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利:协和内科ICU——重症医学领域“模范生”是怎样炼成的! |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㊼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2023年12月19日凌晨3点,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监护室(MICU)主任翁利教授被手机不间断的铃声惊醒。有些懵懂的他听到电话里的事情后瞬间清醒:“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派遣你支援甘肃地震伤员医疗救治工作,请迅速做好奔赴灾区准备。”“我随时可以出发。”他斩钉截铁地回复道。
原来,前天晚上凌晨时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接到任务的当天晚上,翁利便辗转到达了临夏州人民医院,一下车便投入到了紧张的救治工作中。
9天9夜扎根甘肃救援前线
后来,他幽默地说:“很多人可能会误解,以为我要在现场指挥救治,甚至把患者从废墟里挖出来,其实不是的。作为国家医疗组的组长,主要工作去协调整体救治情况,帮助地方的医院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进入工作状态后,他当即优化了伤员病情的评估方式,以“需要器官功能支持或者存在器官功能损伤”作为评价标准,从而更快速地区分重症和轻症。轻症伤员就近收治,重症伤员经处置后快速转运至省、州(市)级医院。保证了灾区伤员及时得到救治。
扎根甘肃救援前线9天9夜,翁利圆满完成了任务。
见证了协和内科ICU从0到1的成长
快似乎是重症医学科医师一直以来长期保持的状态。每个患者被送进ICU,都是重症医师与疾病短兵相接的过程。操作必须快,判断必须准,不能延误救治时机。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类似地震这样的灾情,更要求速度与冷静的判断,翁利本身两者兼而有之,他话很少,但说起患者病情来直击要点,是患者心中的“定海神针”。
在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监护室(MICU)成立的第一天,他便来到了这里,从普通病房的改造,到慢慢接收患者。人手不足,仪器短缺,病房条件有待提高……“平地起高楼”的科室在前期经历过的困难他们一样没落。“这个会议室当时也是我跟着一起设计改造的。”翁利对记者说道,可以说,自MICU后,他是与科室一起成长起来的。
尽管条件艰苦,在学科带头人杜斌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协和医院MICU在重症领域仍是顶尖所在,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国医院及专科声誉排行榜》中,由协和重症的两个科室共同支撑的专科,很少从第一名上滑落。
在科研上,仅有7名医师的团队创造了很多成果。内科ICU团队建立了中国综合性ICU多中心队列、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队列、普通社区人口队列、多城市人口队列与全国人口队列,从不同维度研究脓毒症疾病负担,同时就人口学特征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死亡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告了中国脓毒症的疾病负担现状,极大丰富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脓毒症流行病学资料。翁利作为第一作者首次比较了中国与欧洲重症医生对于临终生命支持治疗的伦理差异,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回家死亡”现象,并从人口学特征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回家死亡”现象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未来临床研究设计、卫生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
解决国家“卡脖子”高端医疗设备难题
近五年,翁利还承担了Sepsis早期液体复苏策略的建立和示范应用、重症感染相关凝血病的临床表型组构建两个重大项目。
与此同时,翁利及团队还致力于转化医学研究,关注国产医疗设备研发,解决国家“卡脖子”高端医疗设备难题,承担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北京协和医院等单位共同开展研制攻关的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项目。作为项目副总技术负责人,翁利全面落实了项目研制过程中的动物试验、临床试验部分,顺利完成了首个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 ECMO 注册批准。
莫为技术而技术,技术永远为患者服务
在翁利眼中,作为一项生命支持设备,ECMO与呼吸机其实处于同等地位,“我们也不会额外太突出这项技术。”关于ECMO的应用,与其他技术的理念是一样的,它只是你治疗中的一部分。他始终觉得,所有的技术最终都是为了服务患者,最终需要给患者用上适合他的治疗方案或技术,让患者获益,“我们不会为了技术而技术。”
新冠疫情期间,在协和内科ICU中,用上ECMO的危重症患者整体死亡率在20%以下,这在全世界也是也一个不错的成绩。他谦虚地说:“收治患者们的数量,可能我们在全国是排不上号的,但我们收治的患者的疾病难度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复杂。我相信在患者治疗上间,我们还表现的还算可以。”
谈及临床与科研哪个更重要这个话题,翁利坦言,有的人会将两者对立,认为必须发文章才能晋升。在他看来,临床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只要不是做基础科研的,与临床相关的科研其实与处理疾病的思路是有相似性的。通常情况下,一个人临床科研成果不错,其临床处理能力也不会太差。”他鼓励青年医师多做临床研究,“做临床科研的逻辑思路,包括对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的解读,都能让你产生不一样的思考。而不是纯粹看研究结论,知道一个治疗是否有效。”
良好的人才梯队是科室发展的关键
“以前可能只是考虑自己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做出些成绩。”但2022年,从杜斌教授手里接过科室主任的重担后,翁利的角色与心态发生了转变,“开始从科室的角度想问题,思考应该为科室里这些年轻的医师做哪些规划,用怎样的速度去培养人才梯队。”人才梯队是屡屡从翁利口中冒出的词儿,也是目前他最忧心的事儿,而他甘为“人梯”,希望更多后辈们能脱颖而出。
在人才培养上,协和医院一直以来都有自己得的传统——吸纳一些优秀的医学生,自己去培养。翁利表示,协和医院有自己的特点,非常开放包容,吸纳了来自全国各地医科大学的优秀学子,“允许有不同的想法,这也是促进自身不断进步的一种动力。”
对于人才梯队的培养,翁利一贯的思路是不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阶梯式培养需要的是少而精,一年至多招收两人,虽然时间跨度可能会有点长,但团队氛围、成长会更健康。“对于吸收进来的人才,我们会从协和医院的博士后体系培养他对重症医学相关技能的掌握,以及提供科研能力的培训,也会额外招聘一些专职做科研的人员,与科室整体研究方向相契合。”双管齐下,做出最优秀搭配。
关注医学人文 重视医患沟通
对一个重症医师而言,医疗技术能力固然重要,但良好的沟通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翁利表示。协和内科ICU一直以来非常重视与家属的沟通工作,“我们强制要求医生必须每天有半个小时与家属及患者进行沟通。”他强调,沟通是非常有价值的,就目前总是出现的医患对立局面而言,如果医生能从患者家属的角度,以他们更能接受的方式去说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良好的沟通是信任的基石,也正因如此,协和内科ICU一直保持着允许家属探视的制度,虽然过程中会有重重阻碍,但这项制度令很多患者及家属感到满意。科室也因此获得了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很少出现医患紧张的情况。
“我心目中的ICU是可以完全开放的,患者来到医院,由医护人员全权负责所有治疗,不需要家属参与。但家属可随时探视,给予医护人员绝对的信任。”翁利向记者描绘了他心中完美的ICU,要实现这个愿望可能不容易,但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何况这是令全国同道们仰望的“ICU模范生”,最不缺的就是大踏步前进的底气。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商学军:未来世界男科发展看中国!|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㊿
2024-05-10 -
new李维勤:全球重症胰腺炎领域论文最多的作者|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㊾
2024-05-10 -
new王震:每个重症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燃烧的火! |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㊽
2024-05-10 -
new翁利:协和内科ICU——重症医学领域“模范生”是怎样炼成的! |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㊼
2024-04-26
-
厦门市第五医院—— 人文之光,照亮医学前行路
2024-04-09 -
吴文育:改变的不只是“头等大事” 更是患者的人生 |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㉖
2024-04-05 -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以技术引领发展,用人文温暖患者 |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㉘
2024-04-07 -
王建:健康中寻价值,差异中谋发展|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㉓
2024-04-05 -
邵义明院长:为医院高质量发展赋能,把在外奔波的患者留下来!|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⑬
2024-03-27 -
创新管理 + 人文关怀 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㊷巅峰对话·院管篇/人文篇
2024-04-18 -
“2023我与好书有个约会•医界好书”评选结果揭晓!|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 ⑨
202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