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地方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地方风采/详情

主动脉夹层术后再发巨大动脉瘤 武大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专家“ 3S ”技术理念微创“ 腹部拆弹 ”

时间:2025-05-08 09:01:38来源:医师报作者:邹亚琴 阅读: 158424

      七年前,武汉张先生因凶险的主动脉夹层、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今年4月,已是80岁高龄的他再次遭遇“ 大血管危机 ”,生命受到腹部巨大动脉瘤的严重威胁。

       危急时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湖北省人民医院 )血管外科主任邓宏平教授团队在其首创的“ 3S ”技术——“ 小血管鞘 ”(small sheath)、“ 短时间 ”(short time)、“ 小创伤 ”(small damage)理念指引下,在人体最粗大动脉上“绣花”实施腹主动脉“四开窗”手术,不仅拆除了致命威胁,更保住了内脏的4大“ 生命通道 ”,让高龄患者再添福寿。

主动脉夹层术后7年再发巨大动脉瘤

       7年前,张先生突发凶险的主动脉夹层,在植入胸主动脉支架后他侥幸逃生。但术后其未遵照医嘱定期复查,直到最近一次体检才发现,自己的腹主动脉处已悄然形成一个直径达8厘米的巨大夹层动脉瘤。

       这颗藏匿于体内的“ 炸弹 ”,不仅瘤壁“ 薄如蝉翼 ”,剧烈咳嗽都可能引发破裂,更棘手的是,它恰好卡在供应肝脏、脾脏、肠道和双肾的4根重要动脉处。

       传统治疗手段陷入两难困境:若常规植入腹主动脉支架隔绝瘤体,4根“ 生命通道 ”将被完全封堵,导致多个脏器坏死;而开放手术需要开腹切除动脉瘤置换人工血管,创伤大、恢复慢,对80岁的高龄患者来说风险极高。

创新技术理念实施顶级“ 四开窗 ”手术

       面对这个血管外科界“ 天花板级 ”的难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邓宏平教授团队决定运用首创的“ 3S ”技术理念,为患者实施顶级术式——腹主动脉“ 四开窗 ”手术。

       “ 3S ”技术理念是邓宏平教授团队在血管外科界率先提出的“小血管鞘”(small sheath)、“短时间”(short time)、“小创伤”(small damage)手术技术理念。和常规“四开窗”技术需要胸部切开显露粗大动脉、植入18F以上大血管鞘相比,“小血管鞘”技术仅需穿刺肱动脉置入8F鞘即可完成4个分支手术,既降低外科切口带来的创伤,又避免了大鞘对脑动脉血流的阻挡,大大降低术后脑卒中的可能,对高龄和合并脑血管病史患者尤其有利。结合束径技术和股动脉超选分支动脉技术,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

f494db5f27ccfb38f3df5d3a107cf35e.png

左图:术前DSA显示腹主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右图:术后DSA造影见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消失,四支分支血管供血正常

       术前,专家团队利用3D打印技术,根据患者主动脉CTA数据1:1还原出透明血管模型后,在支架上精确确定四个血管分支的位置和大小,为患者绘制出“ 血管地图 ”。

       术中,邓宏平教授团队通过大腿处的微小穿刺口,将特制支架送入患者腹主动脉,这个“聪明”的支架到达预定位置后自动膨胀展开,预先设计的四个“ 窗口 ”精准对位四根分支血管开口。

07f43434f21c5990b464b3d61a8a4f02.png

       整个“ 3S ”技术理念指导下的腹主动脉“ 四开窗 ”手术无需开胸剖腹,仅耗时3小时完成。术后患者清醒无需住重症监护室直接回病房,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五天后康复出院。


责任编辑:李辉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