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地方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地方风采/详情

罕见病与癌症交织陷绝境,机器人手术精准破局,重燃生命之火

时间:2025-07-22 09:15:21来源:医师报作者:李文芳 张冰清 阅读: 68

       50岁的魏先生( 化名 )从未想过,他的身体会同时遭遇两种棘手的疾病——一种是发病率仅为百万分之一的罕见病,另一种是进展迅速的食管癌。这两种严重的疾病,不仅使他的身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也让他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罕见病和食管癌交缠,治疗陷入两难

       几年前,魏先生发现皮肤上总是不断冒出蓝色橡皮样结节,稍一按压就缩小,但松开又鼓起。

       辗转就医后,这种皮肤上的“蓝色印记”被确诊为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 BRBNS ),一种百万人才有一人会得的先天性血管畸形病。

       除了皮肤表面的异样,消化道里的同款畸形血管还总是反复破裂出血,让他常年被黑便、贫血困扰,浑身乏力,连基本的营养吸收都成了难题。

bd4e422a8864708dd71914b311b68ee1.png

皮肤上的蓝色印记

        雪上加霜的是,他又被查出了食管癌,且病情进展迅速:肿瘤堵住了食管通道,从吃硬饭卡喉到喝米汤都难以下咽,身体迅速垮掉,体重在短短几个月急剧下降。

       在被两种棘手疾病逼入绝境后,魏先生的求医之路布满荆棘。由于罕见的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让胃肠道布满血管“ 雷区 ”,叠加进展迅速的食管癌,常规手术风险陡增——术中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发大出血,而食管癌的快速进展又容不得拖延,这种两难局面让多家医院望而却步。

        他带着最后一丝希望辗转于不同医院,得到的回应往往是无奈的摇头:“病情太复杂,风险太高,我们做不了。”一次次的拒绝像冷水般浇灭着他和家人的期盼,身体的痛苦与精神的绝望交织,让他几乎要放弃挣扎。

精密规划,制定最佳手术方案

       就在生命之光日渐黯淡时,经过反复打听和艰难抉择,魏先生最终将希望寄托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以下简称“浙大邵逸夫医院” )胸外科祝子逸主任医师团队,这是他在重重碰壁后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胸外科祝子逸主任医师团队迅速行动。传统的手术方式对于这样的复杂病例,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出血、器官功能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经过多次多学科会诊( MDT ),涵盖胸外科、消化内科、放射科、麻醉科等多个领域的专家们反复讨论、权衡利弊,最终决定采用机器人辅助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的手术方式。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拥有高清三维视野,能将手术区域的细微结构清晰呈现,让医生仿佛拥有了“ 透视眼 ”;其机械臂灵活度极高,可在狭小的胸腔和腹腔空间内精准操作,犹如医生的手直接深入体内。选择这一术式,既能最大程度保证手术的精确性,又能降低对患者正常组织的损伤。

       然而,手术规划并非一蹴而就,祝子逸主任团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从病变位置、血管分布到患者的身体耐受程度,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考量,为手术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手术攻坚,机器人辅助下创造生命奇迹

        手术当天,浙大邵逸夫医院大运河院区手术室里气氛紧张而有序。祝子逸主任医师坐在操控台前,全神贯注地操控着机器人手术系统。机械臂在胸腔内灵活游走,首先在高清视野下仔细辨认食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那些因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导致的血管畸形,如同隐藏在暗处的“雷区”,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出血。但祝子逸主任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巧,巧妙地避开这些危险区域,逐步游离食管组织。

被血管瘤包裹的食管组织

肝脏表面可见多发血管瘤

       在清扫淋巴结的过程中,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其机械臂能够精准抓取微小的淋巴结,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癌细胞转移的角落。随着手术的推进,切除病变食管的关键时刻到来。祝子逸主任沉着冷静,精准下达指令,机械臂如同被赋予生命一般,迅速而准确地切断病变食管,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将术中出血限制到最小。

       手术过程中,患者因病情特殊出现了血压波动,麻醉科团队沉着应对,凭借专业素养精准调整用药和生命支持参数,及时稳定了患者的血压,为手术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确保手术在平稳的生命体征下持续进行。当病变食管被完整取出,重建消化道的工作又紧锣密鼓地展开。经过一系列精细操作,手术终于顺利完成。

术后康复,多学科协作暖心守护

       手术的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康复同样至关重要。由于患者同时患有罕见病和癌症,身体极为虚弱,且存在多种潜在并发症风险。浙大邵逸夫医院迅速组建了由胸外科、重症医学科、康复科等多学科组成的术后康复团队,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在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24小时严密监测魏先生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呼吸、循环等问题,术后第一天拔除了气管插管,并转回普通病房。康复科医师则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时介入,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肢体康复训练等,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身体机能。

       在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料下,魏先生的身体状态一天比一天好:从最初只能卧床,到逐渐能够坐起、下地活动;从只能通过肠外营养维持生命,到慢慢恢复正常饮食,每一步改善都清晰可见。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医护团队的心血,也让患者和家属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责任编辑:李辉
本文为医师报/医师网经作者同意转载文章,任何机构和个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