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
当前位置:首页/ 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详情

1

时间:2025-07-06 08:20:09来源:医师报作者:zhangjing 阅读: 35

2025年6月27日,由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主办的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感染论坛会前会率先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中,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专家就感染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涵盖病原学诊断及组学机制进展、支气管扩张症最新临床研究和呼吸介入技术创新性应用等内容,旨在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医疗质量,促进感染防控能力的提升。

在真菌和病毒感染方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孙禾教授结合临床病例解读了2024年国际人类和动物真菌学会(ISHAM)-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指南。随后,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的梁硕教授分享了慢性肺曲霉病的诊疗现状,强调免疫与真菌互作失衡是慢性肺曲霉病的核心发病机制,同时介绍了五种亚型及其关联,并提出治疗目标为控制感染、阻止肺纤维化、预防咯血和改善生活质量。此外,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的揭志军教授全面介绍了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相关流行病学特点、临床风险及最新治疗策略,并展望疫苗对高危人群的保护前景。

微信截图_20250706080230.png

在肺部感染合并症方面,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的王葆青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宋琳教授分别阐述了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原则等进展,以及高血糖对肺部结构功能和肺部微生态失衡的影响,并通过代谢组学研究揭示其代谢特征,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新视角。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李华茵教授聚焦老年人肺炎的诊断和治疗,归纳了老年人肺炎的症状隐匿、高并发症和高耐药风险等特点,诊治时需特别关注基础疾病干扰和病原谱差异,推荐实施个体化抗感染治疗,并重视辅助与康复治疗。

微信截图_20250706080249.png

在支气管扩张症诊治方面,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的朱迎钢教授从中性粒细胞丝氨酸蛋白酶、感染控制、粘液动力学调控、炎症调节及结构损伤五个维度,系统梳理了支气管扩张症治疗的最新进展。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的高永华教授则聚焦支扩急性加重的精准预防策略,结合前期研究探讨了支扩急性加重防控思路,提出未来需向基于表型/内型的精准分层干预转变。

微信截图_20250706080301.png

在病原学诊断新技术方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程齐俭教授依托丰富临床病例,剖析了呼吸介入技术进展在实现无症状结核患者精准、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的储德节教授进一步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重症肺部感染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中的临床应用,剖析其在重症肺部感染病原体快速精准识别中的核心价值,尤其强调对疑难或免疫低下感染患者具有高敏感、高特异和快速诊断的优势。

此外,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焦洋教授分享了嗜血细胞综合征研究进展,系统阐述该病的核心症状和实验室特征,强调寻找并治疗潜在诱因的重要性。

微信截图_20250706080315.png

本次会议通过深入交流感染性疾病诊疗领域的最新进展,为提升我国感染病防治水平、更好地服务群众健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路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只有持续推动理念创新和技术革新,才能有效应对各种临床难治性感染性疾病的重大挑战。

 

 

感染论坛报道

2025年6月28上午,在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学术会议感染分论坛专题环节上,大会由分论坛主席徐金富教授主持,瞿介明教授发表开幕致辞,对莅临的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瞿介明教授在致辞中重点指出,本分论坛深度聚焦肺部感染领域,汇聚国内权威力量,旨在凝聚集体智慧,共同应对肺部感染在“促防诊控治康”全链条管理中的核心挑战。他特别强调了呼吸道感染显著的异质性这一关键特点,并殷切期待论坛的深入探讨能为有效提升我国肺部感染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水平注入强劲动力。瞿教授在致辞最后,向全国与会同道对大会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预祝本次肺部感染专题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论坛的首个专题环节由任涛教授与唐昊教授共同主持。首先,尹玉瑶教授代表王辉教授就“呼吸道感染微生物组和临床特征研究”深入探讨了微生物组学在呼吸道病原体精准识别中的应用价值,特别聚焦了下一代测序技术(NGS)的突破性潜力及其对临床诊疗思路的革新作用,同时相关指南的发布为规范测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了关键指导。

随后,徐金富教授就“铜绿假单胞菌定植与气道微环境”这一主题系统梳理了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复杂致病机制,并重点剖析了铜绿假单胞菌早期根除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的重要临床意义。徐教授着重介绍了其团队正在牵头开展的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评估吸入妥布霉素治疗新发铜绿感染的支扩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前瞻性展望了该研究成果对未来临床实践的潜在指导价值,为攻克这一临床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论坛第二专题环节由董宇超教授和高永华教授主持。

首先,金阳教授在“呼出气微生态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开创性探讨了气道微生态研究的前沿进展,系统阐释了气道微生态在COPD和肺癌中的动态作用机制,揭示了呼出气冷凝液中的微生态变化在肺部结构评估、肺功能预测及疾病风险模型构建中的作用。

赖国祥教授在“返璞归真-优化抗感染治疗铁三角”的报告中深度解析了“感染-宿主免疫-治疗干预”的协同关系,强调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状态优化治疗策略的核心意义,并前瞻性展望了基于中医理论的免疫评估与精准干预路径,为破解耐药难题提供了跨学科融合新思路。

王玮教授在“睡眠呼吸障碍与呼吸道病毒感染”中介绍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等睡眠疾病与病毒感染的双向恶性循环机制,特别警示重症监护病房(ICU)内睡眠呼吸障碍的隐匿风险,呼吁临床重视该类患者的早期筛查与干预,并提出亟需开发创新性诊疗方案以改善危重症预后,为呼吸系统感染的全程管理提供新的视角。

 

 

 

论坛第三专题环节由孙加源教授和揭志军教授主持。

李雯教授在“免疫治疗在重症肺炎中的应用探索”中剖析了当前重症肺炎治疗的瓶颈与挑战,基于前沿基础研究指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细菌性及真菌性肺炎模型中展现明确治疗潜力,同时强调该领域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亟需大规模临床研究验证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为重症肺炎的精准免疫干预指明突破方向。

徐峰教授在“肺部感染研究探索”详细讲述了各种革兰阳性/阴性菌的群体感应(QS)系统网络,通过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耐药的研究,证实QS系统直接驱动细菌耐药基因的进化轨迹,为破解耐药进化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石,对开发靶向QS通路的新型抗菌策略具有重大启示。  

黄怡教授在“纳米材料技术在肺部感染中的应用研究”就纳米材料的靶向递送特性协同实现抗菌、抗炎及逆转耐药的三重效能进行了概述,前瞻性展望了纳米传感器在临床感染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前景,提出了纳米诊断技术在推动肺部感染亚临床阶段精准识别的进展。

 

论坛第四专题环节由张旻教授和时国朝教授共同主持。

首先,周华教授在"高通量测序技术临床病原分型的探索"中报告其团队基于临床病原体测序大数据,通过自主开发的算法对二代测序(NGS)技术数据进行双重优化,突破性实现细菌药敏表型预测及混合感染中病原亚型的精准分型,该技术革新有望推动肺部细菌感染诊断效能提升,为精准抗感染治疗奠定基石。

张静教授在《CAP治疗中的糖皮质激素应用》专题报告中指出重症CAP治疗的复杂性与临床困境,剖析糖皮质激素在CAP治疗中的“双刃剑”效应,通过循证解析其对患者死亡率、ICU入住率及再入院率的矛盾影响,提出”个体化分层治疗”核心策略。

丁凤鸣教授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专题报告中,综述了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的全球流行病学版图,全景解析了高风险耐药克隆株的跨地域传播趋势,揭示了耐药机制复杂性与扩散速率的双重警示,为指导临床精准用药提供依据。

 

 

最后,在徐金富教授的主持下,揭志军教授在“革故鼎新-抗流感药物治疗新进展”报告中,指出传统抗病毒药物在疗效稳定性、患者依从性及不良反应谱系的“三重局限”,引证多种新型抗流感药物的作用机制革新与临床应用突破,发布了国内首款帽状结构依赖性核酸内切酶抑制剂玛舒拉沙韦片(Maple Ridge/Maximal Suppressive Antiviral)的ⅡI-I期关键临床研究数据,确证其单剂量口服方案在病毒载量清除、症状缓解时程及全人群安全性上的显著优势,为流感精准治疗提供强效、便捷的靶向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