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深度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深度报道/详情

做有“人情味”的科普

时间:2017-12-14 13:49:03来源:未知作者:杨萍 耿璐 宋攀 阅读: 125025


当一名医生用我能听懂的语言给我解释疾病,告诉我如何应对、如何治疗疾病,我想我是感激的;

当一名医生在我未患病时,花费他的时间给我讲如何预防疾病、如何健康生活,我想我是幸福的;

当所有医生都把治未病、宣传医学科普知识作为自己的职责,并为之奔走时,全民健康或许真的能改善了。


blob.png

抓住听众的心

郑州海关的大会议室里,正在进行着一场医学科普知识讲座。主讲人是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小兵。讲座已经开始了五六分钟,穿着制服的听众们却依旧正襟危坐,表情严肃。

“当我发现现场无一人有所回应时,马上暂停正在讲的内容。”陈小兵意识到,科普讲座不是简单的把知识宣传出去,而是要讲到听众心里去。于是,他给听众们讲了一个颇富哲理的笑话。

一位年轻的牙科医生,第一次给患者拨牙,非常紧张。他刚把臼齿拨下来,不料手一抖,没有夹住,牙齿掉进患者喉咙。“非常抱歉。”医生说,“你的病已不在我的职责范围内,你应该去找喉科医生。”

到了喉科医生那里,患者的牙齿掉得更深了。“非常抱歉”,喉科医生说,“你的病已不在我的职责范围内,你应该去找胃病专家。”

胃病专家用X光为患者检查后说:“非常抱歉,牙齿已掉到你的肠子里了,你应该去找肠病专家。”

肠病专家同样做了X光检查后说:“非常抱歉,牙齿已不在肠子里,你应该去找肛门科专家。”

最后,患者趴在肛门科医生的检查台上,医生用内窥镜检查了一番,然后吃惊地叫到:“天啊!你这里长了颗牙齿,应该去找牙科医生。”

这个笑话博得满堂笑声,现场气氛活跃起来。“这个笑话实际是在讲当前由于医学分科过细,患者看病过程中的迷茫。我趁机告诉大家‘我们真的需要掌握一些医学知识,没有知识也要懂得一些常识,没有常识就应该坐进教室。’听众们听到这里,很服气,也开始专心听讲并积极互动。”陈小兵说。


科普是医生的

职业良知和社会责任

中国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时至今日仍然记得这样一段经历:他负责的一个高干病房内,住着两名患者,查房时,他向其中一位刚做完搭桥手术的患者讲到:“如果你在患了高血压后,坚持科学服药、戒烟、每天多走路,今天就不会做这样一个大手术,也节省不少费用。”

他的话被另一名患者听到,不由自主地感慨道:“如果5年前我能听见您的这番话就好了,现在几乎听不到医生讲这些内容。”洪昭光这才意识到,百姓对科普知识是多么渴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教授曾说,科普是医生的职业良知和社会责任。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现状并不让人十分满意。洪昭光分析,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对科普工作存在认识误区,一些人认为科普是低级工作;并且目前的医生职称评定体系也不支持医生做科普,科普文章不能作为晋升指标。

尽管如此,陈小兵依旧表示,由于当前医患关系紧张,无论如何医生都应主动参与到科普工作中。“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社会问题,必须寻求缓解的对策。除体制原因外,医生还要自我反省自己说的是否为‘人话’,如果医生不会交流、不会沟通,说话不接地气,最终很可能导致医生认为自己付出多,患者却不买账的情况。”

“换一个角度思考,写科普文章可以锻炼文笔,上电视做科普需要不停地演练,对个人形象、掌握全局的能力、全面提高专业度,都是有利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张骞指出。


科普拉近医患间情感距离

电视科普吸引患者就医

事实上,科普是一件双赢的事。患者能更好地了解医学知识,而医生也在科普过程中成长。张骞表示,从2010年起,他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科普之路。“首先,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医学知识,上传手术照片,用生动的语言解读生涩的医学术语及治疗方法。之后,在平面媒体上发表科普文章。积攒经验后,开始尝试在电视媒体上讲解医学知识。”

张骞称,从简单的科普问答到写出全面的科普文章,是一个很锻炼人的过程。同时,他强调,医生讲述的内容应同自己专业相关,这样更有针对性,也不会误导患者。“如之前上《养生堂》节目时,主要讲肾脏,而肾脏疾病包括肾脏内科疾病和肾肿瘤等泌尿外科疾病,导致一些肾脏内科患者来找我就诊,很是尴尬。”张骞说。

院内科普更具人情味

记者在5月8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举办的科普活动中,见到了正在讲课的妇产科魏丽惠教授,她告诉记者,无论是上电视节目、写科普文章还是在医院内开科普讲座,她从不放弃与患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院内健康教育课程往往比较有针对性,相对而言效果也更好。”

对于这一点,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孙建方教授也很认可。

 “一次,我院组织健康大讲堂,共有200多名患者参加。会上我做了银屑病概况的主题发言,发言只有半个小时,但患者却提问2个多小时。在此期间,我纠正了很多患者对银屑病的误解。”孙建方感慨地说,医院内开展科普教育,让医院这个冰冷的环境充满了人情味。不仅传播了正确的医学科普知识,而且结合实际病例,告诉老百姓如何预防疾病、对待疾病,说服力强,患者也较容易接受。除此之外,因为与患者接触机会增多,促进相互了解,拉近医患之间的情感距离,还可以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基层科普及时挽救更多患者

魏丽惠介绍,她常到农村基层做科普讲座和义诊,受到当地群众欢迎。

“不久前,我们曾因宫颈癌疫苗项目,去丰宁满族自治县做科普讲座和现场咨询。我在现场为一位患者做检查时判断其患了宫颈癌,便告诉她来京确诊。之后,患者来我院做了一系列相关检查,最终确诊为宫颈癌,我们立即将其收住院,她现已康复出院。这种例子还有很多。下基层做科普能取得成效是我们所期待的,在此过程中能救治患者,更值得我们骄傲。”魏丽惠说。

魏丽惠认为,年轻医师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不仅能让他们积累知识和丰富经验,还将帮助他们逐步走向成熟、走向优秀。


■ 经验谈

如何做生动医学科普?

 “新观念本土化、象牙塔草根化、大专家说人话、高科技傻瓜化”是科普的四条金科律例。要将科学概念、科学的精华用百姓的语言传播开。例如讲合理膳食,不能用“不饱和脂肪酸、卡路里、膳食纤维”这些老百姓听不懂,也不符合中国饮食文化的词,用“一荤一素一菇”代替,老百姓则欣然接受。——洪昭光


院内健康教育应以慢性、复发性疾病为主,重点介绍起居中的注意事项、用药过程中问题的处理、如何防范不规则的临床治疗等。——孙建方


编顺口溜,方便患者记忆。例如,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应该吃多少?我总结成“网球原则”,如“不超过1个网球大小的肉类,相当于2个网球大小的主食,保证3个网球大小的水果,不小于4个网球大小的蔬菜”。

此外,要根据授课时间长短和听众的认知把重点放在不同的方向。如听众是农民工,我会主要讲烟酒危害,如果是退休老人,重点则放在饮食危害。最终目的是让他们听了能懂,懂了就用,用了就灵。—陈小兵


666613127165444301.jp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