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云松教授:感染精准诊疗正当时!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裘佳)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斗争史。从天花、鼠疫再到SARS、COVID-19,每一场疫情都在提醒人类,与感染性疾病的战争还远远没有打赢。随着对感染疾病防控和诊疗的深入,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感染性疾病的诊疗离不开感染、呼吸、重症、血液、微生物、检验、药学等多学科合作,“大感染”理念越来越多地被提出并应用于实践诊疗中。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IDSC)从成立之初就以MDT理念为特色和工作指导,是“大感染”理念和学科建设的典型代表。在IDSC第八届学术大会期间,《医师报》专访了大会主席、IDSC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肝病感染科学科负责人俞云松教授,聆听他对感染疾病谱变化、诊断技术和治疗方式进展、学科建设进展等方面的分享。
检测技术发展为感染诊断带来极大助力
由于新突发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不断出现,以及细菌耐药机制的复杂化,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治仍面临严峻挑战。感染病原体及耐药性的明确是感染性疾病得到准确治疗、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近年来,宏基因组技术等分子诊断技术的进步为感染疾病病原诊断提供了利器。俞教授介绍,如对于血流感染或脓毒症,原来通过培养仅不足20%的患者可以明确病原体,现在通过这些分子诊断技术可以达到近50%。此外,对一些病原体耐药性的检测可以直接用标本进行,不用完全依赖培养技术,大大缩短了报告时间。新的检测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病原体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效率。
“当然,随着宏基因组技术的发展,少见的或者难培养的病原体有了更多的检出。如新冠病毒最早就是从重症病毒性肺炎中通过宏基因组发现的,如果以后再出现一些新的病毒的感染,宏基因组肯定会有很大的优势。真菌中毛霉菌感染以前靠培养和组织活检,诊断病例很少,现在基于宏基因组技术,很多病例被诊断出来,早期获得了针对性的治疗。近年发现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病例明显增加,也是由于宏基因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检出率。”
俞教授表示,诊断方面的另一个关注点是近年来影像学新技术如PET-CT在一些发热待查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寻找可能的病灶部位,如肌间隙淋巴瘤、血管炎等。“当然,还是有相当多的发热待查需要靠经验、靠综合临床思维能力来实现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这也对临床医生在发热待查的诊断能力方面提出了更多要求。”
创新药物和诊治策略 感染诊治朝精准化迈进
俞教授表示,这两年我们国家加大了感染诊治队伍的建设,无论从诊断能力还是治疗水平都有了提高,再加上我们国家采取严格的抗菌药物控制措施,因此,不少病原体耐药性在下降,或者增长速率在放缓。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阴性菌仍是关注重点,包括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和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等。
“应对耐药问题上,大的措施没有什么改变,如何做细、落到实处是关键。目前我们国家十四部委联合应对,使全社会都对耐药有了重视,OneHealth理念深入人心,不光从医疗健康,还要从畜牧养殖业联手进行控制。在临床上,大家也更多地推进‘大感染’学科建设,使专业队伍更健全,能力更强,共同推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两年无论阳性菌、阴性菌、真菌还是病毒,都有一些新的药物问世,对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发挥了重要作用。”俞教授表示,除了药物,治疗理念上更多地朝精准方向去努力。一方面,利用宏基因组测序等分子诊断技术,尽量找到病原体,明确其耐药性,并积极向早期诊断目标努力;另一方面,根据患者、病原菌耐药性,结合PK/PD和药物浓度监测(TDM)等方法,努力做到精准治疗。
推动感染诊疗多学科合作
“新冠疫情的这两年多来,感染病学科的建设得到了更多重视。各级管理部门都有了这样的意识,要有强大的专业队伍来应对新突发传染病和各种传染病流行的挑战。”俞教授介绍,各级医院都在采取措施来改善基础设施,如发热门诊、感染病房建设等。但感染科建设的开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现在全国广泛推行DRG付费,而感染性疾病如发热待查的诊断十分复杂,单纯从经济效益进行考核,感染病科运行会有很多困难,需要管理部门和医院针对感染病学科特点做适当调整和支持,保障感染病学科人员队伍的适当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感染病学科队伍。”
作为IDSC第二届专委会主任委员,俞云松教授秉承专委会建立初衷,积极推进感染病多学科诊疗、学术交流、诊疗规范等的发展。“今年由于疫情原因,面对面交流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开设了感染MDT云会诊平台,以云会议的形式开展病例讨论、AMS研讨等,推进感染病诊治、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和管理的规范化。并进一步推广专委会制定的专家共识,兼顾前沿进展和规范诊疗的发展。”俞教授表示,今年的年会虽然在线上开展,但能看到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十分新颖,覆盖了整个大感染学科的所有领域,由国内外资深专家就各领域的前沿问题、疑难问题、一年来的最新进展及诊治的最新理念做了很好的报告。充分体现了刘又宁教授建立专委会时多学科合作的初衷和优势。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俞云松教授:感染精准诊疗正当时!
随着对感染疾病防控和诊疗的深入,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感染性疾病的诊疗离不开感染、呼吸、重症、血液、微生物、检验、药学等多学科合作,“大感染”理念越来越多地被提出并应用于实践诊
2022-07-18 -
new胡必杰教授:转变思路、用好技术,感染学科发展路在前方
从整个感染病学科建设来说,要做好定位,转变思路,从以前着重肝炎、艾滋病诊治,到目前按照国际上感染病学科的定位,应对各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的诊治。
2022-07-09 -
new梁志欣教授:聚焦感染,却不止于感染
本次大会设立的多个版块儿都是根据感染的临床诊治热点和难点设置,非常“接地气”,比如感染和免疫、肺部感染热点话题、临床思维训练营等,值得大家关注和期待。
2022-07-07 -
new陈良安教授:关注肺部感染四大焦点
希望能抛砖引玉,为大家带来相关疾病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治疗方法,新的策略或者新的检查方法的介绍,对参会者临床工作有所裨益。
2022-07-07
-
王明贵教授:多层次解读CRO诊疗迷局
2022-07-07 -
陈良安教授:关注肺部感染四大焦点
2022-07-07 -
俞云松教授:感染精准诊疗正当时!
2022-07-18 -
胡必杰教授:转变思路、用好技术,感染学科发展路在前方
2022-07-09 -
梁志欣教授:聚焦感染,却不止于感染
2022-07-07 -
徐英春教授:宏基因技术平台,真菌诊疗的又一助手
2022-07-07 -
周华教授:病例讨论贵在多学科合作、集思广益
2022-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