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专场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2022第25届CSCO学术年会-医师报官方情报站/专场报道/详情

2022CSCO CDE专场速递|抗肿瘤新药获赛道第一,但仍存诸多问题

时间:2022-11-22 19:23:11来源:医师报作者:肿瘤组 阅读: 151797
审核专家: 哈尔滨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马军教授

图片

近几年,我国创新药获得巨大的突破性的进展,从数据来看,每年都不断刷新了创新药审评历史记录。聚焦在抗肿瘤新药领域,近五年新药上市审批(NDA)申报情况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


随着大量的新药都在争先恐后的进入审批流程,为避免程序上延误而导致的药品审批积压,在药审中心一系列“组合拳”的支撑下让抗肿瘤新药在中国实现“加速跑”。在突破性治疗(国家级“三好学生”)、附条件批准(高二成绩优异,获得报送资格的学生)、优先审评审批(高校自主招生,提前发放录取通知书)等一系列优先政策加持下,CDE抗肿瘤创新药注册跑出了“中国速度”。


11月6日,在2022年CSCO年会期间,在CDE专场上引发大家重点关注。CDE化药临床一部部长杨志敏汇报了《2022年中国抗肿瘤新药审评情况报告》,并对新药审评过程中的四大问题进行详细解读。


图片

(图片来源:CDE)


数据显示,仅抗肿瘤药就占总NDA数量的1/3之多(31.1%),自2018~2021年间,三年间增幅(35.7%),数量远远超过全球总体增长速度(17.3%)。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仅2022年获批上市抗肿瘤新药的数量为(含新增适应症)55款,其中21款药物为首次申报上市的适应症。

图片

(图片来源:CDE)


从数据上来看,获批数量居于首位仍是肺癌,共获批13个新药(含新适应症);其次是血液肿瘤(7个);第三是乳腺癌(6个)。在泛瘤种类领域也获批了5个(含新适应症)。杨部长介绍,从最新的数据可以看出,近三年来,首次获批上市的新药总体持平,而新增适应症的获批情况相较于2021年有所降低。


图片

(图片来源:CDE)


自新法规实施以来,在2020年7月~2022年9月共获批的78个品种(含新增适应症)中,按附条件批准上市的新药总数中有61个(78.2%)为抗肿瘤新药。根据《突破性治疗药物审评工作程序(试行)》,自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推行以来,在抗肿瘤获突破性认定中,截至2022年10月27日,共103个品种获得,其中肿瘤占66个(64.1%);对比2020~-2022年获批的新药中,今年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的品种有23个,包括附条件批准18个(78.3%)。抗肿瘤新药在这条赛道中当数第一,遥遥领先。


近年来,CDE在一系列政策和流程的不断优化下,让更多、更好的抗肿瘤药物尽快进入临床,及时惠及需要它肿瘤患者。但繁华背后,不禁让人思考一些问题。


精准诊疗≠精准的治疗人群


从获批的药物种类来看,抗肿瘤靶向药物产品当数第一。以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为例,作为肿瘤精准治疗的典范,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0个靶点超过20个产品获批。这意味着从肺癌的早期辅助到晚期的各线治疗,我国已有超过50%的NSCLC的患者可以接受到精准靶向药物治疗,至此,以基因划分人群拉开了肿瘤精准诊疗序幕。但是,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精准诊疗真的这么“简单”吗?


同样以NSCLC为例,对于EGFR敏感突变的人群,EGFR抑制剂单药治疗的有效率高达80%,但是MET突变,靶向单药有效率却不到50%。更遗憾的是KRAS靶点,单药有效率只有28%,且二线治疗的有效率还不及化疗好。所以,肿瘤的复杂程度远超我们所知,找到基因突变只是是在患者身上找到疾病这把‘锁’,但面对“每把锁”,其背后的机制都不同。所以,当我们在讨论精准治疗时,我们不能只看到基因层面的问题,而面对疗效差的靶点人群,我们更应该关注肿瘤疾病本身具有的复杂性。


当找不到精准靶点时,可以反向思维,从愈后差的人群入手,找到相关生物标志物来开展研究,不光是在基因层面的探索,还可以通过肿瘤组织类型、解剖类型、生化指标等入手。所以对肿瘤精准治疗的有效性评价,一定需要在前期充分的探索之后,通过一个预设的前瞻性设计的研究来予以验证。



强强联合未必就能获益


近年来,联合治疗方案成为IND申报的重点方向。在肿瘤治疗中无论靶向药物联合化疗,还是免疫药物联合化疗,以及其他各种手段进行组合,目的是提高抗肿瘤疗效(单药有效率低)和克服耐药问题(单药无效或肿瘤进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循证医学数据告诉我们,面对肿瘤这类疾病的复杂性,并不是所有的“强强联合”就能达到“1+1>2”的效果。


杨部长介绍,2020年发布的《抗肿瘤药联合治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指出,联合治疗的方案一般考虑包括联合的机制依据和单药临床数据,当单药疗效不足时,在机制充分的基础上,可尽早开展联合方案的探索。因为面对不同的瘤种,即便是相同的突变类型,使用同样的联合策略,所带来的有效性却大相径庭。


如以BRAF基因V600E突变为例,在黑色素瘤中,单药BRAF抑制剂有效率可达51%,联合MEK抑制剂后,疗效可以达到66%。同样是单药BRAF抑制剂,在肺癌的BRAF基因V600E突变的患者中,单药的有效率却只有27%(不足恶黑单药有效率一半),但是联合MEK抑制剂之后,有效率可达63%。所以该联合方案在两个瘤种的使用是合理的,但是BRAF抑制剂和MEK抑制剂在这两个瘤种中的总体贡献度却不同。


因此,杨部长认为,在联合方案的探索中,需要明确在联合方案中每一个单药的贡献度,它们究竟贡献的是有效性的获益,还是“贡献”了安全性风险?如果只是简单的叠加(化疗+免疫+抗血管),特别针对一些高龄且伴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如消化道肿瘤的后线治疗。联合治疗方案需要进行析因试验。另外和谁联合同样重要,例如在晚期肾癌中,同样是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不同的药物会导致更多更严重的肝毒性。


人群的分线考量


抗肿瘤药研发通常从后线向前线推进,精准治疗经生物标志物筛选患者人群,前期数据显示后线突出疗效,关键研究同时纳入前线及后线人群,满足不同治疗线数患者的临床需求。即使经生物标志物筛选人群,在后线疗效不突出时,同样应谨慎考虑前线研究策略。如在胃肠间质瘤中,瑞派替尼在四线治疗对照安慰剂获益成功,在二线治疗对照舒尼替尼并未取得阳性结果。杨部长指出,即使经过生物标记物来筛选人群,后线疗效不突出时,谨慎考虑前线研究策略。

 设立双终点的考量


目前在临床设计中,设立双终点越来越多研究越来愈多,但根据不同的癌种设立的终点有所区别。比如乳腺癌,PFS并不长,但OS特别长,更关注PFS的数据。但是对于肺癌和消化道肿瘤,更关注OS的数据。替代终点有效的幅度决定是否可以提前申报,可与中心进行充分沟通。


对于一个药物来讲,后线有充分的数据,可以支持前线的替代终点,例如帕妥珠单抗,晚期一线获益,先附属可以接受pCR,后续辅助治疗iDFS也获益。但需要注意的是,仅仅是替代终点指标获益,不一定能最终临床获益。


杨部长总结,目前而言,中国抗肿瘤药物从研发到上市,表现卓越。但面对肿瘤这类复杂的疾病,我们依然处于盲人摸象的阶段。随着对肿瘤发病机制的不断探索,发现的靶点是否都能成为有效的治疗靶点。以及在众多在研靶点拥挤赛道上,它们能成为真正有效药物的几率还是未知数。联合治疗、个体化治疗等都是肿瘤治疗领域的挑战性问题。


但是,中国创新药物研究的挑战和机遇并存,全球化是未来的研发趋势,我们需要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使药品最大限度地发挥益处。



更多CSCO年会报道阅读原文

尽在《医师报》2022CSCO报道专题




责任编辑:许奉彦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 11-222022

    2022CSCO CDE专场速递|抗肿瘤新药获赛道第一,但仍存诸多问题

    审核专家:哈尔滨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 近几年,我国创新药获得巨大的突破性的进展,从数据来看,每年都不断刷新了创新药审评历史记录。聚焦在抗肿瘤新药领域,近五年新药上市审批(NDA)申报情况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 随着大量的新药都在争先恐后的进入审批流程,为避免程序上延误而导致的药品审批积压,在药审中心一系列“组合拳”的支撑下让抗肿瘤新药在中国实现“加速跑”。在突破性治疗(国家级“三好学生”)、附条件批准(高二成绩优异,获得报送资格的学生)、优先审评审批(高校自主招生,提前发放录取通知书)等一系列优先政策加持下,CDE抗肿瘤创新药注册跑出了“中国速度”。 11月6日,在2022年CSCO年会期间,在CDE专场上引发大家重点关注。 CDE化药临床一部部长杨志敏 汇报了《2022年中国抗肿瘤新药审评情况报告》,并对新药审评过程中的四大问题进行详细解读。 (图片来源:CDE) 数据显示,仅抗肿瘤药就占总NDA数量的1/3之多(31.1%),自2018~2021年间,三年间增幅(35.7%),数量远远超过全球总体增长速度(17.3%)。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仅2022年获批上市抗肿瘤新药的数量为(含新增适应症)55款,其中21款药物为首次申报上市的适应症。 (图片来源:CDE) 从数据上来看,获批数量居于首位仍是肺癌,共获批13个新药(含新适应症);其次是血液肿瘤(7个);第三是乳腺癌(6个)。在泛瘤种类领域也获批了5个(含新适应症)。杨部长介绍,从最新的数据可以看出,近三年来,首次获批上市的新药总体持平,而新增适应症的获批情况相较于2021年有所降低。 (图片来源:CDE) 自新法规实施以来,在2020年7月~2022年9月共获批的78个品种(含新增适应症

  • new2022CSCO胃癌专场|为啥有些治疗试验效果好,临床获益有限?石敏教授:肿瘤微环境评分找出治疗优效者

    “胃癌的药物治疗经历了三次跨越式的进步。”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石敏教授 在CSCO学术年会11月11日的胃癌免疫治疗专场中介绍,胃癌从十九世纪手术治疗到化疗再到靶向以及免疫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不断延长,但免疫靶向耐药、部分患者效果较差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实践,石敏教授认为,上述这些问题可能与肿瘤微环境相关,引入合理评分体系,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引入TME评分预测 晚期胃癌患者免疫治疗疗效 目前,临床应用PD-L1检测可及性存在一定问题,接受免疫治疗的胃癌患者,只有部分接受了PD-L1检测。石敏教授介绍,在一个纳入三项PD-L1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试验的mate分析中发现, PD-L1低表达患者免疫治疗获益小或不太清晰。为进一步提高晚期胃癌患者的免疫治疗效果,石敏教授建议,引入肿瘤微环境评分体系(TMEscore),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 胃癌微环境具有明显异质性,胃癌的肿瘤免疫微环境识别预后以及肿瘤治疗相关的基因标志,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廖旺军教授对与TME相关的细胞、分子、和遗传因素进行了评估,以此来识别预后并寻找到肿瘤治疗相关的基因标志,阐明了肿瘤对于免疫治疗的反应。 在与韩国合作开展的胃癌评分队列中,TME评分明显优于MI、TMB评分系统,在与广东省胃癌合作单位队列中,TME评分也明显优于其他基因评分系统,并且通过TME特征评估免疫和基质状态,可以预测胃癌患者的生存率。石敏教授介绍,为了进一步拓展TME评分的应用范围,TME评分用于预测胃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疗效以及预测一线晚期胃癌疗效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中,期望在未来可以取得一定成果。 靶向治疗可作用于肿瘤微环境 靶向治疗药物除结合特定靶点外,还

    2022-11-22
  • new2022CSCO抗白血病·淋巴瘤院士论坛 | 院士领衔大咖齐聚,共话血液肿瘤前沿进展

    11月10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和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主办,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 第二十五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2022年CSCO学术

    2022-11-15
  • new2022 CSCO经典病例SHOW| 一例汉曲优®治疗HER-2阳性晚期胃癌的病例分享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管颜青 )胃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每年新发患者103.37万,44.13%在中国。其中,HER-2阳性胃癌是一类高度异质性肿瘤,具有复发转移率较高,预后差等特点。采

    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