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地方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地方风采/详情

百姓健康重任在肩 创新驱动阔步向前|西南医大附院全力建设省医学中心

时间:2024-09-25 10:22:17来源:医师报作者: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阅读: 102651

       在泸州有一家医院,身具强大红色基因、医疗服务辐射云贵川渝、科研创新能力居川南之首,它就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无论是在四川的医疗卫生“登峰”计划实施中,还是在泸州的国家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建设征程里,西南医大附院都是一个重要支点;它既是四川实现“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目标的重要保障,更是泸州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今年1月,省卫生健康委发文: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是三大省医学中心之一。一并公布的,还有省医学中心的五大任务,包括引领全省医学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开展医学科学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那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是否已经做好了承担重任的准备?未来发展是否因之调整?

引领发展 服务区域百姓健康

       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忠山院区住院部停车场外马路边,可以看到绿树掩映中有一栋老式建筑。代谢性血管疾病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就在这栋老建筑中,它是川渝两省市首批3个共建重点实验室之一。

1727230689372.jpg

       2021年,一位高血压患者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求医,他带着一份出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诊断报告。医生李启富看了报告后非常惊讶:“这个诊断很精确,泸州居然有这样的技术?”当即联系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与该院医生在电话里交流诊断、谈起合作。一个月后,双方启动联合研究;重庆先后送来泸州两批患者,接受免费检查。再之后,双方互换技术,都对原醛导致的高血压实现了诊疗一体。而该疾病的诊断费用也从原来的2万元,降到了2000元。

        在省医学中心的五大职责中,第一条是“负责省内重大疑难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示范、推广适宜有效的高水平诊疗技术,引领全省医学发展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辐射带动周边区域”。而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就是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引领发展、服务区域百姓的一个重要抓手。目前,代谢性血管疾病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成员已中标国家级项目62项、发表SCI论文372篇、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6项、出版专著15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

        西南医大附院党委书记、代谢性血管疾病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徐勇教授介绍,下一步,实验室将重点针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足病四大方向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转化医学研究。他说,实验室建设的总体定位是“立足西南、面向全国、服务社会”,力争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原创成果,为泸州打造成渝地区医疗救治第三极奠定基础。

        据统计,到西南医大附院就医的门诊中,外地患者平均比例约为49.9%。目前,医院共获批国家级、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四川省重点学科、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四川省中医重点专科等各级各类重点学/专科49个,形成了核医学、肿瘤、心血管、神经、代谢五个学科特色方向,建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区域医学中心,成为区域内乃至全国领先的特色学科。

1727230714310.jpg

人才兴院 打造人才培养新生态

        目前,西南医大附院的临床医学专业,具备完整的硕士学位授权点资质和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资质,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是四川省内仅有的两个授权点之一。

      省医学中心的第二条职责是:“立足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构建医学学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对此,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江涌介绍,医院制定“引、育、留、用” 的人才政策,实施科研人才“攀登计划”及“青苗计划”,打造高层次人才引育新生态。

        西南医大附院现有院内外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600多人,并组建了教学名师、青年教师、青年技能教师库。另外,近年来,医院已引育德国妇科、乳腺外科等权威高端医学人才60多名,连续3年获评科技部“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医院将外国高端人才先进的医学技术、学科建设领导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平台资源转化为医院自身持续的生产力,并最终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换。今年,医院将定期接收德国癌症协会和德国医师协会共同派遣的德国妇科医师来院进行妇科肿瘤技能培训,等同于在德国大学医院的培训经历,打造出“泸州—德国”人才合作培养模式。

       目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有博士、硕士1400多人,高级职称600多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人、后备人才6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人,天府名医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5人,担任省级医学会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及副主任委员50多人,引进外籍专家10人。

硬核实力 培育医疗新质生产力

       今年3月,河北唐山的董女士开车带着父亲到泸州就医。她父亲患前列腺癌一年半,到过许多大城市治病,但病情不见好转。去年,北京一家医院的医生建议董女士到泸州试试。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一位云南的患者对他们说:“能治,我的治疗效果就不错,我看到好多病人都是躺着进来,走着出去的。”山东济宁的田先生则是三次来泸州,因神经内分泌肿瘤接受治疗;来自香港的一位前列腺癌患者说,他之前去新加坡看病,药需要等两个多月,治疗一次花费20万元,后来听说四川泸州也可以治疗。

        这些患者来泸州,都是因为西南医大附院的“硬核实力”——核医学科。2019年,西南医大附院核医学科开始使用镥-177治疗患者;2020年,通过“口口相传”,全国各地患者开始来泸州求医;2021年,西南医大附院核医学科又成功使用锕-225治疗患者,是全国唯一;2023年9月,西南医大附院研发的放射性新药TBM-001成功进入转化期,成为中国核药转化的里程碑;2023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核医药产业学院正式揭牌;今年1月,上海复弘医疗服务有限公司捐赠200万元,用于支持西南医大附院核医学科关于锕-225治疗相关研究及推广等工作。目前,医院正努力建成具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肿瘤核医学产学研中心。

       省医学中心职责要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西南医大附院的答卷中,核医学正是最突出的一笔。近年来,医院核医学、内分泌与代谢、心血管病研究团队先后中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3项;近五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17项;医院先后获批省级科研平台10个;先后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四川科伦博泰等合作组建了“产学研”高效协同的科研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一体化平台;正构建四川省核医学转化创新平台,拟建设成为西南地区最大,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核素诊疗示范基地……

传红色基因 守济世初心

       1950年1月的一个冬夜,一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卫生部直属一分院128名干部战士组成的队伍踏上了泸州城的街道,他们席地而卧,和衣而眠。他们脱下军装,换上白衣,西南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由此开始嬗变。在接手泸县育群女中校舍后,战士们利用带来的93挑药品和器材,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1950年8月1日正式成立“川南医院”……这是深植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根脉的红色基因,这是西南医大附院勇攀科学高峰、竭力服务百姓健康的力量之源。

       面对省医学中心职责中的“建设平急结合的医疗救治协同网络,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能力,承担紧急医学救援力量储备和区域医用物资储备任务”,西南医大附院的做法是以党建引领传红色基因、守济世初心。作为四川(川南)紧急医学救援队承建单位,医院自建院以来,一直承担着泸州市乃至全国各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任务,从“32111英雄钻井队”救护、非典型性肺炎、“5·12”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云南鲁甸地震、雅安芦山地震、宜宾长宁地震、泸县“9·16”地震、泸定地震,到抗击新冠疫情,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附院人的身影。截至目前,医院已派出55人参与援外工作,足迹遍布莫桑比克、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佛得角、东帝汶、瓦努阿图等国。

        医院建有省级健康科普基地,建立了党团医疗志愿服务总队、博士志愿者服务团、万名医护走基层党外专家志愿小分队等公益团体,培育了“就诊天使导诊志愿服务”“薪火文化宣传志愿服务”等10余个志愿服务项目,服务时数15万小时,服务群众超200万人次,获得2021年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医院还尝试以蹲点驻村、支部科室共建,建立党建医联体、专科联盟等形式,探索新时代的帮扶机制,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断发挥区域医疗中心的辐射能力、带动能力。近年来,医院派出13位临床骨干赴苍溪、普格、越西、壤塘、旺苍、古蔺、叙永、合江等地医疗机构挂职副院长等职务;组织100多名医护人员赴稻城、普格、盐源、越西等地医疗机构开展“组团式”帮扶和对口支援“传帮带”工作;组织50多人次医务人员赴稻城、乡城、昭觉开展执业医师考前培训……

创新为基 拥抱高质量发展

        省医学中心的职责中,最具有挑战的是“探索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模式和路径”。因为它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同时,模式和路径更是一家医院的发展纲领,指导着科研、服务等各个方面。

       医院党委书记徐勇介绍,医院的纲领是“1357”,即一个奋斗目标: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努力建成西部高质量教学研究型医院及高水平区域医学中心;三大核心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院战略、文化铸魂战略;五项提升工程:党建引领能力提升工程、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科学研究能力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工程、现代治理能力提升工程;七个专项行动:党风廉政及行风建设、医疗技术与临床专科建设、学科体系与博士点建设、卓越人才与一流专业建设、绩效优化与精细化运营、一院多区与信息化建设、品牌塑造与文化引领。

       贯穿始终的是新质生产力,徐勇说:“当下,公立医院都需要努力运用文化、人才、技术、理念、机制等,来造就新质生产力。强化管理,提升能力,提高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

      徐勇认为,科研创新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是推动医院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是医院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必要手段。因此,西南医大附院坚定不移走创新之路,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平台,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了“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科研创新理念,让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近段时间,西南医大附院正在讨论他们的品牌,干部职工广泛参与。有人提出:“立足泸州,健康西南,让区域百姓就近享有高水平优质医疗。”有人问:“有距离感,要不要把‘百姓’改为‘我们’?”于是这句话又改为:“立足泸州,健康西南,让我们就近享有高水平优质医疗”……

        西南医大附院的品牌力早已不用证明。在省医学中心建设路上,他们的考验是创新,更多的科研创新、服务创新、辐射能力创新……


责任编辑:李辉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