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临床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临床指南/详情

首个《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管理指南(2018年)》出炉

时间:2018-12-06 17:42:17来源:未知作者:黄玲玲 阅读: 109185

对各类基层指南的解读是大会亮点之一,吸引了众多参会者。《医师报》就《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管理指南(2018年)》相关热点话题专访了该指南重要参与专家之一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科医学学系主任、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基层呼吸疾病防治联盟执行主席迟春花教授。


image.png

基层指南增加“实践版”

迟春花教授指出,支气管哮喘指南在中国的推广工作已有20多年的时间,但在基层推广时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覆盖面远远不够;二是没有具体的落地和帮扶措施。本次基层版指南的制定希望能帮助基层医生在支气管哮喘诊疗的具体措施上进行推进,因此格外重要。

《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管理指南(2018年)》及《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管理指南(实践版·2018)》的编写工作,由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联合呼吸病学分会组建了由呼吸科医生和全科医生组成的编写专家组完成。本指南参照国内外最新指南和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基层医疗机构支气管哮喘防治现状,由国内知名哮喘领域专家执笔,经过呼吸科医生和全科医生反复讨论及修订才得以完成,旨在为基层医生提供实用的临床决策参考资料,推动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哮喘防治能力,提高我国哮喘整体控制水平。

为更好地方便基层医生学习和提高工作能力,本版指南分为完整版和实践版,完整版详尽地阐述了哮喘的定义、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等内容,适合基层医生系统地学习哮喘相关知识。实践版对流行病学、鉴别诊断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适当删减,内容言简意赅。

迟春花教授强调,“实践版更简洁明了,希望基层医生在临床到遇见问题时,运用实践版指南,能够很快地查阅到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案,这是我们制定实践版指南的重要出发点。”

基层指南八大关键更新点

与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及2013年发布的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比较,此版指南关键更新点如下: 

定义  对哮喘定义进行了更新:哮喘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这种慢性炎症导致了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和发展。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近年来认识到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 

诊断标准  在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的客观证据中,增加了“抗炎治疗4周后,肺功能显著改善”。 

流行病学  纳入“全国支气管哮喘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数据,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14岁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1.24%。 

病情评估  依据基层医疗机构的防治现状,参考全球哮喘防治创议(简称GINA)的推荐,对慢性持续期哮喘采用哮喘控制水平分级进行病情评估,包括对目前哮喘症状控制和未来发作风险的评估。 

转诊指征  对在基层就诊的哮喘患者何时需要考虑紧急转诊、何时考虑普通转诊给出了明确的建议。 

慢性稳定期哮喘的治疗  阐明了哮喘药物的使用原则、具体方法及剂量。 

急性发作期哮喘的治疗  基于基层全科医生工作的背景,参照2018GINA指南,推荐了基层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处理流程。

长期管理和随访  明确建议全科医生应该为哮喘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对哮喘患者进行长期管理和定期随访,并对管理和随访内容提出具体的建议。

四大途径宣传推广

迟春花教授表示,未来将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基层医生了解、学习、落实指南。一是通过杂志订阅;二是通过在线传播;三是开展基层版指南的巡讲,组织专家下基层,通过培训,指导基层医生了解和使用指南;四是结合已经启动的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防治体系和能力建设项目,推进基层医疗机构防治体系的构建和人才队伍的发展,使基层医生具备识别、诊断、治疗、转诊、预防和长期管理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完善。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