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发布
与国际接轨,简化分类与检查流程,增加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的治疗原则
近日,中华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发布了《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该指南是在2007版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由郝飞、陆前进、宋志强教授执笔,经学组成员反复讨论修改而成。(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4;47:514)指南指出,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特征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可伴有血管性水肿。
分类与国际接轨 “感染性荨麻疹”不再作为单独类型
新指南指出,荨麻疹病因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因素多为暂时性,包括物理、食物、药物刺激等;内源性因素多为持续性,包括肥大细胞对IgE高敏感性、慢性隐匿性感染、劳累或精神紧张、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的自身免疫以及慢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红斑狼疮等。
关于荨麻疹分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张建中教授指出,旧版分类较复杂,有些分类如“感染性荨麻疹”能否作为一个独立分类受到不少专家质疑。新指南将荨麻疹分为自发性和诱导性两类,在诱导性中又分为物理性和非物理性,与国际分类完全接轨。去除了旧版中的“感染性荨麻疹”,因其实际上是一种症状性荨麻疹。急性和慢性的分界线仍然以6周为标准,病程在6周以内为急性荨麻疹,超过6周为慢性荨麻疹。
简化实验检查流程 患者或无需“忌口”
关于实验室检查,张建中教授指出,新指南中荨麻疹一般不需做更多化验。急性患者可检查血常规,慢性荨麻疹如病情严重、病程较长或对常规剂量抗组胺药治疗反应差时,可考虑行相关检查,如血尿便常规、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检测等。过敏原检测要用国际公认的方法。成人患者中,荨麻疹发病常常并无食物过敏,不应随便就让患者“忌口”。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科陆前进教授还指出,新指南增加并强调了血管性水肿在荨麻疹诊断中的重要性,因为临床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如果伴有血管性水肿就可以明确诊断为荨麻疹,不需其他检查排除遗传性血管性水肿以及自身炎症病,且荨麻疹患者出现风团伴有血管性水肿常提示常规治疗效果欠佳。陆前进教授还指出,新指南强调了IgE介导的食物变应原在荨麻疹(特别是慢性荨麻疹)发病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对变应原检测结果应该正确分析,有条件单位可酌情开展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食物激发试验验证。
抗组胺药为基本治疗药物
其次应注重患者教育
关于荨麻疹的治疗,张建中教授指出,新指南推荐国际治疗新理念,即抗组胺药是荨麻疹的基本治疗,应首选无困倦作用的抗组胺药。常规治疗量应用两周,若无效则可加量(2~4倍)、更换种类或联合治疗,仍然无效再考虑用三线药物,如免疫抑制剂、光疗、生物制剂等(图1)。关于抗组胺药的加量,尽管有很多循证医学证据,然而除个别药物外,绝大部分抗组胺药在说明书中并无加量的描述,因此医生要和患者充分沟通,使患者知情和同意。另外新指南推荐,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行,而H2受体拮抗剂因无循证医学证据而被摒弃。
陆前进教授指出,荨麻疹治疗上,还应强调患者教育。消除诱因或可疑病因有利于荨麻疹的自然消退,如物理性与非物理性的诱导刺激因素、可疑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ACEI等)、与临床相关的各种可疑的感染和(或)慢性炎症(如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注意避免假性变应原食物(特别是一些天然食物成分或某些食物添加剂等)。此外对怀疑与食物相关的荨麻疹患者,医生应鼓励患者记食物日记,寻找可能的过敏食物加以避免。药物治疗应遵循安全、有效的使用原则。
另外,陆前进教授还强调,新指南增加了妊娠和脯乳期妇女及儿童的治疗原则。原则上妊娠期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组胺药物,但若症状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与工作,在权衡利弊后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如氯雷他定等。大部分抗组胺药可分泌到乳液中,哺乳期妇女可酌情选择相对分泌量较少的西替利嗪和氯雷他定等药物,并尽可能使用较低剂量。儿童荨麻疹患者的一线治疗应选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但要遵循药物说明书,并明确最低年龄限制及使用剂量。
而张建中教授提出,关于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用药,目前的循证医学虽表明氯雷他定、氯苯那敏相对安全,但临床使用必须权衡利弊,并与患者充分沟通,以确保治疗安全性。
新闻快递
银屑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更需有效降压治疗
美国Junko Takeshita等一项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合并银屑病后血压控制更不易,并且银屑病严重程度越高出现高血压控制不利的比例也越高。(JAMA Dermatol. 2014年10月15日在线版)
该研究纳入1322 例合并有银屑病的高血压患者,与之相匹配的为11977 例无银屑病的高血压患者。
研究发现,与未患银屑病者相比,银屑病患者的体质指数(BMI)、吸烟和既往使用环孢素或全身糖皮质激素的比例更高,目前更多患者采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四联降压治疗。此外,银屑病患者糖尿病和高血压患病率也高于非银屑病患者。
轻度、中度、重度银屑病患者出现未控制高血压的比例分别为50.6%、56.5%、59.5%。校正后,研究者发现,未控制高血压和银屑病的严重程度呈剂量反应关系。
研究者表示,较严重的银屑病可显著增加未控制的高血压,且这种关系不受其他血压控制不良的危险因素的影响。为此银屑病患者需要更有效地降压治疗,特别是对较严重的银屑病患者。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2-172025
八家学协会共同发布心脏置入式电子设备合理应用标准,用好心电设备 守护心律健康
-
new《妇科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正式发布
2023-04-09 -
03-132023
2023年春季成人流行性感冒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
【编者按】 自 2023 年春季以来,流行性感冒发病在我国各地呈上升趋势,本病属于中医“疫病”“时行感冒”范畴,中医药在减轻、消除流感症状、缩短病程方面疗效显著,为有效防治当前春
-
newCACA技术指南精读巡讲
2023-02-13
-
CACA技术指南精读巡讲
2023-02-13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发布
2019-07-26 -
简单路径 打通高血压指南实施最后一公里
2019-02-21 -
全程管理 让艾滋病患者在有效治疗下长期、有质量生存
2018-12-23 -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解读
2018-11-13
-
2023年春季成人流行性感冒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
2023-03-13 -
《妇科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正式发布
2023-04-09 -
【指南与共识】女性慢性心力衰竭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
2022-08-02 -
CACA技术指南精读巡讲
2023-02-13 -
良性前列腺增生指南权威解读:重视全病程管理,让指南走向基层服务临床!
2022-06-25 -
重磅!9部全国肿瘤放疗质控指南在深发布(附指南下载地址)
2021-12-27 -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解读
201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