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地方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地方风采/详情

患病人数庞大,致残致死率高!这种病又有新治疗技术了!

时间:2023-08-25 08:43:13来源:医师报作者:毛晓伟 胡蕙蕙 陈恩国 阅读: 28599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不完全可逆的气流阻塞。老百姓说的“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都属于这个病。

       作为全球第3大致死性疾病,在我国,每2.5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慢阻肺,每年死亡人数达到近百万。

       患病人数很庞大,真正了解的人却很少,所以它也被称为“沉默杀手”。

       以往治疗手段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但对于有些症状严重的病人来说,效果可能有限。而随着呼吸介入治疗的发展,慢阻肺患者有了越来越多新的治疗手段,也有了更多希望。

       2023年8月14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顺利完成浙江省首例“经支气管镜下靶向肺部去神经消融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手术。

       手术在陈恩国主任医师的指导下,由胡蕙蕙副主任医师及呼吸内镜团队完成,手术过程顺利,整体用时仅15分钟左右。

       接受这种新技术治疗的是一位67岁的刘大爷(化名)。

       10多年来,刘大爷反复出现咳嗽咳痰、气急气喘症状,在当地医院确诊慢阻肺。

       刘大爷不得不长期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雾剂320、噻托溴铵粉吸入剂等药物治疗。咳嗽、咳痰、气急等症状还勉强可以控制,但是他发现自己的活动耐力下降明显,稍微做点家务活就会出现胸闷气急,不得不停下来休息,这种状态让刘大爷感到非常痛苦。

       听说浙大邵逸夫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有很多治疗“老慢支、慢阻肺”的新式“武器”,刘大爷挂了胡蕙蕙医生的门诊寻求帮助。

       胡蕙蕙医生为刘大爷体检时发现他的的胸廓呈“圆筒样”,这是长期慢阻肺的征象。接着完善肺功能以及呼吸困难量表的评估,肺功能提示:极重度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FEV1%只有正常值的20%!呼吸困难的问卷评估中,mMRC(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问卷)和CAT(COPD患者自我评估测试)更是分别达到3分和20分!这也与刘大爷稍加活动后就感到气急气喘的症状是相符合的。

       胡蕙蕙医生仔细评估刘大爷的临床资料后,认为“经支气管镜下靶向肺部去神经消融术”是最适合刘大爷的气道介入治疗。在详细了解该技术的优势后,刘大爷毫不犹豫地成为浙江省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术前,胡蕙蕙副主任医师制定了详细的手术预案,包括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相关处理流程。术中,在呼吸内镜中心医护人员与麻醉科团队的协助配合下,通过操作支气管镜快速到达消融部位,消融导管成功贴靠支气管壁后,释放射频能量,手术过程仅用时15分钟左右,手术圆满成功!

bae68a284b1c5d092acd8e39b1981c48.png

治疗操作图片

f3b7cf8766d081301d144e3cb7828902.png气管镜治疗图片

       术后,刘大爷顺利苏醒,生命体征平稳,各方面感觉良好,后续将按照计划完成12个月的跟踪随访。

       这例手术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经支气管镜下靶向肺部去神经消融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研究的顺利展开。同时,该研究通过科学严谨的方法,将对靶向肺部去神经术治疗慢阻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充分的临床依据,为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技术在慢性气道疾病整体诊疗中确立规范化共识和精准化个体治疗方案提供宝贵的经验。


浙大邵逸夫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在呼吸介入治疗领域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拥有独立的3间介入手术室,以及独立使用的DynaCT、气管镜电磁导航设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探头、气管镜用共聚焦探头等精良设备。除气道狭窄、肺部小结节等领域外,在陈恩国主任的带领下,近年来积极探索慢性气道疾病的介入治疗。除“经支气管镜下靶向肺部去神经消融术”,我科还可独立完成气管镜下活瓣肺减容术、支气管流变成形术、支气管镜下热蒸汽消融术、内科硬质胸腔镜下肺大疱减容术等呼吸介入治疗。这些新技术对于药物难以控制的老慢支、慢阻肺、肺大泡有着良好疗效,为饱受慢性气道疾病气急气喘、咳嗽咳痰折磨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责任编辑:王凤贺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