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深度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深度报道/详情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时间:2022-09-05 16:24:03来源:未知作者:洪瑞麟 苏萍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洪瑞麟 通讯员 苏萍)中国福建地区有着这么一家广为人知的三甲公立医院:跨越三个世纪、长达160多年的厚重积淀,八闽现代医学的发祥地,一大批引领业界的杏林圣手,各项影响国内外的先进医疗技术……尽管之前已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高光与荣誉有所认知,然而站在白塔掩映下的红砖楼前,你一定会震撼于这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

创建于1987年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外科,堪称心外领域的战略高地:它是福建省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心脏中心,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省重点学科,全省第一个外科学博士点所在地。近年来更是在心脏领域不断开拓、发展迅猛。丰碑无语,行胜于言,这一切荣光的背后,离不开协和心外科一代代敬畏生命、竭诚求索的精诚医者。

微信图片_20220905162414.jpg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三位协和心外科的重磅人物:陈良万教授、戴小福教授、李虔桢副主任医师,老中青三位专家,源于对医学的信仰、共同撑起了协和心外科的一片天。作家周国平说,医学的信仰源自于爱:一是对科学专业的爱;二是对众生和病人的爱。在三位专家回忆起当初选择来到协和心外科时,言语中充满医学信仰的感染力。

深耕心外科数十载,陈良万教授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刚刚起步的心外科专业、这个学科在许多领域甚至一度是禁区!

“心外科风险高,又苦又累。但是要救人,总需要有人去尝试并坚持,我想做这样的医生!”提及专业问题,陈教授瞬间严肃庄重。怀着医者的悲悯之心,在几乎一片苍茫的心外领域他硬生生“尝试并坚持”了30多年。

而这种悲悯,同样可以在戴小福教授身上看到。“我是出生在闽西长汀的一个小山村。村子里很多人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从医学院毕业后,我就想为省内的父老做些事。”戴教授说道,“福建协和心外科很早就开始涉足心脏移植手术,当时在全国心衰治疗领域具有很高的声誉。好的平台可以让个人的微光照的更远”。

师从于陈教授,李虔桢副主任医师显然深受导师的影响。他的身上也更具青年一代医师的那股冲劲。“我父亲是一名医生,从小可以说是耳濡目染。”他说道,“进入医学院后,因为喜欢挑战、所以我选择了最具难度的心外科专业。选导师时幸运地遇到陈教授,他不管在专业还是医道上,对我的的影响真的很大。”

因为信仰,因为悲悯,因为专注,他们扛起了传承协和心外科发展的旗帜,用深耕实现了协和心外科从无到有的光辉历程。

陈教授感慨:“30多年,是我们协和心外科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过程。如今所有心脏外科手术在协和都可以开展。我们是第一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东南地区最大的心脏中心,我们在全国的心脏外科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先驱而行,领军行业的特色专科

“医者仁心,医乃仁术”。协和医学精神的高贵,在于对“以科学济人道”精神的完美诠释。

福建协和心外科从未停止追求专业的步伐。如今福建协和心外科已成为一大特色科室,心脏移植方面更是响誉国内。

对于协和心外科在心脏移植领域的特色,陈良万教授做了精辟解析:“早、全、新。我们早在1995年就做了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这个病例不仅至今存活质量较高,而且还开创了国内换心人存活时间最长的记录。我们的手术方法也是很全面,各类手术病人及免疫控制方案齐全,迄今为止完成了400例心脏移植病例。同时我们在不断创新,包括供心的获取与保护、手术方案的改进、免疫控制方案的调整,在创新方面我们创了全国十个记录,形成了福建协和移植经验。”

为了更加全面的解决心衰病人治疗的难点问题,2019年协和心外科成立了心衰病房。长期在实践中战斗,戴小福教授深有感触:“心衰病人的治疗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治疗,而且是对规范度要求很严格。通过多学科的综合会诊讨论、让病人得到最规范有效的治疗。如果病人在长时间的规范治疗后、心衰还是反复发作,就能及时给予他外科救助、就是我们说的心脏移植或者人工心脏,通过这种方式来挽救病人的生命。这是我们成立心衰病房的初衷”。

而实践也用一起起鲜活的案例论证了心衰病房成立的正确性。

在协和心外科,从来不乏惊心动魄的手术抢救。而每一次争分夺秒,都是协和人奉献出的最精湛的医术!

深耕厚植,前瞻行业前沿

“人工心脏”无疑是心脏外科领域的一座高峰。在过往的医学征途中,福建协和曾创造了数不清的“第一”与“奇迹”,在抢占“人工心脏”的高地时自是当仁不让。

回忆初踏“人工心脏”领域,李虔桢副主任医师提起他的留美经历:“当初去美国留学,国内人工心脏还没起步,但是国外的人工心脏已经开始盛行。耳濡目染国外的新技术、我深受震撼,回国后就决心投身这领域。”

“但是我们人工心脏起步还是比较迟的”,李虔桢副主任医师继续说道,“所以我们的技术、认知或与患者的接触程度还是相对滞后。我们最大的优势是国内患者群体庞大,医师的学习和技术创新提升很快。这种情况下国内人工心脏的技术会发展的很快,甚至可能在短期之内赶上欧美国家的脚步。”

众所周知,在心脏移植领域内、供心紧张是难以攻克的难题。然而美国一起“猪心移植”案例、堪称医学界的划时代事件。未来在心脏移植领域“人工心脏”或者“异种器官移植”谁会是大热门?对此,戴小福教授指出,异种器官移植在未来肯定是大趋势。但是目前它的两个难点:急性排异问题和道德问题还是有待克服的。未来10-20年内末期心衰治疗还会主要依靠人工心脏或心脏移植。

“人工心脏在心衰治疗上是不可替代的,大量的病人由于得不到心脏移植而死亡,人工心脏的出现确实解决了这个矛盾。但是,”提到人工心脏的普及和推广问题,戴教授的表情严肃起来,“难度也是存在的。价格昂贵是一方面,另外它是一个社会系统的工程。术前评估、术后抗感染、机器的维护都是普及的难点”。目前我国的人工心脏只能在几家顶尖医院进行。而未来,随着社会发展、技术的进步和技术普及,相信越来越多人的生命将会被“人工心脏”所挽回。

作为协和心外科乃至我国“人工心脏”的拓荒者, 2019年6月17日,陈良万教授带领团队攻艰克难、开展了福建省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也是同年,协和心外科成为全国“人工心脏”临床试验的三甲顶尖心脏中心之一。

而这一切源起是陈教授在90年代留学意大利时、目睹了第一代人工心脏的应用。回国后面对大量心衰的病例“促使他开始思索,意识到在供心难题面前、人工心脏是治愈病人的唯一替代途径”。于是从2010年他开始着手分批派人到欧美日学习人工心脏的理论和临床应用,搭建布局协和心外领域的人才梯队。

迄今为止,协和心外科已完成25例“人工心脏”手术。说到最难忘的一个案例,陈教授和李医生都不约而同地提及一位新疆患者:他慕名来协和求医就诊时,已是终末期扩张型心脏病。可怕的是、住院两天后病人病情恶化,摆在治疗组面前的是两难处境:不装人工心脏死亡近在咫尺,铤而走险则可能人财两空。这是医术与医德的双重考验!对医者而言,救赎是永恒的追求。救!紧急启动人工心脏手术,硬生生把病人从死亡线拉回来了!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这就是协和医者!

蓄厚积之力,承协和进取之魂

采访接近尾声,问到陈良万教授对协和心外科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时,他的眼中神采奕奕!

“学科的发展是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不断向高地攀登的过程陈教授说道,“下一步我们的规划主要集中在三点:一是人才招募与培养,关键是要科研创新、培养研究型人才。以研究思维带动临床思维,要在全球范围内招募(人才)。在第一个五年内解决一些问题,紧抓本专业的热点和难点;第二是要组建福建协和的心血管病院区,加大基础设施的改善,做好心脏康复及随访工作;第三要牢牢把握质,质量是生命线,加强心脏外科科研及临床的质量控制”。

寥寥数语,言简意赅,这是一位协和领军人的运筹帷幄,更是一位心怀苍生的国之大医。

结束时已是晚上7点,陈教授要赶去查房。“这是协和的传统,也是陈教授雷打不动的工作习惯,数十载如一日。”一名工作人员轻声说。

走出红砖楼,苍穹之上繁星点点。此时的福建协和,灯光通明、恍如白昼。人群,依然穿梭;生命,在此护佑。因敬畏生命,而常怀一颗赤诚的医者初心。因敬畏专业,在临床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是协和医者的品德,这就是百年协和的厚重,一所让患者性命相托的医院,一所中国现代医学史上的丰碑!

责任编辑:许奉彦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