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行业动态/详情

高血压降压目标值的思考

140/90 mmHg仍是基石

时间:2017-09-04 10:03:29来源:未知作者:贺玉泉 阅读: 95654

blob.png

有专家指出,在中国心脑血管病是目前防治的重点,而高血压的防治则是重中之重。因此,积极有效的控制血压对于高血压患者的获益至关重要。

将血压控制在什么范围对患者最有利?这一直是医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JNC8指南指出,<60岁及患有慢性肾病、糖尿病的患者血压控制的目标值应设在140/90 mmHg。此外,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ESH/ESC)、2013年美国社区高血压临床实践管理指南(AHA/ACC)、2014年日本高血压防治指南(JSH)都建议,将一般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设定为140/90 mmHg。似乎放宽降压目标值已成为主要趋势。

强化降压显获益

然而,一项迄今为止美国最大的高血压临床研究SPRINT试验打破了这一趋势。该试验公布的结果显示,强化降压目标可使高血压患者获益更多。该研究共纳入9361例受试者,强化降压目标(收缩压降至120 mmHg)与传统降压目标(收缩压降至140 mmHg)相比,可使患者全因死亡率降低30%,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5%。基于强化降压组获益显著,试验被提前终止。

SPRINT研究提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一步控制(收缩压降至120  mmHg)可使患者进一步受益。与此结论相同的研究还有2001年的IDNT研究,该研究纳入1590例受试者,经过平均2.6年治疗后,结果显示,收缩压降至<130 mmHg后,血压控制值继续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随之降低,且舒张压<85 mmHg时卒中发生率依然呈下降趋势。此外,还有多项研究都支持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至<140  mmHg更好。

血压过低风险大

但一些临床试验显示,当高血压患者血压降到某一临界值以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总死亡率不会进一步降低反而有升高趋势,即J型曲线现象。J型曲线现象最早由Cruickshank等在1987年提出,他们对90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了平均6.1年的随访观察,发现高血压患者舒张压降至85 mmHg时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最低,当血压降至更低时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反而增加。

此外,多项研究证明此观点,这些研究并不认同“血压低一些好一些”的观点。但回顾文献可发现:J型曲线的结果基本来自随机对照研究的事后分析,缺点在于:(1)这些随机对照研究比较的是不同药物,而非比较不同血压,缺乏随机性;(2)达到低或极低血压的样本量很小,很难从中得出结论。

降压需个体化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控制目标值是否应进一步降低这个问题上,各项研究给出的意见不尽相同。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临床试验的结论只适用于与该研究受试者基线特征相似的患者。仅一项研究尚不足以导致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关于降压治疗目标值的推荐发生根本性改变,还需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因此,目前就我国的高血压国情来看,多数患者仍应以140 mmHg为降压目标,对于能较好耐受降压治疗且不需过于复杂的治疗方案者,可考虑将血压降至<140 mmHg的水平。但仍应强调患者的个体特异性,不同病情、不同阶段、不同心脑血管风险层次的高血压患者,最大获益的血压控制目标可能有所不同。

同时,需注意强化降压患者发生低血压、晕厥、电解质紊乱、急性肾损伤或肾衰的风险。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