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临床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临床指南/详情

国内支气管扩张症诊治研究现状堪忧

时间:2017-08-04 15:44:49来源:未知作者:徐金富 阅读: 133828

blob.png

作为一种慢性呼吸道结构性疾病,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在亚洲人群中属于常见病,但在我国尚缺乏确切的支扩流行病学资料。

支扩远不及慢阻肺及哮喘那样受到重视

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并不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支气管哮喘少见。遗憾的是,同是常见病的支扩,却并未进入医务工作者的中心视野。由于重视度不够,在有关支扩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方面均远远落后于慢阻肺和哮喘。并直接影响到临床医师对其的关注程度,这体现在临床医师对支扩患者的教育缺乏、病情低估或延误、稳定期以及急性加重处理的失当;临床相关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低下;支扩相关科研经费的不足。

临床培训及科研投入与产出严重不足

从临床上看,近年来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及各地方分会的努力下,慢阻肺和哮喘的规范化诊治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患者日益意识到他们需要长时间或终身治疗。然而,对于支扩而言,其规范化诊治的宣传与教育,无论是对医师和患者,均远未达到理想目标。

从国内的临床科研上看,国内几家大型医学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均提示,支扩的发文数量远远低于慢阻肺和哮喘的论文数量。从受资助的项目数目上看,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例,支持慢阻肺和支气管哮喘项目每年均很多,而支扩的项目寥寥。临床医师的关注率低,导致申请基金数及发表论文数目的低下,国内的支扩研究现状堪忧。

病因学诊断和严重度评价亟待推进

支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形态学诊断,支扩的形态学诊断由于高分辨率CT的出现而变得简单,但其病因学诊断却异常复杂。多种病原体的反复感染造成支气管内膜反复损伤,是支扩的重要诱发因素。国外资料显示支扩的病因包括反复慢性细菌感染、百日咳、既往肺结核病史、误吸、麻疹、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Kartagener综合征等。我国尚无全国整体上的报道,近期回顾性资料统计分析提示,既往有肺结核病史的支扩占比例远远超出欧美国家报道的数据。这一情况也与我国肺结核病高发疫情相一致。

近年来国外学者开始针对支扩患者进行严重度评估,以期进行患者分类及预后评估。这一探索有利于对患者的管理,今后我国也应该探索相关的适宜于中国患者的严重度评价系统,以更好地改善我国患者的病情和医学处理。

治疗需急性期与稳定期并重

国内针对支扩治疗的探索相对较少。目前临床医师主要的任务是处理支扩急性加重,对支扩稳定期的处理比较缺乏,无推荐的有效治疗。绝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只是任由支扩患者病情逐步进展,至下一次急性加重时再次住院干预。在一次次的急性加重中,患者的肺功能出现恶化、肺部受损逐步严重、细菌负荷增加,甚至出现耐多药或泛耐药病原体。因此,目前国内迫切需要组织大规模的、设计严密、规范实施的临床试验,进行上述探索性治疗的实践,以确定相关治疗措施在国内支扩患者上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结

支扩是威胁国人健康的一大常见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近年来国际上已经有相当临床及临床前研究,展现出支扩治疗的前景,今后应该尽快在我国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全面系统地探索支扩诊治新途径新方法。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