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人文
当前位置:首页/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心血管年会暨第十二届海峡心血管病高峰论坛/人文/详情

惟孝善终 福在松堂 | 北京松堂关怀医院文化建设发展战略研讨会召开

时间:2023-06-05 17:17:40来源:医师报作者:张玉辉 阅读: 206238

在这里,时常像电视剧一般,上演着人生的喜怒哀乐;

在这里,每天都像“幼儿园大班”一样,充斥着老人们的欢声笑语;

在这里,他们每天都在拥抱死亡……

北京松堂关怀医院是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养老机构,近40年里,它经历了7次艰难“搬家”,它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却成功为3.8万名自理、半自理及患有各种疾病的失能失智患者善终。

6月3日,北京松堂关怀医院文化建设发展战略研讨会召开,北京市卫健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内“安宁疗护”模式倡导者李义庭教授指出,作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开创性机构,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具有历史的沉淀,它的经验应该被继承和发展,为我国安宁疗护工作的推进发挥引领作用。

image.png

为进一步推动北京松堂关怀医院文化建设发展,李义庭提出了“惟孝善终 福在松堂”的十五条战略建议。 

▷ ▶帮助患者用微笑完成生命最后成长

死亡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话题,人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50多年前,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创始人李伟院长作为赤脚医生,在内蒙插队时结识了被“打”成右派下放到农村的张老师,彼时的张老师处于癌症晚期,饱受病痛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临终前问李伟:“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天堂、地狱,如果有的话,我死后会到哪里呢?现在我连人的称号都没有,我是‘牛鬼蛇神’……”望着悲哀不堪的张老师,李伟用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最终13小时后张老师带着微笑着离开了人世。

image.png

张老师临终前的一幕深深烙在李伟脑海中,此后,创办北京松堂关怀医院,让“死者善终,生者无憾”也成为了他穷极一生都在追寻的目标。

近40年来,李伟通过对10000多例临终者病例进行分析后发现,当一个生命个体因癌症晚期、脏器衰竭等原因造成生命品质发生不可逆转,到生命终结的平均时间为288天,这与受精卵在母亲子宫发育成长至婴儿咕咕坠地的“十月怀胎”相吻合。

与胎儿的成长发育一样,人在面临死亡的临终期时,也需要在社会的“子宫”内经过10个月的社会关怀,需要一种类似“沃母”的社会环境,需要得到亲属、医护人员、社会成员及社会团体各方面的帮助。

“据此我们得出‘社会沃姆理论’,在松堂关怀团队营造的温暖营养呵护环境中,临终关怀期的患者得以完成他们的生命最后成长。”李伟说道。

image.png

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副院长朱林介绍,医院除其他医疗机构都会提供的医疗护理外,还为患者们提供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全方面服务。

“与其他医院不同的是,在面临死亡时,我们充分尊重患者和家属的意见,为患者提供缓解痛苦为主的舒缓医疗,将人文关怀融入其中,给予患者最大的尊重和鼓励。同时,最大限度的照顾家属的情感,正确引导家属的哀伤情绪,让患者及其家属做到生死两相安。”朱林介绍道。

一切以老人出发,为了老人的一切。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建立了一套详细地护理流程,团队员工从早上的喂饭、杯水、擦身、翻身、辅助大小便……在护士长的指导管理下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

北京松堂关怀医院的员工告诉《医师报》记者:“我们在这里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松堂’于我们而言就像是家。”

正如北京松堂关怀医院的宗旨一样,护理人员始终践行着“帮天下子女尽孝、给天下父母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理念,构建了以医疗、护理、心理关怀、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松堂”养老关怀机构模式,帮助临终患者用微笑完成生命最后成长,也因此获得了“全国优秀护理人员”、“最美善行者”等称号,创新了全国同类养老机构的纪录,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 ▶探讨安宁疗护发展之道

本次会议由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党支部书记全玉斌主持,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公益文化促进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魏德东北京天坛医院教授马振山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养老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大庆等专家教授出席了会议。

 image.png

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党支部书记全玉斌

 image.png

北京天坛医院教授马振山

 image.png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养老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大庆

  image.png

“安宁疗护(临终关怀)是维护生命尊严,提高生命质量的事业,安宁疗护践行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生命本体论、生命质量论与生命价值论相统一,安宁疗护是造福于人类的民生事业。”北京医学伦理学会秘书长、首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莹以《生命的温度——松堂关怀文化刍议》为题,从松堂关怀文化的时代背景,分析了安宁疗护(临终关怀) 事业发展趋势。

 image.png

社会公众对安宁疗护服务需求大,存在供不应求的实际情况。首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医学伦理学会副秘书长尚爻介绍,通过《安宁疗护人才队伍建设的调查》得知,8 0.0 %的人选择愿意接受安宁疗护服务,但根据统计分析发现,安宁疗护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缺乏梯队培养、缺少新生力量、心理压力过大等问题。

image.png

本文图片拍摄/ 黑克 

责任编辑:张玉辉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