蛰伤后若不能及时就医,极有可能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他建议夏秋季野外干活或出游时,最好戴帽及穿长袖长裤,保护好头面部及裸露的四肢,衣着也以浅色为宜,不着色彩艳丽或深色衣裤。如与蜂类正面相遇,最好慢慢挪动或者保持静止抱头蹲下,千万不要东奔西跑甚至去追逐拍打,更不可去捅马蜂窝;在野外最好不涂抹含香味的防晒霜或香水,随身带有含糖类食物的也尽量扎紧口袋。

       郑土成医生介绍,蜜蜂毒液含有组胺、5-羟色胺以及透明质酸酶、磷脂酶A、胆碱酯酶等蛋白酶类、缓激肽和血清素等,蜇伤后患者可能出现如皮肤荨麻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心率增快等,病情危重者甚至可致肝肾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每年到了此季,急诊科都会接诊到数例蜂蜇伤患者,病情程度轻重不一。那万一在野外不慎被蜂类蜇伤,郑土成医生建议:

        一,尽量挑出蜂针:看到伤口处有一黑点的,基本可以确定蜂针在内,可用针尖挑出,但要避免挤压伤口以防毒素扩散;

        二,冲洗伤口:蜜蜂的毒液呈酸性,伤口可用肥皂水、小苏打水等弱碱液冲洗;黄蜂的毒液呈碱性,需用醋酸或食醋等弱酸性液体冲洗;如果不能分辨蜂类,即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

       三,局部用药:局部红肿处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白色洗剂以消散炎症,或用抗组胺药、止痛药和皮质类固醇油膏外敷,红肿严重伴有水疱渗液时,可用3%硼酸水溶液湿敷,但千万不可涂抹有色溶液及碘酒之类,以免加重患部的肿胀;

       四,尽快送医:蛰伤处出现红肿痒痛症状时,尽快就医,争取早治疗,减慢毒素入血,切勿等出现严重反应后才就诊。


责任编辑:王凤贺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