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每个重症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燃烧的火! |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㊽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王璐)
“我今天还不能出去吗?”
“我躺着就是在休息了,所以把手机还给我。”
“护士护士,你把XXX叫来,我有事儿找她。”
“……”
ICU病房里,一个患者尤其令护士们头疼:“主任,您就好好休息吧!等你好了再操心这些事儿吧!”这个患者不是别人,就是这个科当家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王震教授。
去年(2023年)9月初,王震因“寡妇病变”接受治疗,临床发现时冠脉左主干严重狭窄超70%,科室立刻为其安排了介入治疗。放置支架后,在导师的强硬要求下,王震在ICU病房里住了5天。
重症医学科只有“忙”和“特别忙”的区别
住进自己管理的ICU病房是种什么样的感觉?王震的回答是“难受”。
“重症的工作只有‘忙’和‘特别忙’的区别,从来没有能够让人放松的时候。”相较于叠加冠脉痉挛以后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王震更操心自己学科里的工作:课题研究最近推进如何、研究生交流是否顺利、临床患者管理是否得到妥善安排……
尽管平时也天天在科里进进出出,但当王震真的住在ICU时,一种强烈的感同身受涌上他的心头。“这让我对医学人文关怀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王震所在的ICU病房,目前采用半开放探视模式,即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允许1~2位家属进入ICU探视。“这可能会为院感控制带来难度,但其在治愈患者、治愈家属上的重要意义不应被忽视。”
让王震翻来覆去难以放下的重症医学科,成立于1982年,在王正国院士和蒋耀光教授两位享誉军内外的大家名师带领下,从最初只有2张监护病床的创伤ICU打拼至今,监护病床增至41张,相关设施设备、人才团队步入国内一流,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和危重患者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技术在西南地区位居前列。“我知道在一个学科发展的道路上,其实每个人的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我觉得火炬既然传递到我的手里,哪怕是把自己烧干、烧尽了,我也希望在其中能留下自己的痕迹。”王震如是说。也正因如此,王震总希望要做好团队建设、完善科研临床转化、加强人才培养……
军人的天性是服从安排但绝不服输
说起自己走上重症医学科的经历,王震表示主要源于军人的天性。在一次参加任务的路上,领导突然找到王震谈话,谈到了重症医学专业的当前现状以及远景发展,希望他能够服从组织调整,从麻醉学科转到重症医学方向。“我当时没有经过太多的思考就答应了。”他坦言,人到中年再接受从麻醉转向重症,主要还是一份军人的职责。“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成长,重症医学已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对临床医师理论的要求、对技能的理解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所以说我觉得还是挺有挑战性的。”王震解释道。
为了更好地推动重症医学科建设,王震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临床诊疗和学术研究工作中。“加入到重症医学科这个大家庭中,更加切身体会到了作为重症人的难处。”每天与病情最危险、最复杂的患者打交道,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但与此同时,王震更是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这是值得一个人终身投入进去的事情。”一直以来,王震都在坚持进行器官保护相关研究探索,在加入到重症医学科后,王震更是带领团队在小分子蛋白对器官功能的保护作用上进行探索,并取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此外,王震还尝试将人工智能投入到心肺复苏的操作上,起到引导普通人完成一些气管插管操作、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动作的作用,并取得阶段性成功。
作为部队单位,抢救战斗伤员是王震所在的重症医学科重要责任之一,王震会有意识地带领团队利用一切的学习机会和兄弟单位一道探索批量伤员救治,特别是批量重症伤员救治的核心问题。仅2022年一年,他们就成功救治严重创伤患者1000余例,成为西部地区重症创伤救治高地;研医教战各项核心指标稳步上升,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坚持负重前行,杀出一条充满蓬勃生机和无限希望的转型发展之路。
将个人成长小目标融入到学科发展大目标里去
学科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走到底,也不是一直攀巅登峰式的强势上扬,期间会有跌宕起伏,会遇到各种考验和危机,在经历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以及恰逢两位学科带头人同时退休的重要时刻,“科室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是留给王震的巨大的考验。为此该院重症医学科提出“立、新、建、强”四字强科规划,为科室发展谋划蓝图。
“立”主要是指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鼓励年轻人要有信仰、有追求。一个凝聚力强大的队伍,要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永葆初心才能有动力持续推动团队建设。“新”是强调要创新,重症领域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但也意味着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更要广纳人才,扩充重症团队。“建”则是需要通过具体措施的实行,特别是紧紧抓住发展人才队伍的机会,实现重症团队建设。“强”是指在医学创新、教学培训、科研学术三大核心工作中持续奋进,将创伤重症的救治领域打造成一个闪亮的名片。
在中心“七位一体”为主的人才政策助力下,科室紧贴1个平台、3个中心、“西部领先、全军知名”的建设目标,打造好创伤重症伤员特色救治平台、创伤脓毒症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深度融合的集成创新研究中心、创伤脓毒症智能监测、生命支持和救治技术的临床转化中心、全军基层军医重症医学专科理论和实践技能培训中心。特别是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科室心怀紧迫感使命感,根据自身实际摸索出适合科室发展的引才育才用才措施。
“在一个学科的发展道路上,每个人的作用都非常有限,但我觉得既然火炬已经传递到我的手里,哪怕是把自己烧干烧尽了,我也希望能在其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王震表示,个人发展的小目标最终会被集体发展的大趋势所烙印,只要为了重症医学的蓬勃发展而努力,个人的价值终会得到体现。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商学军:未来世界男科发展看中国!|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㊿
2024-05-10 -
new李维勤:全球重症胰腺炎领域论文最多的作者|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㊾
2024-05-10 -
new王震:每个重症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燃烧的火! |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㊽
2024-05-10 -
new翁利:协和内科ICU——重症医学领域“模范生”是怎样炼成的! |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㊼
2024-04-26
-
厦门市第五医院—— 人文之光,照亮医学前行路
2024-04-09 -
吴文育:改变的不只是“头等大事” 更是患者的人生 |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㉖
2024-04-05 -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以技术引领发展,用人文温暖患者 |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㉘
2024-04-07 -
王建:健康中寻价值,差异中谋发展|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㉓
2024-04-05 -
邵义明院长:为医院高质量发展赋能,把在外奔波的患者留下来!|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⑬
2024-03-27 -
创新管理 + 人文关怀 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㊷巅峰对话·院管篇/人文篇
2024-04-18 -
“2023我与好书有个约会•医界好书”评选结果揭晓!|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 ⑨
202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