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家学协会共同发布心脏置入式电子设备合理应用标准,用好心电设备 守护心律健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 樊晓寒 朱凯伦 姚焰
2025年ACC/AHA/ASE/HFSA/HRS/SCAI/SCCT/SCMR联合发布了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合理应用标准(AUC)根据大型临床研究和专家委员会的意见,将临床情境进行分类及介绍,专家评分小组依据风险-获益评估,采用9分制评分标准对临床中ICD、CRT和起搏器(包括传导系统起搏、无导线起搏)的适用性进行量化评估。平均分为7-9分为“适用(A)”,平均分为4-6分为“可能适用(M)”,平均分为1-3分为“不太适用(R)”。
亡羊补牢 二级预防应用ICD
对于除外短暂或可逆的因素,院外心脏骤停幸存者,或出现症状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患者,已证明ICD对心源性猝死(SCD)二级预防的益处。通过不同疾病类型(缺血性或非缺血性心脏病等)、急性心梗血运重建策略、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是否影响血流动力学等因素评估ICD二级预防的适用性。
1.1 缺血性心脏病相关心律失常
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相关的48小时内发生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持续性VT,多形VT或VF,LVEF正常或轻度至中度降低时,ICD二级预防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不太适用”;但LVEF ≤35%,则“可能适用”。 这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和可逆因素来考虑。如对于没有血运重建指征者,AMI后48小时内发生的单次VF或多形VT合并LVEF ≤35%者,以及反复发生VF或单形VT合并LVEF <50%者,植入ICD“可能适用”。而对于因冠状动脉解剖不适于血运重建者,AMI 后48小时内发生VF或多形VT合并LVEF ≤35%,植入ICD“适用”,合并LVEF >35%,植入ICD“可能适用”。
冠心病患者发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持续性VT,多形VT,或VF(在VT/VF前40天内未发生MI,和/或在VT/VF前3个月内未行血运重建),除外可逆因素,在VF/VT后确定不需要血运重建者、冠状动脉解剖不适合血运重建和未行血运重建者、行不完全血运重建者,无论LVEF,植入ICD“适用”;行完全血运重建者, LVEF ≤35%,植入ICD“适用”,LVEF >35%,植入ICD“可能适用”。 冠心病患者在运动试验中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持续性VT,多形VT,或VF,冠状动脉解剖不适合血运重建和未行血运重建者、行不完全血运重建者,植入ICD“适用”;行完全血运重建者, LVEF ≤35%,植入ICD“适用”,LVEF >35%,植入ICD“可能适用”。
1.2 非缺血性心脏病相关心律失常
非缺血性心脏病相关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持续性VT,多形VT或VF,若为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无论LVEF,植入ICD“适用”。 对于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外科修复或置换术后48小时内发生VT/VF,没有证据表明严重的外科术后瓣膜功能障碍者,无论LVEF,植入ICD“可能适用”。 与其他结构性心脏病相关的VF/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持续性VT,若为心脏结节病或巨细胞心肌炎,植入ICD“适用”。
与持续性VT/VF相关的基因疾病,包括先天性长QT综合症(LQTS)、短QT综合症(SQTS)、儿茶酚胺依赖型多形性VT(CPVT)、Brugada综合征(BrS),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包括已经成功消融所有可诱发单形VT者、未成功消融可诱发VT者、未行消融者)、肥厚性心肌病(HCM),植入ICD“适用”。对于没有结构性心脏病(LVEF ≥50%)或已知遗传因素导致持续性VT/VF,如特发性VF伴正常心功能,无SCD家族史或一级亲属中有SCD,植入ICD“适用”。
1.3晕厥
对于不明原因晕厥,合并LQTS或CPVT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和BrS,无结构性心脏病,植入ICD“适用”。对于不明原因晕厥合并既往心梗,LVEF ≤35%及LVEF 36%-49%且电生理检查(EPS)诱发持续性VT/VF者,植入ICD“适用”;LVEF 36%-49%,EPS未能诱发持续性VT/VF者,植入ICD “可能适用”。
对于不明原因晕厥合并非缺血性结构性心脏病,如ARVC及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且LVEF ≤35%者,植入ICD“适用”;LVEF >35%时植入ICD“可能适用”。
未雨绸缪 一级预防应用ICD
在尚未发生持续性VT/VF或晕厥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各种情况下植入一级预防ICD,以降低与潜在危及生命的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相关的死亡率。
2.1 冠心病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4-40天内出现无症状非持续性VT且LVEF ≤30%,无论是否行血运重建,若EPS可诱发持续性VT,植入ICD“适用”; LVEF ≤40%,血运重建后若EPS可诱发持续性VT,植入ICD“适用”。对于心肌梗死40天后合并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无论近3个月内是否进行血运重建,若LVEF≤35%,植入ICD“适用”。
近期未血运重建,如LVEF 36%-40%,无症状非持续性VT,EPS诱发VT/VF,NYHA I-III级,植入ICD“适用”;近期血运重建,且存在起搏器指征,LVEF ≤35%,植入ICD“适用”。
2.2 非缺血性心肌病
对于非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GDMT) ≥3个月,年龄<85岁、LVEF ≤35%、QRS时限正常、NYHA I-III级,植入ICD“适用”。对于近期瓣膜介入术后存在起搏器指征,LVEF ≤35%且不太可能改善,植入ICD“适用”。此外,对于与SCD相关的遗传性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如HCM合并至少1个危险因素(包括最大左心室室壁厚≥ 30mm, ≥ 1位一级亲属SCD可能由HCM引起,前6个月内有≥1次不明原因晕厥发作,自发性NSVT,运动时血压反应异常)、ARVC、结构性心脏病伴Lamin A/C突变或其他遗传性ACM的证据且LVEF 35%-45%,植入ICD“适用”。对于不能耐受口服药物治疗的CPVT及EPS可诱发VT/VF的无症状及家族史的偶然发现的1型BrS,植入ICD“适用”。
双腔ICD、皮下ICD、无导线起搏 应用各不同
对于有ICD指征而不满足CRT指征者,若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则可以考虑双腔ICD,尤以窦房结功能障碍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植入双腔ICD“适用”。 继发于缺血事件的暂时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无论是否行血运重建,植入双腔ICD“可能适用”。外科瓣膜术后存在ICD指征伴暂时性房室传导阻滞,或新发LBBB和I度房室传导阻滞者植入双腔ICD“可能适用”。对于合并房性心动过速,若为长程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房扑且无转复窦律和节律控制计划者、心脏结构正常且无已知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者,不适用植入双腔ICD。
皮下ICD(SICD)一级/二级预防植入指征与传统ICD相似。对于LVEF ≤35%伴并发症,如既往有血管内感染或既往因感染导线拔除、与血源性播散风险相关的未解决的感染、存在增加感染风险的患者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预期寿命>1年的癌症)、静脉通路问题/静脉阻塞者,SICD均被认为“适用”。
无导线起搏需结合患者预期、设备寿命、预计起搏比例、心功能、基础心律、传统起搏器静脉入路、既往设备感染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其适用性。对于存在起搏器指征的长程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且心功能正常者,若无导线起搏器使用寿命预计长于患者生存时间、预计起搏比例 <40%者,非常推荐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对于传统起搏器入路困难或既往CIED感染者,也可以考虑无导线起搏器,尤其适用于LVEF >50%、预期起搏<40%者。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更新大
QRS时限、形态、心律、LVEF、心功能分级均会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产生影响。例如,对于LVEF ≤35%、QRS ≥150 ms且为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窦性心律患者,植入CRT“适用”。而对于非LBBB形态的宽QRS者,CRT的适用性较低,特别是QRS时限在120-149 ms时。无论心衰病因,对于窄QRS者,不推荐使用CRT。随着QRS时限延长且LBBB时,CRT的适用程度逐渐增加。
本AUC与ESC 2021心脏起搏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指南对CRT推荐等级略有不同。对于窦性心律、LBBB、 LVEF ≤35%,本AUC认为QRS ≥120ms可以考虑植入CRT,而2021 ESC指南则推荐QRS ≥130ms。对于窦性心律、非LBBB、LVEF ≤35%,本AUC认为QRS时限120-149ms、NYHA III-IV级,CRT“可能适用”;而2021 ESC指南推荐QRS ≥150ms,可以CRT。对于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合并LVEF ≤35%,本AUC认为QRS≥120ms,可以考虑CRT,而2021 ESC指南则为QRS ≥130ms。
传导系统起搏
缓慢性心律失常,预计高右心室起搏比例者(>20%-40%),均可考虑传导系统起搏(包括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尤其适用于射血分数减低者。对于传统CRT失败或无应答者,传导系统起搏是“适用”或“可能适用”。而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预计低右心室起搏比例者,若LVEF >50%且不合并LBBB,则不推荐传导系统起搏。
综上所述,本AUC代表了目前对植入CIED在临床应用中的理解,对于未来起搏电生理医生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确定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空白领域。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2-172025
八家学协会共同发布心脏置入式电子设备合理应用标准,用好心电设备 守护心律健康
-
new《妇科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正式发布
2023-04-09 -
03-132023
2023年春季成人流行性感冒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
【编者按】 自 2023 年春季以来,流行性感冒发病在我国各地呈上升趋势,本病属于中医“疫病”“时行感冒”范畴,中医药在减轻、消除流感症状、缩短病程方面疗效显著,为有效防治当前春
-
newCACA技术指南精读巡讲
2023-02-13
-
CACA技术指南精读巡讲
2023-02-13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发布
2019-07-26 -
简单路径 打通高血压指南实施最后一公里
2019-02-21 -
全程管理 让艾滋病患者在有效治疗下长期、有质量生存
2018-12-23 -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解读
2018-11-13
-
2023年春季成人流行性感冒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
2023-03-13 -
《妇科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2023版)》正式发布
2023-04-09 -
【指南与共识】女性慢性心力衰竭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
2022-08-02 -
CACA技术指南精读巡讲
2023-02-13 -
良性前列腺增生指南权威解读:重视全病程管理,让指南走向基层服务临床!
2022-06-25 -
重磅!9部全国肿瘤放疗质控指南在深发布(附指南下载地址)
2021-12-27 -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解读
201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