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医海钩沉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医海钩沉/详情

孙思邈三求师记

时间:2015-03-19 13:11:00来源:未知作者:尹晴

blob.png

孙思邈被后世尊奉为“药王”,大家都知道孙思邈医德高尚,医理通达,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学医的最初动机是为了给父母治病。孙思邈是一位不慕荣利的“药王”,更是一位孝子。

孙思邈生于北周大统三年,是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村人,父亲是木匠,做一手好木匠活,母亲以纺线织布为业。七岁那年,父亲得了雀目病,不幸的是,母亲不久也患上了粗脖子病。

父母患病后,其家境一天不如一天。缺衣少吃,父母病痛,幼小的孙思邈看在眼里,也和大人一样忧心忡忡。

有一次,父亲在锯木,孙思邈坐在一边发呆,父亲便问他:“孩儿,你长大了也要做木匠?”孙思邈回答说:“不,我要做郎中,好给父母亲治病。”

父亲见孙思邈如此懂事,心里热乎乎的,第二天就把孙思邈送到学堂上学。孙思邈天资聪慧,进学堂读书,每日能诵读千余字,且过目不忘,小小年纪便通晓诸子百家。十二岁时,父亲又送他到开药铺的张七伯家去当学徒,在那里,孙思邈虚心学习,认识了几百种草药,眼看着师父用手里的土方子给周围的百姓治愈很多病症,对中医学越发着迷。但如何解决父母的病痛却依然一筹莫展。孙思邈经常向师父问这问那,但师父只会按方开药,关于药理说不明白。

师父懂得徒弟的心思,就对孙思邈说:“你聪明好学,我不能耽误你的前程。从这里往北走四十里的铜官县有位名医,是我的舅舅,你到他那里去学医吧!”临行前,师父送了他一本《皇帝内经》。在铜官县,孙思邈跟师父一边学习,一边研究《黄帝内经》,医学知识长进了不少。但令孙思邈失望的是,这位名医仍然不知道如何治疗雀目病和粗脖子病。

第二年,孙思邈回到家乡开始行医治病。他时刻注意观察雀目病和粗脖子病患者的饮食、症状等,观察发病规律,苦苦思索治疗的办法,并且遇见人就打探是否有能治此病的郎中。一次,一位痊愈后的痼疾患者前来答谢,孙思邈不由地又提到了父母的病患,那位患者介绍说:“说太白山麓有一位叫陈元的老郎中能治粗脖子病。”

孙思邈听了第二天就前往太白山。从家乡到秦岭太白山有四百里路程,孙思邈走了半个月才找到陈元。陈元见他一番孝诚之心,就对他说:“你大老远地投奔我而来,当我的徒弟吧,多学点东西回去好给乡亲们治病。”

在陈元师父那里,一心惦记父母亲的孙思邈学到了治粗脖子病的祖传秘法,可是如何治雀目病却毫无头绪。

“为什么患雀目病的大多是贫苦人家,而有钱人家却很少见这种病?” 孙思邈的疑问也给师傅提醒了线索。

“你的想法很有道理,不妨给患者多吃点肉食试试。” 

孙思邈按照师父的话,要一位患者每天吃几两肉,但患者试了一个月仍毫不见效。于是他再次翻阅大量医书,终于找到“肝开窍于目”的解释,他就给那位患者改吃牛羊肝,不到半个月果然见效。

孙思邈大喜,辞别师父立刻回家给父母亲治病。不久,他父母亲的雀目病和粗脖子病都痊愈了。

为了寻求治愈父母病患的良方,孙思邈来到太白山麓,意外发现这里是大自然恩赐的天然大药库。后来,孙思邈又多次深入太白山、终南山老林中,寻求药农,多方采集,在他所著的医书中,罗列的八百多种草药,大部分就是这个时期积累的。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