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攻坚!打造有温度的全民健康防线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玉辉)在“健康中国 2030”战略深入实施、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锚定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方向的关键节点,基层医疗能力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智慧医疗赋能等议题成为全国“两会”期间备受关注的民生焦点。
在深化医改的关键阶段,各地医疗机构如何破局攻坚、守正创新?为此,《医师报》特邀多家医院管理者围绕“全流程优化医疗服务”“夯实基层医疗防线”“释放中医药多元价值”“创新诊后管理模式”“AI 赋能临床诊疗”等核心议题展开实践分享。
以患者为中心 全流程优化医疗服务
医师报:如何将“以患者为中心”融入诊疗,通过优化决策、操作、沟通提升服务质量与就医体验?
临沂市莒南县中医院唐学田院长:结合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与医院实践,我们从多方面推进服务优化:第一,流程再造提效率:推行诊间结算、智能设备调度(检查等待时间缩短30%),设立老年人专属窗口和陪诊服务,为疑难病患者提供多学科联合门诊(MDT);第二,标准化沟通降偏差:建立“病情评估-方案建议-风险告知”沟通模式,通过“回授式教育”确保患者理解方案;第三,技术赋能优体验:开发患者端APP集成病历查询、用药提醒功能;第四,细节融入人文关怀:儿科设卡通病房、肿瘤科室设心理疏导空间,推行“安静病区”管理,医护通过“角色互换”体验优化服务态度;第五,长效机制促改进:运用PDCA 模型每月攻坚服务痛点,并公开核心数据接受监督。
梓潼县人民医院高功刚副院长:我院构建了“一站式”服务,整合挂号、缴费等环节,为特殊人群开通绿色通道,专家号源下沉乡镇,门诊候诊时间缩短40%,特殊人群效率提升 60%。并落实“三个多一句”:检查前说明项目目的、操作时疏导情绪、离院前强调健康干预。将满意度与质量纳入绩效,针对接诊高峰问题弹性排班、开展沟通培训,复杂系统增加人工窗口一对一指导,推动医疗行为从“量”向“质”转变。
强弱项补短板 加固守护居民健康首道防线
医师报:基层医疗是守护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如何强弱项、补短板,提升基层“软实力”,推进医院“硬发展”?
绥棱县中医医院赵长凤副院长:在“软实力”建设上,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是重要抓手。针对全科、康复科等紧缺人才缺口,我院连续三年承担省级骨干医师培训,累计培养超百人。同时建立上下级交流机制,省级专家定期下沉坐诊带教。
专科建设以“一院一品一特色”为导向,聚焦老年、慢性病群体,发展中医、糖尿病科等特色科室,依托医共体引入上级医院远程名医工作室、会诊等资源,有效提升专科服务能力。
服务模式创新方面,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县-乡-村”三级团队,入户随访、建健康档案,为留守老人提供免费转诊,通过“三位一体”服务卡实现危急情况即时响应。
“硬实力”夯实以基础设施与设备升级为基础,推进标准化建设,改善诊疗环境。通过数字化应用构建基层医疗信息平台,提升诊疗便捷性与准确性。
医保政策协同提供支撑,通过提高基层报销比例、扩大慢性病用药目录减轻负担,推进省级统筹优化资源配置。
未来需强化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结合,形成“引才-育才-用才”闭环,完善“技术-设备-管理”协同体系,推动基层医疗从“可及性”向“优质性”跨越,守护居民健康首道防线。
升级百姓“家门口的中医馆”
医师报:如何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并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其独特优势、释放多元价值?
临沂市莒南县中医院唐学田院长:当前基层中医药发展面临多重挑战:群众对便捷有效服务的需求迫切;乡镇卫生院中医馆仍存在“有馆无人、有药无术”的缺口,城乡服务均衡化亟待突破;随着中医适宜技术医保报销范围扩大,基层需提升服务能力以承接政策红利。
落实任务需从四方面发力:第一,织密服务网络:2025年实现100%社区/乡镇卫生院设标准化中医馆,80%村卫生室提供6类以上适宜技术,社会办中医诊所纳入家庭医生签约;第二,强化人才支撑:县级中医师定期下沉,三年完成10万名基层医师技能培训,职称、绩效向基层倾斜;第三推进数字化转型:配备AI辅助诊断系统,建立县域远程会诊平台;中药配方颗粒代煎配送,建设共享药房解决药品储备难题;第四,医保激励与监管:基层中医药报销比例提高5—10个百分点,针灸推拿纳入门诊统筹,探索按疗效付费,中药饮片抽检全覆盖。
绥棱县中医医院赵长凤副院长:基层中药作为独特卫生资源,在基层健康守护中作用关键,但当前面临硬件不足、人才短缺、服务网络不完善、医保支持弱、文化推广不足等问题。
夯实硬件基础是首要任务。实现乡镇中医馆全覆盖,60%以上村卫生室具备中医适宜技术条件。
人才是核心支撑,需优化引育机制。“县招乡用”“师带徒”定向培养,基层机构至少配备1名中医药医师,90%以上医师掌握4类及以上技术。
完善服务网络、推动资源下沉是关键路径。构建“县级中医院-乡镇中医馆-村卫生室”三级联动,上级专家驻点 3—6 个月常态化坐诊、远程会诊。
拓展服务场景可增强吸引力。中药融入慢性病管理、康复保健,探索“中药+养老”“中医院+旅游”,开发中医养生特色服务。
寿光市人民医院王全顺主任:传承创新是发展根基。AI 构建古籍数字化平台,推行 “师承+科研”双轨制;构建特色服务体系是关键。基层中医馆全覆盖,适宜技术纳入家庭医生签约;三级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针对肿瘤等制定协同方案,推广“治未病”体质辨证 APP;释放产业经济价值需全链升级与国际化布局。建设道地药材基地,发展配方颗粒、医养结合;文化传播与制度保障是支撑。通过文化认同,结合义诊讲座提升公众认知;完善法规保护传统知识,落实中药优先纳入医保政策;把握时代机遇需数字化融合。建设国家级大数据中心整合资源,发展“互联网+中医药”实现远程复诊、代煎配送。
“互联网 +”破解看病难题 术后慢病管理更省心
医师报:多地探索“互联网+诊后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推进便民惠民举措并健全相关人才管理及培养体系?
梓潼县人民医院高功刚副院长:在四川试点框架下,我院主要从三方面构建健康管理体系——慢性病:微信小程序推送用药提醒,血糖监测仪数据实时传输至家庭医生平台;术后患者:便携式监测仪自动传输生命体征,异常时联动基层村医上门评估;专科宣教:线上推送外科术后康复内容,内科慢病依托微信群分享知识,形成“医院-社区-家庭”闭环。
随着基层医疗需求增长与“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互联网+诊疗”术后管理将成为常态。“互联网+护理”存在收费不明确的政策瓶颈,建议参照社会服务标准设立专项收费目录,允许成本核算基础上定价并纳入医保弹性支付,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医院主导、社会协同的便民服务生态,让技术红利转化为患者获得感。
AI 赋能中医诊疗
《医师报》:AI技术应如何运用于临床诊疗?
寿光市人民医院王全顺主任:我院在糖尿病防治等领域已应用AI技术。结合中医特色与科技优势,AI在中医诊疗中的应用可从以下方面展开:智能辅助诊断系统通过数字化四诊实现精准诊疗。AI可整合中药成分与患者基因数据,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优化,提升治疗精准度;全程智能管理通过穿戴设备监测中医藏象指标,量化评估疗效并预警证型转化;落地挑战包括数据壁垒、人机协作模式与伦理法规。对策为建立国家级中医数据集,推行AI与医师双签名制度,开发可解释AI模块以中医术语展示辨证逻辑,确保符合法规。
未来可探索数字孪生技术模拟针灸疗效,通过区块链实现中医AI模型联邦学习,持续优化算法。AI的价值在于放大中医整体辨证优势,推动诊疗从经验型向“数据+专家”混合模式转型,实现“千人千方”。需明确AI是辅助工具,人机协作才能坚守中医核心价值。
结语
从诊疗流程的“微改造”到基层医疗体系的“强根基”,从中医药传统优势的现代化转化到“互联网+”“AI+”技术的深度赋能,各地医疗机构的探索实践,既是对“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折射出新时代医疗服务模式转型的底层逻辑——唯有将“患者体验”作为标尺,以问题导向破解机制瓶颈,以创新驱动激活资源效能,才能真正实现医疗服务从“可及性”向“优质性”的跨越。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破局攻坚!打造有温度的全民健康防线
2025-05-08 -
05-082025
破局攻坚!打造有温度的全民健康防线
-
new2025ESTRO | 金晶团队研究登陆"TOP临床研究专场",中国原创放疗"组合拳"革新局晚期直肠癌治疗
2025-05-06 -
new什么是医生的“生活之道”?清华的风格是什么?这场读书会“有料”
2025-04-29
-
国际妇女节专题丨郭晓蕙:保护甲状腺 切忌“听风就是雨”
2024-03-05 -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2024)
2024-01-04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2022-09-05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宣武医院药学部张兰教授团队:中西药携手,筑牢安全用药底线
2022-09-05 -
敢于打破学科发展的“天花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溶取栓中心”成立
2022-08-05
-
第八届医学家年会⑨ | 吴华:迎难而上 在摩擦力中前行
2023-03-29 -
【热点】17岁女孩吸食笑气中毒,坐轮椅回国治疗……神内医生说:这个流行于酒吧等场所的东西害人不浅!
2017-07-07 -
闫慧敏教授:加强小儿胃肠道疾病防治 重视中医药应用!
2023-04-14 -
敢于打破学科发展的“天花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溶取栓中心”成立
2022-08-05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2022-09-05 -
现实版“飞越疯人院”
2017-07-28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宣武医院药学部张兰教授团队:中西药携手,筑牢安全用药底线
202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