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临床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临床指南/详情

CDS美国行:两大学术组织共绘蓝图

时间:2017-07-14 15:17:49来源:未知作者:于淼 蔡晓凌 阅读: 147015

blob.png

6月9~13日,第77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科学年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召开。本届年会聚集来自全世界参与糖尿病研究和管理的13 000余名代表。年会以糖尿病基础科学及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前沿和重大进展为特色,内容覆盖糖尿病领域的各个方面。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年会中,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与ADA就未来合作进行了充分沟通,并初步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重磅研究

CANVAS研究

坎格列净:一言难尽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是近年来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领域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已在欧美上市的(SGLT-2)抑制剂包括:坎格列净、达格列净和恩格列净。

EMPA-REG研究证实伴心血管病的糖尿病患者应用恩格列净治疗可以显著降低主要复合心血管终点发生率以及全因死亡率。

恩格列净的心血管安全性及有效性是否在其他SGLT-2抑制剂类药物中也存在?CANVAS及CANVAS-R研究结果将大大加深对该问题的理解。

这两项研究共纳入10 142例确诊心血管病或具有心血管事件高危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CANVAS研究纳入4330例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3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接受坎格列净(100 mg,Qd)、坎格列净(300 mg,Qd)或安慰剂治疗,主要终点为由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和非致死性卒中组成的复合终点。

CANVAS-R研究旨在探究坎格列净对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肾病终点的影响,纳入5812例患者。

综合这两项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坎格列净组心血管病总体风险降低14%(与安慰剂组相比,坎格列净组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和卒中风险显著降低),心衰住院风险降低33%。坎格列净组出现eGFR降低、终末期肾病或肾脏性死亡的风险较安慰剂组降低40%,但截肢风险是安慰剂组的2倍。

blob.png

LEADER研究新分析

利拉鲁肽:再添喜讯 

ADA2016年会上公布的纳入934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LEADER研究主要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梗、非致死性卒中)发生率。

对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分析显示,利拉鲁肽组和安慰剂组心血管事件总数分别为735例、870例(HR=0.86)。在校正基线心血管药物(β受体阻滞剂、ACEI、他汀、抗血小板药物)、基线胰岛素、研究期间胰岛素和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的应用等因素后,与安慰剂组相比,利拉鲁肽组仍显现出主要终点方面的优势。

52个月随访期间,利拉鲁肽和安慰剂组分别有114人(2.4%)、153人(3.4%)发生严重低血糖;无论是在有无严重低血糖亚组,利拉鲁肽治疗均能带来主要终点的获益。在次要终点方面,利拉鲁肽能够降低首次发生微血管事件风险,主要是降低肾损伤风险。

   REMOVAL研究

二甲双胍:回归降糖本质

REMOVAL研究通过测量1型成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进展情况,旨在探讨二甲双胍是否能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相比,二甲双胍未能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提示该药不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REMOVAL研究共纳入428例年龄≥40岁、病程≥5年并伴≥3种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1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予以二甲双胍2000 mg/d或安慰剂治疗。主要终点为治疗3年后cIMT的变化。

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3年间二甲双胍组的平均cIMT值降低0.005 mm/年,并无统计学差异。且治疗3个月后二甲双胍也未显示出优于安慰剂的降糖作用。

blob.png

期刊合作

中美糖尿病学会期刊交流会  开启国际化之旅

由CDS青年委员会与《中华糖尿病杂志》共同举办的首次中美糖尿病学会期刊交流会架起了中美学术交流的平台,意义非凡。

作为《中华糖尿病杂志》副总编辑,贾伟平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在全球最大的糖尿病年会召开之际,邀请到Diabetes Care副主编Andrew Boulton教授,CADA新任主席齐岭教授,以及CDS的骨干青年委员、CADA委员共聚一堂,增进交流、促进友谊,借鉴国外的经验,服务于我国糖尿病事业,并为我们糖尿病学会年轻的会刊献计献策,期待在《中华糖尿病杂志》编辑部和众多编委的共同努力下,助推会刊杂志更上一层楼。

作为新当选的CADA主席,齐岭教授首先感谢CDS对CADA多年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简要回顾北美华人糖尿病学会12年来逐步发展壮大的历程,以及承担的任务。CADA的主要使命,是帮助在北美从事糖尿病相关的华人医师、研究者、科学家,尤其是青年学者,在学术方面共同促进共同成长。

齐岭教授曾荣获ADA杰出青年研究奖,在《科学》《自然》等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并有2项专利,在投稿与审稿等方面有所心得,他和在美的CADA会员们愿意与国内的青年医师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

《中华糖尿病杂志》编辑部主任杨颖编审介绍,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姜永茂社长对这次走出国门、主动近距离接触糖尿病领域国际大刊的创新之举表示支持。在会前,Diabetes Care主编Matthew C. Riddle教授与杨颖主任见面商谈,希望今后能加强两刊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她还简单介绍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及旗下的128本期刊(含3本英文期刊),其中,作为CDS会刊的《中华糖尿病杂志》成立时间不长,由于一直坚持“开放、创新,学术性与公益性并重”的原则,并得到国内糖尿病内分泌学界各位专家的支持,杂志发展比较迅速,核心影响因子等期刊学术指标已在国内名列前茅。

这次中美糖尿病学会会刊及与在美华人糖尿病医师的相互交流,是《中华糖尿病杂志》为将来走向国际化迈出的第一步,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一步。

最后,贾伟平教授和杨颖主任共同向Diabetes Care的编委、CADA的委员及CDS的青年医师发起约稿邀请,并期待在2017年底重庆举办的CDS年会上与大家再相见。

2型糖尿病还有很多未知数  需要我们去开拓

交流会期间,Andrew Boulton教授为与会者作了题为“指南的变迁——2型糖尿病,21世纪的负担和挑战”的精彩报告。

Boulton教授指出,在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分析中,看看国际糖尿病联盟制定的世界糖尿病版图,不难发现,亚洲是糖尿病高发地区,中国和印度分列全球2型糖尿病患者总数的前两位。糖尿病的增长速度超过预期,国外各个主流媒体纷纷报道,糖尿病是一种甜蜜的诱惑,是迫在眉睫、需要我们所有人面对的问题,媒体甚至将糖尿病的成倍增长比喻为海啸。与此同时,2型糖尿病的未诊断率还很高。

在糖尿病治疗方面,近些年,降糖药物的研发在沉寂了几十年之后,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通道,随着新药层出不穷,临床指南也需要随之变迁。但是无论如何变迁,指南的宗旨持久不变。首先,要以患者为中心;其次,要多重机制互补进行药物选择;最后,要制定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重视个体化治疗。Boulton教授还举例说明,在GLP-1类药物遇到挑战的2014年,他们联合美国和欧洲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发表声明,明确了GLP-1受体激动剂和DPP-4酶抑制剂这类药物的安全性。在SGLT-2抑制剂类药物出现心血管保护性的试验结果时,对这一令人振奋的结果,他们也在指南中进行了更新。

演讲最后,他幽默地引用了著名物理学家费米教授(Enrico Fermi)的一句话“在我来参加这个演讲之前,我很困惑,参加之后,我还是很困惑,只是更高了一个境界”,用以表明,在2型糖尿病领域还有很多未知数,需要我们去解决。

blob.png

高端携手

CDS-ADA合作沟通拉开帷幕

当地时间6月12日下午,CDS与ADA合作沟通会召开。CDS主任委员贾伟平教授、ADA首席医学官William T. Cefalu教授、负责合作与教育的副主席Linda Cann女士、《中华糖尿病杂志》编辑部杨颖主任、CDS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于淼副教授等参加了此次沟通会。

CDS和ADA拟就以下3方面开展合作:

在ADA年会日程中专门设立“中国专场”(Chinese Medical Tribune),搭建集中展示华人糖尿病研究成果的舞台。内容将包括:来自中国的证据及实践、中医中药领域成果、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成果以及在美华人糖尿病学会(CADA)研究成果等;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华人学者及合作者在糖尿病领域的工作,扩大影响力。

CDS的官方期刊“中华糖尿病杂志”与ADA官方期刊“Diabetes Care”及“Diabetes”进行定期沟通,加强联系。内容将包括:两刊编辑部互访、召开中美糖尿病学会官方期刊交流会、共同开展审稿及投稿培训等。

ADA拟官方授权设立“Diabetes Care”及“Diabetes”中文版,为中国医生传递糖尿病领域最新进展。中文版编委会将由国内顶级专家组成,担负精选主题、翻译校对以及专家点评的工作。

blob.png

重磅研究

ODYSSEY DM研究

PCSK9抑制剂:不出所料or新时代曙光?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在糖尿病领域的系列研究ODYSSEY DM Program(ODYSSEY DM-INSULIN研究和ODYSSEY DM-DYSLIPIDEMIA研究)结果公布。

ODYSSEY DM-INSULIN研究纳入研究纳入517例正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PCSK9抑制剂Alirocumab组和安慰剂组。Alirocumab组接受Alirocumab 75 mg每两周皮下注射,若第8周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仍>70 mg/dl,则剂量增加至150 mg。研究主要终点为24周时LDL-C相对基线的变化幅度和32周后的安全性。

结果显示,24周时,与安慰剂组相比,Alirocumab显著降低LDL-C水平(两组差异为49%,P<0.0001),同时降低了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载脂蛋白B,血清脂蛋白(a)水平,升高了HDL-C水平,不影响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水平,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ODYSSEY DM-DYSLIPIDEMIA研究纳入413例年龄≥18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为Alirocumab组和常规治疗组。Alirocumab组接受Alirocumab 75 mg(每两周皮下注射),若第8周非HDL-C≥100 mg/dl(2.59 mmol/L)则在12周时Alirocumab剂量增加至150 mg。常规治疗组可选额外的药物有依折麦布、非诺贝特、Ω-3脂肪酸、烟酸等。研究主要终点为24周时非HDL-C的变化幅度。

结果显示,24周时,与安慰剂组相比,Alirocumab显著降低非HDL-C水平(两组差异为32.5%,P<0.001),同时改善了其他脂类水平,不影响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水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