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报告|陈良安教授:抽丝剥茧,探索呼吸微生态与感染性呼吸疾病的密切联系
既往观念认为“肺是无菌的”,而随着现代微生物鉴定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观念逐渐被打破并不断革新。研究发现,下呼吸道存在正常菌群,呼吸道微生态与呼吸道疾病存在着多种联系。
一、概念与背景
关于“呼吸道微生态”概念更新的这场革命要求对肺部微生物的相关定义更加严格,因此,对Microbiota、Microbiome以及Microbial ecosystem的有明确的定义。由于对下呼吸道菌群来源的错误认识、细菌学鉴定技术的局限等原因,既往观念认为下呼吸为无菌环境,而目前通过肺微生物组学技术证实,健康下呼吸道含有与上呼吸道相似但丰度不同的菌群,有5种优势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放线菌门。其主要来源有上呼吸道微量吸入、直接粘膜扩散、空气等,并且受微生物迁入、微生物消除和菌群的相对繁殖率影响,处于动态平衡。婴儿出生后即开始呼吸道微生物的定植,呼吸道不同微生物群落的形成与免疫系统的发育有关。目前证实的肺微生物组与其他器官的关系包括:肺—肠轴、肺—脑轴。
二、肺微生物组的生理作用
呼吸道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影响宿主免疫,反之,宿主通过内生力量或者外部因素影响微生物的组成。而呼吸道的微生物之间也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拮抗的双重影响。呼吸道上皮起到物理屏障的作用,同时呼吸道微生物与上皮相互作用塑造了肺部的免疫力。
正常情况下,肺部微生物高度多样性,丰度较低,宿主免疫也处于正常状态,而当肺部微生态失衡,则会激活宿主急/慢性炎症反应。呼吸道微生物组一方面促进肺的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运转,一方面抑制免疫过度激活。微生物群诱导宿主局部免疫,而宿主免疫系统也在塑造微生物组成。
三、肺微生物组与呼吸疾病
研究发现,肺微生物与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相关,包括哮喘、COPD、支气管扩张、肺癌等。慢性肺部疾病患者肺部特异性微生物的丰度和代谢潜力增加,而多样性下降,导致免疫失调和肺结构改变。
四、肺微生物组与肺炎
目前研究认为,呼吸道内微生物生长受氧分压、pH值、温度、炎症细胞的浓度等多种因素影响。生态失调—炎症循环模型认为肺炎与肺部微生态的紊乱相关。肺炎患者的微生物群组成较健康人不同,且有特异性改变。抗生素、危重疾病和重症监护治疗等会削弱微生物依赖的定植抗性,促进机会性病原体的携带,并增加随后发展为HAP/VAP的风险。同时,肺微生物组与病毒和真菌感染也存在多种联系。
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会增加HAP/VAP的风险,合理使用抗生素、监测治疗等手段可以增强微生物依赖的防御机制来预防肺炎。
最后,对于呼吸道微生态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还有很多未知,举例说:微生物群的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之间具体的联系,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微生物与病原诊断|俞云松教授:未来病原学诊断技术发展方向就是更快、更精准
正确的病原学诊断是感染性疾病精准治疗的前提。
2022-07-25 -
new青年论坛|周华教授:mNGS技术在疑似感染肺部肿瘤诊断中的探索
mNGS可提升病原学诊断能力,对临床诊疗带来正向影响。而mNGS数据的深入挖掘,对非感染性疾病诊断的探索非常值得研究。
2022-07-22 -
new感染与免疫|佘丹阳教授:免疫缺陷宿主肺部感染病原学推断的三要素
免疫缺陷宿主肺部感染具有感染后致病原增殖速度快、宿主免疫反应低下或延迟、疾病进展迅速、侵袭性操作风险较大等特点,在安排病原学检测时,应遵循四个原则。
2022-07-19 -
new器官移植的感染管理|刘代红教授:抗感染治疗的成败是血液病治疗的关键
恶性血液病用药策略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感染特点。
2022-07-19
-
器官移植的感染管理|解立新教授:M-ROSE是床旁诊断利器
2022-07-19 -
微生物与病原诊断|俞云松教授:未来病原学诊断技术发展方向就是更快、更精准
2022-07-25 -
青年论坛|周华教授:mNGS技术在疑似感染肺部肿瘤诊断中的探索
2022-07-22 -
主题报告|管向东教授:IDSA建议将脓毒症早期集束化治疗限制为感染性休克
2022-07-13 -
感染与免疫|范红教授:超半数CAP患者是免疫受损宿主
2022-07-19 -
主题报告|陈良安教授:抽丝剥茧,探索呼吸微生态与感染性呼吸疾病的密切联系
2022-07-19 -
感染与免疫|佘丹阳教授:免疫缺陷宿主肺部感染病原学推断的三要素
202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