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深度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深度报道/详情

彭胜:执着追梦三十余载,守护三叉神经痛患者安康

时间:2024-03-30 16:54:27来源:医师报作者:1078970272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王璐)在北京彭胜医院的会诊大厅,一幅上书“华佗现身,药到病除”的书法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凑近细看,书法的下方有一首小诗,将这幅字背后的故事清晰地展现出来:“病疾缠身十余载,药到病除乐开怀,就医时间三日整,欢天喜地把家还,感谢贵院救命恩,铭记心头传后人。”

从医三十余载,彭胜院长收到过太多的感谢信,那些或工整娟秀,或雄劲有力的文字,无一不诉说着他们求医多年的艰辛以及求得良好疗效后的雀跃,而这些患者还有着另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饱受三叉神经痛折磨的患者。

相较于脑出血、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病等脑血管、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三叉神经痛属于小病种。“尽管患病率为182/10万,但放在全国范围内来看,那也是一个不小的人群。”北京彭胜医院院长彭胜向《医师报》记者介绍道。尽管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疼痛科、中医科等科室均将三叉神经痛纳入诊疗范畴,但是像彭胜这样一直深耕于这一领域的医生并不多见。

缘起:当医学世家遇到束手无策的疾病

说起从医的原因,彭胜的回答其实并不算少见,医学世家的出身,让彭胜做出治病救人的选择看起来水到渠成。但要说起彭胜为何盯上了三叉神经痛这一领域,却缘起于彭胜及其家人的遗憾。

“我家祖上世代行医,到我祖父那一代,已经成为潍坊当地的名医,他救治了很多病人,可以说是医术精湛。”彭胜回忆道。从向祖父求医的患者中,彭胜近距离感受到了医术所能赋予一个家庭的奇妙疗愈力,并对医生这一行业有了最初的向往。

然而,即便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也仍存在很多难以治愈的病症,更别提40多年前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时期。这个世代行医的家庭,迎来了让他们也束手无策的疾病,而患病者不是别人,正是彭胜的曾祖父,这个折磨曾祖父直至生命终点的疾病,便是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是大脑内发出12对颅神经中的第5对,包含眼神经、上颌神经及下颌神经三个分支,疾病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如同电击、刀割、烧灼一般的疼痛,且突发突止,日常咀嚼、打喷嚏、刷牙、饮水,甚至大笑,都可能引发疼痛。而如果把疼痛进行分级,三叉神经痛算得上是最高级别,“天下第一痛”的恶名由此而生。

为了医好疾病,祖父带着曾祖父也踏上了遍访名医的旅途,然而天不遂人愿,本就高龄的曾祖父在三叉神经痛的折磨下日渐憔悴。“直至曾祖父去世,这个病也没有治好。”这件事在彭胜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他决定未来要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

缘聚:近十载风雨兼程追梦人

1992年,彭胜顺利完成了医学院的学习,并被分配到潍城区第二中心医院。当切实接触到临床后彭胜发现,且不说自己在临床接触到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不多,即便是遇到三叉神经痛的患者,现有的诊疗方案仍然存在着极大的不足。

“当时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靠口服卡马西平等药物,以及注射无水乙醇、甘油等封闭三叉神经。”彭胜介绍。尽管患者在疾病早期服用卡马西平,疼痛会得到明显缓解。但随着病程进展,药物的敏感性越来越差,止疼效果也越来越弱。到疾病后期往往需要加大药量才管用,甚至可能用到最大量都不管用了,同时还需要警惕长期用药的副作用。另外,封闭治疗虽然能通过破坏感觉细胞达到止痛效果,但可能会造成面部注射区感觉消失等一系列问题。

困境永远阻挡不了勇敢者的脚步。为了继续完成对三叉神经领域的探索,彭胜一直关注着学术领域相关的前沿研究和最新技术。“就在我参加工作三年后的某一天,我在废纸篓里发现了一篇关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文章,我才感到眼前一亮,这就是我一直想要学习的老师!”这篇文章介绍的便是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吴承远教授利用射频热凝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故事。在反复研读文章的过程中,彭胜的心绪愈发澎湃,多年来的梦想愈加清晰。

为了让梦想成为现实,彭胜毅然决然地辞去工作,再次踏上了拜师之路。“记得第一次见吴承远教授时,我只带了一箱萝卜,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点冒昧的。”彭胜回忆道,“但幸运的是,吴教授被我的真诚所打动,决定破格录取我,并对我倾囊相授。”

在恩师的指导下,彭胜在三叉神经痛诊疗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后又在恩师的推介下,前往英美多所大学游学,再次打开了眼界。“当时国内医生大多是在没有影像引导的情况下,盲穿进行射频热凝治疗。一般来说患者的治疗并不太顺利,经常找不准位置。当遇到一些疑难病例,射频穿刺针难以进入卵圆孔,穿刺更加困难。与之形成对比的,英美等国家已经开始在C臂影像的引导下完成射频治疗了。”

为了让我国的诊疗水平不落后于国际,彭胜学成之后毅然回国,与他一同回到祖国怀抱的,还有一台射频治疗仪。

不负相遇:“一万小时”打磨,缔造三叉神经患者的港湾

彭胜常会想起一句话:生命的维度,不止有长短,在生与死之间,有尊严且有质量的活着,是每个生命都该享有的权利。“当时国内并没有几家专门开展三叉神经痛研究和治疗的医院,而我就想开这样一家医院,让三叉神经痛的患者,能有一个港湾。”

作家格拉德威尔曾在书中写道: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而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从1999年,彭胜回国以自己姓名命名的潍坊“彭胜三叉神经痛研究所”,到2008年成立“北京嘉泽东博三叉神经医学研究院”,再到、成都、广州、上海均相继成立分部……彭胜在三叉神经痛领域所付出的时间已远远不止“一万小时”。

也正是得益于其多年来的坚守,彭胜在三叉神经痛诊疗领域终有所建树。2015年,彭胜领衔开展的“智能机器人三叉神经3D导航技术”正式应用于临床。据悉,该技术利用在患者头部设立标志物的方法替代定位框架,进行CT/MRI扫描,继而三维重建病人的影像学资料;通过注册识别标志物,实现虚拟治疗空间与机器人现实操作空间的映射,这样医生就可以在虚拟治疗空间规划治疗路径及穿刺靶点;智能机器人则按医生的规划,在现实操作空间进行定位,并提供治疗操作平台,完成多种复杂、疑难类型的三叉神经导航治疗。“这一技术的使用将进一步缩小临床治疗误差,已达到更好的诊疗效果。”

 


除了过硬的临床技术和专业本领以外,作为一名院长,彭胜还很注重医院人文理念的塑造和养成。在"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引导下,北京彭胜医院以关注广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健康为己任,以提高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核心,以打造专业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典范医院为目标,致力于患者的"身心双健康"。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患者对医院最好的回馈。直到今天,凡是在彭胜医院接受过治疗的患者,医院都会在其生日之时寄去一份小小的礼物,以表心意。而每一次的“彭友会”更是有许多来自天南海北的“老患者”们积极参加,是医患,更是家人。不忘

不忘初心:打造更具影响力、辐射力的三叉神经诊疗中心‍

随着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患者找到彭胜寻求帮助,而为了惠及更为广大的三叉神经患者,彭胜及其团队将继续秉承着开放的姿态,拥抱新兴技术,推出机器人辅助下5G远程三叉神经痛微创手术。“这不仅将进一步打破诊疗地域限制,使千里之外的患者也能享受到优质治疗,还能有效增强基层医院的诊疗能力。”

在团队打造上,彭胜计划未来将在天津筹建专门的神经外科手术中心,以达到为三叉神经痛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诊疗方案与选择。

 国内权威三叉神经痛专家、北京彭胜国际/北方医生集团董事长,北京彭胜医院院长、北京市东城区优秀政协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疼痛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如今的彭胜身兼数职,但要说起他最为珍视的,仍然还是“医生”这一身份。“医生是我梦想的起点,我也希望我能在这份岗位上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责任编辑:王璐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