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焦点争鸣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焦点争鸣/详情

追踪小细胞肺癌放化疗研究热点(上接第22版)

时间:2014-11-13 17:22:00来源:未知作者: 程颖 柳菁菁 阅读: 132084

blob.png

新药新用,是否行之有效?

既往研究显示,蒽环类和环磷酰胺治疗多种肿瘤有协同作用。氨柔比星作为蒽环类药物中的新生力量,是SCLC新药研究中最有前景的化疗药物,目前已有许多临床研究显示单药治疗SCLC有效。复发SCLC治疗方案有限,氨柔比星是否可治疗复发SCLC尚无定论。

氨柔比星+环磷酰胺

治疗复发患者彰显前景

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晚期实体瘤Ⅰ期HOG LUN 07-130研究结果显示,氨柔比星和环磷酰胺治疗复发SCLC人群安全有效。具体方案:环磷酰胺(500 mg/m2,d1)+氨柔比星(25~40 mg/m2,d1~3,每个队列增加 5 mg/m2),21 d为1周期。共36例入组剂量递增组,18例为SCLC,其余为NSCLC、胸腔外小细胞癌和其他恶性肿瘤。中位治疗4周期,MTD确定为环磷酰胺500 mg/m2、氨柔比星30 mg/m2。只有SCLC或胸腔外小细胞癌患者获得缓解,7例部分缓解,其中4例为铂类敏感,3例为难治;5例疾病稳定;7例疾病进展。中位缓解时间为4个月,中位PFS为3.06个月,中位OS为9.1个月;附加10例复发SCLC患者给予MTD剂量治疗,9例评价为缓解。

可见,氨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是治疗复发SCLC的非常有前景的新药组合,但仍需开展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S-1治疗复发SCLC疗效不佳

S-1是一种口服氟脲嘧啶衍生物药物,能维持较高血药浓度,提高抗肿瘤活性,且胃肠道毒性较低,目前已开展S-1治疗NSCLC临床研究显示部分患者有良好获益。但S-1对SCLC是否有效呢?

日本学者开展的一项Ⅱ期研究评价S-1治疗复发SCL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遗憾的是,该研究结论认为,S-1单药治疗复发SCLC活性较低。研究入选人群为既往接受至少≥1种化疗方案治疗失败的SCLC患者,共入组26例,其中46%为敏感复发型SCLC。只有1例获得客观缓解(3.8%),中位PFS为1.1个月。中位OS为5.3个月, 1年生存率为23%。最常见3/4级毒性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贫血、低钠血症、皮疹、感染和腹泻,未见粒缺性发热和治疗相关性死亡。

卡巴他赛

二线治疗SCLC临床研究失败

卡巴他赛是下一代紫杉类药物,既往研究显示二线治疗紫杉醇耐药的肿瘤有效。

今年欧洲肺癌大会上公布的一项对比卡巴他赛与拓扑替康二线治疗SCLC的随机Ⅱ期研究,共入组179例一线含铂方案治疗后局部进展或转移的SCLC患者,随机给予卡巴他赛或拓扑替康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毒性不可耐受。主要终点为PFS。遗憾的是,结果显示卡巴他赛组PFS仅为1.4个月,而拓扑替康为3.0个月(P<0.0001);OS也无获益,分别为5.2个月和6.8个月(P=0.0125)。

小结

SCLC的新药研究之路一直非常坎坷,极少有药物能够打破僵局,目前其他在研化疗新药包括:CRLX101、NKTR 102、PM01183、CPI-613等,期待这些药物能带来新希望。

小细胞肺癌放疗

ES-SCLC患者行TRT和PCI,是否大有裨益?

胸部放疗(TRT)和预防性全脑照射(PCI)可使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SCLC)获益,但ES-SCLC是否需要胸部放疗和PCI目前尚无定论。

荷兰研究支持ES-SCLC患者行TRT

荷兰学者一项随机试验评估TRT对ES-SCLC的作用。该研究入组了(WHO 0-2)且在标准化疗4~6周期后获得缓解的ES-SCLC患者,随机给予TRT(30 Gy/10 fx)或不行TRT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PCI。

结果显示,共入组498例患者(每组249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88%的患者化疗后有胸腔内病灶残留。在数据分析时(2013年12月),仍有76例患者生存。TRT组的PFS较长(HR=0.73),在9个月时OS曲线重叠,随后偏向TRT组。TRT组与对照组的1年生存率(33%与28%)没有显著性差异,但TRT组2年生存率更高(13%与3%,P=0.004)。该研究为ES-SCLC的胸部放疗提供了更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TRT不但改善了ES-SCLC患者的PFS,且提高其2年生存率,因此初始化疗后缓解的ES-SCLC患者应该行TRT。

日本研究显示化疗缓解后行PCI对预后不利

既往由Slotman B等开展的一项ES-SCLC患者接受PCI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PCI可降低脑转移的风险,并延长患者OS。然而,该研究在患者入组前缺少MRI评估证实其是否存在脑转移,诱导化疗中不包括顺铂且放疗剂量有差异,所以研究结果一直存在争议。

2014年ASCO年会上公布的一项日本Ⅲ期随机临床研究结果显示,PCI可影响ES-SCLC患者的OS。接受一线含铂双药化疗后有效的ES-SCLC患者随机接受PCI(25Gy/10f)或观察,入组前患者需要做MRI证实没有脑转移,主要终点为OS。研究因为没有获益而中断,中期分析结果显示,入组来自41个中心的163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9.4个月,其中111例死亡。PCI组(84例)和观察组(79例)中位OS分别为10.1个月和15.1个月(P=0.091)。与观察组相比,PCI显著降低脑转移风险(12个月时分别为32.4%与58.0%,P<0.001),但两组的中位PFS相当(2.2个月与2.4个月)。

该项研究结论认为,对于ES-SCLC患者来说,化疗缓解后进行PCI对OS有负面影响,因此不推荐ES-SCLC患者行PCI治疗。

IP方案化疗同步放疗用于LS-SCLC,再填新证

目前,联合胸部放疗的标准化疗方案为EP方案,随着化疗药物的推陈出新,其他化疗药物联合放疗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伊立替康是强效的放射增敏药物。伊立替康联合顺铂(IP方案)能否替代EP方案成为放疗的联合方案也备受关注。美国学者对IP方案化疗同步胸部放疗治疗LS-SCLC进行回顾性分析,36例LS-SCLC患者均接受顺铂30 mg/m2 和伊立替康65 mg/m2,d1、8,每21 d为一周期,共4周期,在第2周期时给予同步放疗;有29例患者接受每日两次同步放疗(45Gy),7例患者接受每日一次同步放疗(54Gy),25例患者接受PCI。结果显示,总缓解率为67%(18例CR,8例PR),中位OS为19个月,1年生存率为60%,2年生存率为44%,3年生存率为30%。

近年也有一些其他小样本回顾性研究显示,LS-SCLC患者采用伊立替康联合顺铂同步放疗是一种有效、耐受性好的治疗方法,但仍需要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予以支持。

小结

TRT和PCI对ES-SCLC患者生存究竟有无益处一直具有争议,荷兰学者的研究为ES-SCLC患者接受TRT治疗提供了有力证据。但相反的是,日本学者的PCI研究中期分析却没能得到阳性结果,PCI甚至对OS产生不利影响,使得“ES-SCLC是否适合PCI”更加扑朔迷离,所以还需等待该研究最终结果分析原因。

展望

SCLC的治疗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SCLC具有复杂的异质性,虽然目前在SCLC的转化研究上投入很大,但能够由临床前期向临床阶段转化的成果并不多,如何优化SCLC的治疗模式、研发有效的化疗及靶向药物、明确SCLC分子靶点等问题亟待人们去解决。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凸显出其抗肿瘤优越性,有望能给SCLC治疗带来突破。相信未来随着治疗手段和治疗理念的进步,终究会开启SCLC研究的新篇章。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 new液体复苏过量 OR 不足 如何平衡?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进展研讨会在线上召开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急性胰腺炎( AP)是急诊科常见的疾病,也是易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临床上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 MS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其中,重症胰腺炎(SAP)被称为“生命杀手”,死亡率高,让人谈之色变,如能早期积极有效处理对预后有明显的的改善。 《 重症急性胰腺炎预防与阻断 急诊 专家共识 》 指出, 在胰腺炎早期 ( 特别是前 12~24小时)液体支持治疗非常重要,可以尽早阻断由于毛细血管渗漏等导致的组织灌注下降,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 11月17日,由《医师报》胰腺炎专栏主办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进展研讨会在线上召开,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王刚教授主持会议并表示,研讨会由大会主席、清华大学医学院附属北京长庚医院王仲教授发起,围绕《重症急性胰腺炎预防与阻断急诊专家共识》中液体复苏推荐内容,结合最近热门的急性胰腺炎早期液体复苏WATERFALL研究,邀请多学科专家一起参与讨论,探讨更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希望能为临床带来一些启示。 警惕患者液体过负荷 WATERFALL 研究关键点值得商榷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倪海滨教授指出,该研究在液体复苏 checkpoint 值得商榷 。 第一, 今年发布的 《 重症急性胰腺炎预防与阻断 急诊 专家共识 》 中提出 , 轻中型急性胰腺炎应关注转化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在临床诊治中应 6 ~ 8 h 进行相关指标的评估。而该研究中急性胰腺炎的评估时点在 24 h 后 , 是每 24 h 评估一次,不能在急性胰腺炎诊治中普遍应用。 第二, 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生理是炎症反应导致的毛细血管渗漏,因此早期液

    2022-11-21
  • 08-302022

    “芳香温通”理论在冠脉动脉微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探析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冠状前小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劳力性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研究显示,在具有心肌缺血症状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非阻塞性病变的患者中,CMVD的发生率约为45%~60%,可见CMVD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由于冠状动脉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不同于心外膜下冠状动脉,治疗冠心病的传统有效药物难以作用于CMVD。 中医对CMVD的认识 古代文献并无“冠脉微血管疾病”之说,但根据CMVD的症状,亦可归为“胸痹”、“心痛”的范畴。国医大

  • 08-302022

    “芳香温通”理论在冠脉动脉微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探析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冠状前小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劳力性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研究显示,在具有心肌缺血症状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非阻塞性病变的患者中,CMVD的发生率约为45%~60%,可见CMVD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由于冠状动脉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不同于心外膜下冠状动脉,治疗冠心病的传统有效药物难以作用于CMVD。 中医对CMVD的认识 古代文献并无“冠脉微血管疾病”之说,但根据CMVD的症状,亦可归为“胸痹”、“心痛”的范畴。国医大

  • new远离皮疹、瘙痒困扰 AD长治才能久安!

    2021 年开始,中国康复医学会专家发起,设定 5 月为 “ 特应性皮炎( AD )关爱月 ” ,旨在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 AD ,掌握 AD 的诊疗知识与技能,助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 4 月 30 日,在

    202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