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地方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地方风采/详情

小身材、大能量,危急时刻显身手——开滦总医院完成一例无导线起搏器Micra AV植入手术

时间:2023-09-15 14:50:27来源:医师报作者:赵海燕 李佳 阅读: 311789

       近日,开滦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成功完成了医院首例新一代无导线起搏器Micra AV植入手术,实现了在无导线起搏治疗领域的突破,开启了房室同步无导线起搏应用的新篇章,标志着医院心律失常的介入诊疗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术后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护理,该患者已康复出院。

099f1b21d5887d02d6c4266b8cfd8f1d.png

病例介绍

       63岁的王先生因急性胸闷加重来到开滦总医院,经检查诊断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需紧急置入支架,支架手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当医务人员正在为病人闯过心肌梗死这关而庆幸时,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出现了:王先生平常就有间断的一过性“黑朦”情况,在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发现病人有多次间歇窦性停搏,显著窦缓,最长停搏时间达5秒,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王先生的心跳就这样在奔跑和停摆之间切换,必须安装起搏器才能确保安全。

       但患者目前的状态让医务人员陷入两难,一是病人因急性心梗才刚做完手术,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不能中断,否则有再发心梗的致命危险。但传统的起搏器植入需要在胸前切开皮肤,埋入一个火柴盒大小的起搏器至皮下,术前要停抗血小板药物,否则面临高出血及起搏器囊袋感染风险;二是目前不知道患者在未来的哪个时间点出现心跳停搏,猝死风险极高。

cdd52543bb45b95fdf2bf086849e7ff2.png

       心内一团队积极组织病例讨论,针对老先生的病情进行抽丝剥茧地分析,最后确定治疗方案,植入最新一代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该手术无需经静脉植入电极导线,也无需在胸壁皮下制作囊袋,仅仅通过输送鞘,将起搏器植入心腔内即可,完美规避了之前讨论中担心的问题。在征得家属及患者同意后,心内一病区医疗团队密切配合,成功为患者实施了手术。

起搏器发展简史

       1932年美国胸科医生Hyman自行设计的一台由发条驱动,摩擦生电的起搏器,重达7.2公斤。可使停跳15分钟的兔心脏恢复跳动。这台发条式脉冲发生器成为人类第一台人工心脏起搏器,该名词也一直沿用至今。这也是历史上有详细记载的第一台起搏器。

       1958年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的Karolinska医院植入了世界首例全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

       1959年,Hunter应用心肌电极导线为病人植入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1964年成功研究出心室按需型起搏器,使起搏技术进入起搏器第二代:按需型心脏起搏器。

       1978年 Funke提出了DDT起搏器设计构想。同年,Furman植入世界首例DDD起搏器。这些使起搏技术进入了第三代即生理性起搏的时代。

       1980年植入型体内自动除颤器(ICD)面向临床,成功挽救了许多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命。

       1998年以改善合并左束支阻滞心衰患者心功能的三腔起搏器问世。

        2002年整合CRT和ICD功能于一体的CRT-D应用于临床。

        2008年全球首例全皮下ICD植入人体成功。

        2018年11月,Micra VR无导线起搏器第一次在中国亮相。

        2022年5月,新一代具备房室同步起搏功能的无导线起搏器Micra AV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永久起搏器的发展从未停止,正迎来重大变革,始终在前沿为更好地保障人类的生命健康做出长足的贡献。

745ac1214a00fd6df4729dd13b16af1b.png无导线起搏器是什么

       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导线,被称为“全球体积最小的心脏起搏器”。体积仅有胶囊大小,体积比传统心脏起搏器减少93%,重量仅约2克,拥有强大的电池续航能力,预计使用寿命12年左右,到期后可再植入新的无导线起搏器,具有兼容1.5T/3.0T全身核磁共振扫描检查等功能。

       相较于传统起搏器具有以下优势:

       ○不需要经静脉的导线;

       ○不需要制作囊袋;

       ○通过导管微创直接植入右心室;

       ○无切口、无伤疤、无凸起、无束缚;

       ○患者感觉不到自己装了起搏器。

       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整个手术过程时间短、成功率高,因无需经静脉植入心内膜导线,避免了囊袋感染、电极脱位等风险。术后恢复情况较传统手术方式更好,避免了传统心脏起搏器手术植入给患者带来的皮下囊袋痕迹和手术创口伤疤。特别适合血管路径异常、传统起搏器囊袋及导线出血、感染并发症风险高、对美观和肢体活动要求高的患者。

7e04fa49af1c6b0d340f3fbadf6d4bbc.png

开滦总医院

心血管内科简介

       开滦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创建于1985年,于1988年被唐山市卫生局命名为“唐山市心血管研究中心”,现为河北省重点学科、河北省临床重点专科、唐山市重点学科、唐山市名科和顾东风院士工作站,是集临床医疗、科研及教学为一体的现代化心血管专业科室。

       心血管内科现有三个病区,设有普通病房、现代化CCU病房、运动实验室、动态心电图室、动态血压室、心导管室及心血管实验室。科室开展的先进介入技术有:临时或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包括单腔、双腔、三腔以及除颤式起搏器)、射频消融术、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成型术(PTCA)、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急诊PCI、房颤射频消融术、先心病介入治疗、心脏瓣膜狭窄扩张术、肥厚型心肌病血管化学消融术及主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等,擅长处理复杂、严重的血管病变,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我市率先通过国家验证,成为国家“房颤中心”和“心衰中心”。

       自2006年开始进行10余万人的大规模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病调查研究-开滦研究,近五年发表SCI论文380余篇,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学科与国内多家医院如北京阜外医院、朝阳医院、天坛医院、北大医院、天津大学附属总医院及多位专家学者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开滦总医院心血管内科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秉承“真诚、奉献、求实、进取”的科室管理理念,传承开滦人“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攻坚克难,为唐山市及周边地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技术和健康保健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王凤贺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