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医院快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医院快讯/详情

广东医附院肾内科发动科研“引擎”,让学科建设行稳致远!

时间:2023-04-11 15:13:12来源:医师报作者:吴江荣 周宏久 肖云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简称“广东医附院”)肾病内科成立3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急慢性肾病的防治、科学研究及高端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为粤西地区约2000多万人口肾脏健康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为无数肾病患者点亮了“生命之光”。

广东医附院肾病内科成立于1991年,建科之初只有26张病床和1台血液透析机,现已发展到年门诊量约 11 万人次,住院超过 3000 人次,维持性透析病人近千名的大型肾病防治中心,目前是国家肾脏病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国家级住院医师培训肾脏病学专业基地、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基层血液净化技术培训基地、环北部湾肾病专科联盟轮值主席单位、粤西腹膜透析联盟主席单位。在2019-2021年度广东省医院DRGs学科建设指标排名中,肾病内科分别位居第332名;在2019-2021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学科影响力排名中,肾病内科分别位居第958692名,学科整体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22年,广东医附院获批国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肾病内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实现了粤西地区学科建设历史性突破,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2B48DACE-A8DF-455C-95F8-5E45B91C0EF6.jpeg

瞄准科研攻关,推动优势特色专科纵深发展

在老一辈肾脏病专家李达道、陈孝文、唐德燊、梁东等人的带领下,肾病内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近10余年来,在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刘华锋的带领下,学科克服了人才引留困难、临床科研基础薄弱、信息相对闭塞等难题,全科上下积极进取、砥砺前行,在诊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能力、科研教学能力、人才培养及学科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已发展成为粤、琼、桂三省交汇地区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雄厚的肾脏疾病诊疗中心、科学研究中心及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中心。

“科研是学科发展的动力,瞄准科研攻关,才能不断推动优势特色专科朝纵深方向发展。”面对技术、人才、科研等难题,10年前,初任学科带头人刘华锋斩钉截铁地说道。

在起步阶段,科室的病房床位和医护人员都明显短缺,医生不仅要完成繁重的临床工作,还要花大量的业余时间做研究,当时团队成员缺乏科研经验,在做了一些基础性研究后大多浅尝辄止。刘华锋认为,团队要立足临床,注重临床实践,具备实力过硬的医师队伍,但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的学科,不能仅限于完成日常的疾病诊治工作,更应成为学术型医师团队,在国内外具有学术影响力。“在医院做研究很难,需要付出的很多,必须要全体成员持之以恒的努力。肾病内科能够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既是对我们学科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医院医疗技术的认可。”刘华锋教授说

30余年来,团队成员承受着数倍于常人的负荷开展临床与科研工作,经过时间的磨砺,发展思路逐渐成熟,研究方向趋于明朗。团队立足于科研思路来源于临床、研究结果服务于临床的转化医学导向,长期坚持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方针,逐渐凝练并确立了以蛋白尿相关肾小管损害、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和足细胞病等四种优势慢性肾脏病病种为“经”,以自噬-溶酶体通路为“纬”的研究方向,以科研攻关为突破口,初步证实了自噬-溶酶体通路异常在多种肾脏疾病的进展中的重要作用,一些成果为国内外首次报道,并提出了保护溶酶体功能可能成为慢性肾脏病防治的新策略,瞄准科研突破口,积极推动优势特色专科朝纵深方向发展。

重视科学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深度融合

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学科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跻身国家临床重点学科的必要条件,是建设创新型学科的根本动力和源泉。“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深度融合,探寻二者双向转化的新模式,是我们学科以及整个团队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刘华锋教授说道。

刘华锋团队一直坚持细胞自噬和糖尿病肾病的研究,系列研究走在国内同行前列,系列研究论文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和认可,被专家学者多次引用,细胞自噬在肾脏疾病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受《Autophagy》主编Klionsky邀请,团队参与编写第4版自噬研究指南“Guidelines for the u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assays for monitoring autophagy (4th edition)”;2021年,受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委托,团队牵头撰写“细胞自噬与肾脏疾病研究-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并在2022年中国肾病内科领域科技论文影响力排行榜中位列第31位,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的同时,学科还大力推行“科研工作也是学科基本工作”的理念,有计划地组织临床科研工作,基本形成了团队成员积极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局面。近年来,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多项,省级科研项目近2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60多篇,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合作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科研成果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1项成果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出版包括《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五部等专业著作。同时,学科作为粤西地区领军团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大力推进湛江乃至粤西地区肾病内科学科发展。

2EBCF6A1-0DA7-4D64-B643-600271D8571A.jpeg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医教研协同发展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高校附属医院的使命所在。学科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于1989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与中山大学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2014年独立招收博士研究生,形成了包括本、硕、博和博士后及毕业后教育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至今累计培养博士和硕士200余名,所培养的肾科专业技术人才遍布全国各地,大多已成为各自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

自建科起,肾病内科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和高端肾脏病高层次人培养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团队全面落实人才服务政策和优惠待遇,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的良好人才环境;坚持“引培稳用考”五字方针整体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坚持“引才”、“引智”并举,创新人才政策;结合专科发展方向,科学制定人才引进计划,拓宽引才渠道,做到“靶向引才”,积极从国内外引进优秀年轻博士,提高博士人才比例,加快优化专科人才梯队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

针对不同层级人才,学科采取“有的放矢”的培养方案,持续完善各层次人才稳、留的措施和平台,通过推进亚专科建设,为更多青年骨干营造干事创业的环境,稳住现有高层次人才,培育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亚专科骨干。经过30余年的培育,目前已建成一支临床和科研基础扎实、学历结构合理、具有较强自我提高能力、具有稳定研究方向、富有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积极向上的学术研究团队。学科现有员工110多人,其中教授(或主任医师)9人、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人、博士18人、硕士 18 人,形成了“免疫性肾病”“肾脏病理”“代谢性肾病”“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中西医结合肾病诊治”等6个亚专科团队。

与此同时,学科还十分重视中青年人才的培养,以“医教研三位一体”作为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先后引进包括广东省杰出青年、加拿大留学人才等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加强现有中青年人才的内培工作,按照“硕士博士化”的思路积极支持学科年轻骨干攻读博士,着力为中青年骨干创造干事创业的环境。高素质人才团队为学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6580D851-487E-4105-B2B2-A92FD5BA0E97.jpeg

临床与科研并举,打造创新型临床研究团队

肾病内科始终以创建国内一流肾脏病中心为目标,瞄准危重疑难肾脏疾病防治战略定位,坚持走医、教、研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医疗技术和临床研究。自建科以来,团队紧紧围绕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以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为重点,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促进专科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目前,肾病内科成熟开展本领域几乎所有专科特色技术,如全套肾活检及肾脏病理诊断技术、自体动静脉内瘘建立与维护系列技术、血浆置换及血浆吸附技术、组合型人工肾技术、经皮穿刺腹膜透析置管术及“Pull”法(褥式)导管拔除术等,总体专科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先进、粤西领先水平。

“医疗质量是临床工作的重点,医疗安全则是学科生存的关键,两者是学科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提升医疗质量及保障医疗安全是学科发展的第一目标。”学科紧跟国内外肾脏病防治技术的开展与推广,针对学科血管通路技术相对薄弱的情况,团队引进国内著名血管通路专家郝峻烽博士,大力推动血管通路技术快速发展,为粤西地区肾脏病学的发展以及广大疑难危重病人的救治作出了重大贡献,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防治相结合,构筑尿毒症防控网络,是肾病内科打造创新型临床研究团队的一大目标。急、慢性肾脏病的最终结果是尿毒症,如何减少肾脏病发展至尿毒症是刘华锋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以后思考得最多的问题,也是科室主任许勇芝最操心的问题。

为了实现对慢性肾脏病早发现、早治疗和规范治疗,延缓肾脏病的进展,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自2009年以来,广东医附院肾病内科团结带领湛江地区各家医院肾病专科或专业组,在当地卫生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筹建了集临床与科研于一体,覆盖市、县、镇三级医院的慢性肾脏病管理中心,在湛江地区成功构筑了行之有效的尿毒症防治网络。该中心至今筛选出不少于10000例的早期患病患者,并较早对专科性较强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管理,现有近4000名肾小球疾病患者进入接受早期、长期、规范随访,并建成了包括IgA肾病、膜性肾病、狼疮性肾炎和微小病变肾病综合征等5个长期随访队列,大大减少了慢性肾病患者进入尿毒症的机会,切实践行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

对于尿毒症患者,肾病内科团队应用最优质的血液净化技术为他们提高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学科设有粤西地区乃至粤桂琼交界地区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设备最先进的血液净化中心,目前开放机位90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近500人;设有本地区质量最佳的透析中心,现有维持性透析病人近400人,无论腹透还是血透患者,关键质量控制指标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当前中心最长透龄达20余年,最高年龄维持透析患者达95岁。在广东医附院血透10余年的何伯伯说道,“能够遇到这样的团队,我感到无比幸运,他们竭尽全力地救治我,让我倍感安心!”

立足新起点,建设高水平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广东医附院肾病内科,从最初6名医生、26张床位到如今110余名医护人员、近百张床位;从最初探索肾脏疾病的诊治到如今建成6个专业化的亚专科团队,并实现对患者的全过程健康管理;从最初仅有1台透析机到如今拥有近百台血液净化设备和近千名维持性血透及腹透患者……经历30余年的洗礼,广东医附院肾病内科已发展成为辐射粤、琼、桂三省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雄厚的肾脏疾病诊疗中心、科学研究中心及高层次专科人才培养中心。

未来3年,广东医附院肾病内科将立足于“十四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新起点,以危重疑难肾脏疾病防治为重点,以广大粤西地区肾脏病患者为服务主体,不断加强临床服务能力和科研教学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专科区域辐射引领能力和学术影响力,打造高水平国家级肾脏病防治中心,助力健康中国、健康广东建设,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责任编辑:衣晓峰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