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生 血脉连 商医是
9月20日,世界华人医师年会暨全球心血管病峰会在北京举行。当来自全球各地的华人医师们汇聚一堂,交流医学发展现状、特点与趋势,分析中国和世界医学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世界华人医师之间如何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医学进步与发展。本报记者就华人疾病、临床科研、医患关系与中医药发展等问题作了随机采访,听一听华人医师不同视角的阐述。
关键词:疾病
华人群体有共同的疾病问题
就疾病本身而言,华人群体有其独特性。李兆萍以糖尿病为例,认为虽然中国的胖子比例远不及欧美,但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却高于欧美。这便很可能是由基因、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决定的,不同人群在临床上的干预和治疗也不同。针对华人群体特殊性而开展的学术讨论,是华人医师需要做的。
此外,由社会问题衍生出的医学问题,同样需要大家共同探讨。苏清泉谈到,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老年疾病应成为我们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台湾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消耗的医保基金超过总量的40%,预计到2025年这个比例将达到60%左右。老龄问题不容忽视。”苏清泉谈到。
此外,李兆萍还告诉记者,由于华人医师分布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他们所面临的科研形势、临床标准化等问题,都有很大的不同。欧美的先进体系是全球华人医师都可以借鉴的,这样也可以避免走弯路。
王玉琢对此颇感认同:“华人医师的交流,不论是临床的经验借鉴、科研还是教育方法,都是值得关注且需要的,这是满足华人医师对医学知识渴求的途径。希望以后这种交流更加系统化、组织化。”
关键词:临床与科研
精英医生兼具科研与临床能力
关于“医生是否应该做科研”的问题,业界一直在讨论。有专家说“开展临床研究是医生的天职天命”,也有医生说“临床医生,专注于做临床、看好病就行。”临床与科研到底应该如何把握?
在苏清泉看来,如果临床医生只是单纯做临床治疗,那就太浪费了。“医生看病只是在疾病发生之后将其治好,这是远远不够的。一名优秀的医生有义务寻求疾病发生的原因,进而做到对疾病的早期预防,甚至包括健康管理理念的推广,让人们晚得病甚至不得病。”苏清泉还认为,如果可以和基础医学相互配合,医生可以做的就更多了,新药研发就是很好的例子。
王玉琢谈到,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医生技术的提高和进步,离不开科研;而没有扎实的临床知识和经验积累,谈科研只是空话,两者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
与此同时,王玉琢还认为:“科研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的。”科研对医疗的帮助是毫无疑问的,但适合科研的人选也是自身的考核和鉴定标准,如果医生有这方面的能力、智慧和资源,完全可以大展身手;而有些医生擅长于做日常护理,那就做好本身经验的积累任务,而不需要做太多的科研。
在李兆萍看来,在中国做医生真不容易,要求高而且多。既要会看病又要搞研究,既要带学生还要会沟通。“这些工作真的很难集于一人身上。”
李兆萍告诉记者,在美国,医生有不同的方向。大部分医生只是专注于临床,不能强行要求他们做太多。少部分的精英既做临床又做科研,而那些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身的医生,绝对是精英中的精英,数量就更少了。
关键词:医患关系
法律对医患双方都要做约束
在谈到医患关系问题时,蔡明忠告诉记者:“如今的医生确实越来越难做,医疗纠纷更是层出不穷。未来,医疗纠纷只能越来越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他看来,如今患者太容易获得不甚全面的医学知识,加之其对医学的理解有限,当医生的诊疗稍与患者所知不同时,就会被患者质疑。
针对于此,蔡明忠认为,沟通不良是造成医患关系不佳重要的因素。医生不能只会说术语,应该用患者能够听得懂得话去与患者沟通;而患者也应明白,医生只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而不是神。
苏清泉是台湾医师公会全联会的理事长,同时也是台湾立法委员会的委员,他的一项重要成绩是曾成功推动 “台湾医疗法”24条的修改:如果在医疗机构具有医闹、医疗暴力行为,则会被列为公诉罪。这便借由法律告知民众,如果有问题应该循着正常的路径进行解决,而非针对医生或医院。
不久前,医闹成功被写入我国刑法修正案,这与台湾的修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法制建设方面,做得最完备的当属美国。
李兆萍向记者介绍到,美国法律规定,如果患者有对于医疗的申诉意见,必须通过正常的途径来解决,决不允许滋事行为发生,更不允许动手及堵门口。如果医生感觉患者威胁到自己的安全,报警后警察会马上进行处理。此时,患者的上述行为,已不再是针对医生本身,而是对抗法律的行为。
除了对患者的要求,法律对于医生的要求也很严格。医生不可以因为患者是否有钱或有保险而对其采取不同的诊疗;如果医生酒驾,除了可能吊销驾驶执照,更有可能吊销医生执照。法律对于医患两边都会做约束。
关键词:中医药
中医药需在国际规则下寻求长远发展
中医中药乃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瑰宝,但近些年中医中药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国际上认可度普遍不高。
王玉琢认为,西方医学讲究科学证据,自然就会要求中医中药也以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其价值。但目前而言,中医中药在某些方面做得并不规范,也不科学。
“在科学这条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要踏踏实实地做好自身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上拿出有说服力的科学证据,帮助中医中药提高在国际上的认可度。”王玉琢谈到。
蔡明忠同样认为,医学作为一门科学讲究的是证据。“中医中药如果要想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首先需要融入当前主流的医学体系之中,以循证医学为导向,在同一个游戏规则下去发展。如果仅仅是在自己的圈子中寻求发展,那么将很难有所突破,自然也很难得到国际的认可。”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2024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急性发作评估及治疗方案解读
2025-08-06 -
new贵州航天医院成功开展经支气管镜热蒸汽消融术
2025-07-31 -
new理论为根基 实践为导向 络病理论为慢性病防治难题出“绝招”
专家们着重阐述了脉络学说等中医理论在慢性病防治中的核心价值——从解析疾病病机到构建治疗思路,传统医学智慧与现代医学理念的融合,为破解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的防治难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创新方向。
2025-07-28 -
new慢病全程管理新解:中西医协同+通络药物“金钥匙”
专家从最新循证证据出发,结合长期实践经验,共同勾勒出一幅“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管理”的样板,用现代技术验证经典方药,用中西医结合弥补治疗缺口,用精准评估与多学科协作将防治关口不断前移。
2025-07-21
-
国际妇女节专题丨郭晓蕙:保护甲状腺 切忌“听风就是雨”
2024-03-05 -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2024)
2024-01-04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2022-09-05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宣武医院药学部张兰教授团队:中西药携手,筑牢安全用药底线
2022-09-05 -
敢于打破学科发展的“天花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溶取栓中心”成立
2022-08-05
-
第八届医学家年会⑨ | 吴华:迎难而上 在摩擦力中前行
2023-03-29 -
【热点】17岁女孩吸食笑气中毒,坐轮椅回国治疗……神内医生说:这个流行于酒吧等场所的东西害人不浅!
2017-07-07 -
闫慧敏教授:加强小儿胃肠道疾病防治 重视中医药应用!
2023-04-14 -
敢于打破学科发展的“天花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溶取栓中心”成立
2022-08-05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2022-09-05 -
现实版“飞越疯人院”
2017-07-28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宣武医院药学部张兰教授团队:中西药携手,筑牢安全用药底线
202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