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焦点争鸣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焦点争鸣/详情

“吸烟大国 ”的肺癌之殇

时间:2014-10-30 11:19:00来源:未知作者:王坤 阅读: 121869

9月,《自然》杂志刊发文章指出,肺癌已成为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一些国家,肺癌发病率已呈减少趋势,但患者生存率仍较低;而另一些地区或国家的发病率还在稳步增加。(Nature. 2014,513:S2)

流行病学:吸烟第一大国 肺癌增势迅猛

blob.png

公共卫生:基因合并环境因素导致肺癌

据统计,很多不吸烟的东亚国家女性也被确诊为肺癌。这似乎显示,吸烟率与肺癌并无明显关系,尤其是中国女性。在过去10年,研究发现25%的肺癌患者从未吸烟;且在东亚地区,不吸烟女性罹患肺癌的比例是欧洲或非洲的4倍。研究者认为,基因合并环境因素(如空气)与肺癌高发相关。

20世纪70年代,中国西部农业城市——云南省宣威市曾是世界上肺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宣威市女性几乎不吸烟,但很多家庭长年使用煤炭烧火做饭、温暖房间,烟尘和颗粒物极易进入室内。而后,炉灶通风设备的使用显著改善了当地癌症发病情况,也证实了煤炭与癌症间的关系。停止在室内使用有烟煤炭烹饪、取暖后,宣威市男女肺癌患病率分别降低41%和46%。

而中国东南部地区,人们很少用煤,但疾病情况依旧,那么显然还存在其他原因。研究者观察上海、香港、台湾等地区家庭生活模式发现,烹饪用油是这些地区肺癌高发的主要原因。食用油在高温煸炒食物时会产生挥发性致癌物质,使烹饪者直接吸入。

此外,基因突变与遗传因素也是某些肺癌发生的风险因素。58%的非吸烟肺癌患者出现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而吸烟的肺癌患者的这一突变仅为13%。与其他人群相比,EGFR突变似乎在东亚人群中出现的更为频繁,且女性多于男性。这或许也解释了东亚女性更易罹患肺癌的机制。

blob.png

环境:空气污染是不可回避的因素

大规模研究已证实,空气污染会明显增加肺癌患病风险。

颗粒物污染是10%~20%肺癌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但目前还无法确定安全的颗粒物浓度范围,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也未知类似北京等城市,高浓度空气污染将带来多少肺癌风险。

诊断:低剂量CT+生物标志物筛查更适宜

低剂量CT筛查已被证实可减少肺癌死亡率,但在全球很多国家,肺癌筛查除了用于临床试验和试点项目外,仍未广泛开展。此外,专家也担心筛查造成的假阳性问题。假阳性结果不仅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进一步活检还可造成过度医疗等身体伤害。为减少假阳性诊断发生率,美国专家提出更谨慎的阳性结节诊断标准,将以往标准提高至7~8 mm;同时,欧洲学者认为,诊断不仅需依照结节直径,还应关注体积和增长率。

而纳入中国、巴西等国家1万多例受试者的研究已开始关注人体生物标志物结合CT筛查癌症的效果,包括患者血液和呼吸中的生物标志物,生物标志物或可更有效地预测癌症。这一方法也补充了低剂量CT筛查可能造成假阳性的不足。

blob.png

个体化治疗:基因分析是趋势

从2000年EGFR药物初次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开始,癌症个体化治疗的序幕就被逐渐拉开。该药物可阻断EGFR蛋白传输信号,从而阻止肿瘤细胞增殖分化。EGFR突变主要出现在肺腺癌患者中,肺腺癌可占肺癌总数的40%,且更普遍发生于非吸烟患者。

发现特殊基因变异将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开展肺癌个体化治疗,因基因靶向药物治疗已显示出可延长某些患者生存时间的效果。

“然而,一旦药物开始杀死敏感突变的肿瘤细胞时,耐药细胞也已开始产生。”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临床肿瘤学系莫树锦教授指出。而癌症复发或代表了此前小部分耐药的胜利,肿瘤组织已成功发生转变。

实际上,诸多致癌基因的发现只有科学信息上的用处,对治疗并无用处。那么为找到有效治疗途径导致患者接受大规模测序是否合理?“要想明显提高肺癌治疗质量,恐怕要找到下一个EGFR基因。”莫教授表示。基因分析已成为研究趋势,且必将始于诊断阶段,以便尽可能快的找到与患者匹配的治疗药物。

blob.png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 new液体复苏过量 OR 不足 如何平衡?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进展研讨会在线上召开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急性胰腺炎( AP)是急诊科常见的疾病,也是易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临床上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 MS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其中,重症胰腺炎(SAP)被称为“生命杀手”,死亡率高,让人谈之色变,如能早期积极有效处理对预后有明显的的改善。 《 重症急性胰腺炎预防与阻断 急诊 专家共识 》 指出, 在胰腺炎早期 ( 特别是前 12~24小时)液体支持治疗非常重要,可以尽早阻断由于毛细血管渗漏等导致的组织灌注下降,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 11月17日,由《医师报》胰腺炎专栏主办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进展研讨会在线上召开,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王刚教授主持会议并表示,研讨会由大会主席、清华大学医学院附属北京长庚医院王仲教授发起,围绕《重症急性胰腺炎预防与阻断急诊专家共识》中液体复苏推荐内容,结合最近热门的急性胰腺炎早期液体复苏WATERFALL研究,邀请多学科专家一起参与讨论,探讨更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希望能为临床带来一些启示。 警惕患者液体过负荷 WATERFALL 研究关键点值得商榷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倪海滨教授指出,该研究在液体复苏 checkpoint 值得商榷 。 第一, 今年发布的 《 重症急性胰腺炎预防与阻断 急诊 专家共识 》 中提出 , 轻中型急性胰腺炎应关注转化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在临床诊治中应 6 ~ 8 h 进行相关指标的评估。而该研究中急性胰腺炎的评估时点在 24 h 后 , 是每 24 h 评估一次,不能在急性胰腺炎诊治中普遍应用。 第二, 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生理是炎症反应导致的毛细血管渗漏,因此早期液

    2022-11-21
  • 08-302022

    “芳香温通”理论在冠脉动脉微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探析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冠状前小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劳力性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研究显示,在具有心肌缺血症状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非阻塞性病变的患者中,CMVD的发生率约为45%~60%,可见CMVD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由于冠状动脉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不同于心外膜下冠状动脉,治疗冠心病的传统有效药物难以作用于CMVD。 中医对CMVD的认识 古代文献并无“冠脉微血管疾病”之说,但根据CMVD的症状,亦可归为“胸痹”、“心痛”的范畴。国医大

  • 08-302022

    “芳香温通”理论在冠脉动脉微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探析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冠状前小动脉和小动脉的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劳力性心绞痛或心肌缺血客观证据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研究显示,在具有心肌缺血症状但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非阻塞性病变的患者中,CMVD的发生率约为45%~60%,可见CMVD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由于冠状动脉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不同于心外膜下冠状动脉,治疗冠心病的传统有效药物难以作用于CMVD。 中医对CMVD的认识 古代文献并无“冠脉微血管疾病”之说,但根据CMVD的症状,亦可归为“胸痹”、“心痛”的范畴。国医大

  • new远离皮疹、瘙痒困扰 AD长治才能久安!

    2021 年开始,中国康复医学会专家发起,设定 5 月为 “ 特应性皮炎( AD )关爱月 ” ,旨在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 AD ,掌握 AD 的诊疗知识与技能,助力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 4 月 30 日,在

    202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