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科大脑遇上临床之手 重庆理工大学七院共建医工融合“创新引擎”
采访者:《医师报》执行社长兼执行总编辑 张艳萍
对话嘉宾: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康骞
如何打破横亘在医学与工程学之间的学科壁垒?
重庆理工大学与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七院”)共建重庆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展开的全方位探索,提供了一条具有借鉴意义的破解路径。
近日,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康骞接受《医师报》独家专访,详解校院协同的底层逻辑、实践路径与未来图景,为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医工融合创新高地提供“重理工样板”。
战略驱动+现实需求:校院共建的双向逻辑
医师报:重庆理工大学与七院建立深度合作的契机和核心考量是什么?
康 骞:2022年4月,我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将七院共建为重庆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合作既是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双重驱动,也是校院双方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
我校是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具有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鲜明办学特色,与七院合作,有利于培养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能力。七院作为区域重要医疗中心,面临医疗升级的新需求,同时在临床实践中存在亟待工程技术介入解决的难点问题,与我校联合,将极大助力构建“临床需求提出-工科技术研发-样机验证-临床应用反馈-产品迭代-产业化”的闭环,推动重庆大健康产业发展,让先进的医工融合成果惠及百姓。
教育和医疗都是无比美好的崇高事业,二者相遇就是善善相加。展望未来,双方将聚焦重庆理工大学打造“样板高校”、创建“一流学科”,聚焦七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打造区域性医疗高地的战略愿景,推动教育、医疗与地方发展的良性互动、共赢发展,共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医工融合创新高地,为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应有智慧和力量。
医师报:双方如何打破领域认知差异,实现医工人才的优势互补?
康 骞:我校与七院在人才领域的优势互补,本质上是工程思维与临床思维的对接与重构,关键在于通过协同创新机制和场景实践,将学科边界、研究范式、思维方式以及学科文化的差异转化为创新动能、发展势能。双方采取了以下举措:
一是建立“双聘共用”的人才交流机制。我校教授担任七院科研顾问,指导临床研究,派遣熟悉医工领域发展的管理骨干到医院挂职;七院专家兼任我校产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也派遣相关科室人员到科研院等相关部门交流。
二是开展“需求驱动”的科研组织形式。搭建医工融合联合实验室等实体平台,组织教授团队长期轮驻医院科室,医生深度参与工科实验室项目规划与评审,实现双向深度嵌入,目前已催生多项创新成果,如针对七院反馈的脑卒中患者康复监测问题,研发了可穿戴脑血流检测设备,实现无创、实时监测,填补国内空白,已进入临床试验检测阶段;基于肿瘤科临床需求开发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显著提升了抗癌药靶向治疗效果,已与企业合作进入临床阶段;联合研发的睡眠检查全周期监测设备群,为诊疗提供多维数据支持。
三是创新“工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医工交叉实验班,实施“医学+工程”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研究生,学生进入医院实习,参与真实临床项目,如七院提供脱敏临床数据支持AI研究,我校研究生在医院完成“基于深度学习的睡眠分期算法优化”等课题研究。同时与重庆国际生物城共建实训基地,实现“工位到岗位”的无缝对接。
医师报:贵校在推动医工融合过程中,还形成了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
康 骞:我校推动医工融合的经验,可以概括为 “四区四链”,即构建集中区、自由区、驱动区、融合区四区联动模式,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形成闭环,构建立体化医工交叉协同体系。
集中区是指在科研攻关方面,聚焦核酸药物、智能医疗器械等国家急需领域,引进世界级药物递送研究专家李剑光等领军人才,组建跨学科团队攻克纳米递送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
自由区是指在产业转化方面,以医疗器械升级、中药制剂现代化、区域大健康产品创新等为 “主战场”,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全链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融合区是指在交叉突破方面,以“脑机接口+智能药物递送”为双引擎,构建“医、工、药”三位一体创新体系,助推实现诊疗一体化,在专利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中取得突破。
人才链,是指以产教融合培养实战型人才,为创新链输送智力资源;
创新链,是指通过“双聘共用”机制,推动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
产业链,是指承接技术转化并反哺研发方向,形成市场需求驱动的创新闭环;
服务链,是指以前沿技术突破和平台支撑,赋能产业升级与教育内容迭代。
医学温度+工程精度:重塑医疗行业边界
医师报:当前国内医工融合发展的核心挑战是什么?
康 骞:我认为,当前国内医工融合发展的核心挑战主要集中于学科融合、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三大领域。
一是学科交叉深度不足。医科与工科学科体系、评价标准、文化语言差异较大,深度协同的常态化机制尚未普遍建立,“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
二是转化机制不完善。从实验室成果到临床产品或服务的转化路径长、风险高、投入大,缺乏高效的中试、验证、资本对接等支撑平台和成熟机制。目前大部分医工合作成果还停留在概念验证阶段。
三是人才结构性短缺。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现有课程多为学科“拼盘”,造成“懂医精工”人才荒。既懂临床痛点又通工程原理的复合型顶尖人才及团队稀缺,跨领域沟通成本高,制约创新效率。
我校的应对策略主要有:一是机制创新破壁,与七院共建医工融合创新平台,实施“临床—研发” 双负责人制,打造“临床需求池”,精准对接项目立项。二是聚集需求塑生态,构建“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转化”全链条体系,与重庆国际生物城共建产教融合中心,并将技术转化纳入职称评定标准。三是引育并举补短板,引进李剑光教授等领军人才搭建国际研发平台,推行“医学+工程”双导师制,通过项目实践培养人才跨学科能力。
未来,我校将持续探索并学习借鉴,着力推动学科、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努力打造医工融合“重理工样板”,为医工融合破除瓶颈、跨越发展提供参考。
医师报:未来5至10年,医工融合将如何重新定义医疗行业的边界?
康 骞:医工融合是医学温度与工程精度的深度融合,将重塑医疗行业边界,具体表现为:
一是诊疗模式智能化变革。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智能应用”,AI、大数据、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将实现诊疗方案个性化、手术精准导航、智能辅助决策,大幅提升疗效与效率。
二是医疗资源数字化重构。医疗服务将加速普惠化与去中心化,从“集中诊疗”走向 “无处不在”,便携式或移动医疗设备、远程诊疗平台、AI辅助基层诊断技术发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家门口的精准医疗”和“云端健康守护”。
三是健康管理全周期闭环。人们的观念从疾病治疗扩展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可穿戴或植入式设备应用、居家检测技术普及,结合AI预警,实现疾病早筛、慢病实时管理、健康状态动态评估,医疗重心从治疗转向预防与健康促进。
四是医疗产业体系化重塑。医疗与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康养服务深度交叉,促进医疗产业细化,催生智能医疗器械、数字疗法、再生医学等新产业、新业态,从而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当工科大脑遇上临床之手 重庆理工大学七院共建医工融合“创新引擎”
2025-07-07 -
08-172023
“患者把生命健康交给我,我就要对他们负责!”
-
new以心为灯,照亮健康的忠实卫士
43年的杏林之路,她以心为灯,为患者照亮健康之路,是守护人民健康的忠实卫士。薛胜俊作为一名中医人,一名老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她将青春和热血奉献予病人,医者仁心争当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楷模。
2023-02-28 -
new千里支医 情满巴山——记金华市中心医院高级工程师杨昕
“我希望在有限的帮扶时间里能把自己掌握的技术带到巴中,留在巴中市中医院。这是我支医的任务,也是作为一名医者的使命。”这是杨昕从金华出发前立下的誓言。 帮扶期间,杨昕深知时间紧任务重尽心竭力“传帮带”,通过现场带教、培训讲课、疑难病例讨论等形式培训巴中市中医院肿瘤放疗中心医务人员,着力培养带动医院恶性肿瘤诊治水平,用行动践行从金华出发时的誓言。
2022-09-08
-
断指再植专家:手指断了能接上,但断指要这样保存成活率更高!
2020-09-14 -
挂壶救人的土“郎中”——探访自贡市荣县长山广顺医院名老中医周颐
2016-10-09 -
千里支医 情满巴山——记金华市中心医院高级工程师杨昕
2022-09-08 -
【扶贫人物故事】省内对口帮扶先进个人——德阳市二医院 何友坤
2021-03-29 -
【勤于创造 勇于奋斗】郫都区中医医院党委书记李钰荣获第八届“四川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2020-12-07 -
扶贫攻坚路上,双流妇幼人在行动!
2018-07-04 -
三地分居挑大梁 抗疫天使排后忧--记最美军属王发英
202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