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报道/详情

第一届精准营养创新大会在上海举行

时间:2025-08-21 18:56:01来源:医师报作者:医师报 阅读: 1450

8月17日至19日,中国营养学会精准营养产业分会第一届精准营养创新大会在上海举行。会上,来自产业界、学术界、研究机构等多方的专家齐聚一堂,聚焦目前“概念火热、百家争鸣”的精准营养,从科学突破到产业变革进行了全面探讨。 

精准营养:理想概念的科学落地 

“十年前‘个性化营养’还只是行业论坛里朦胧的探讨。”中国营养学会精准营养产业分会主任委员张旭光感慨,“如今,当我们站在产业生态临界点回望,精准营养的发展就仿佛一场从概念星火到产业燎原的远征。” 

 image.png

张旭光主任委员 

“中国营养健康行业正步入规范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的新阶段。”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表示,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等国家政策的深入推进,营养科学开始承担起疾病防治、全民健康促进以及健康治理体系建设等核心任务。而精准营养作为推动这一战略落地实施的关键路径,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image.png 

杨月欣理事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发政表示:“从‘千人一方’到‘一人一策’,精准营养不仅为应对全球慢病高发、人口老龄化等挑战提供了营养科学方案,更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 

科研突破正为精准营养插上腾飞之翼。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林旭看来,多组学、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构建多维个体健康图谱,推动精准营养从实验室走向千家万户。

标准先行:为精准营养产业装上“双保险” 

会上,《精准营养白皮书2.0》发布,张旭光表示:“精准营养从1.0版本的‘检验-评价-干预-再检验评价’拓展到2.0版本的‘机制靶点明确+功效可验证’,为精准营养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规范,有助于推动产业更加科学有序地发展。”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朱惠莲教授强调,精准营养产业目前的发展趋势是针对专属人群的具体功能需求开发专属营养解决方案并制订相应标准。 

image.png

朱惠莲教授 

精准营养产业蓬勃发展之际,标准规范的确立成为关键。《人群营养健康干预研究实施指南(征求意见稿)》(GNI)的发布恰逢其时。这项由中国营养学会基础营养学分会等牵头,40余位行业专家共同制订的指南,为营养健康研究立起科学标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刘烈刚表示,“GNI以现有的临床试验规范与法律法规为基础,旨在规范研究过程,确保产出可靠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让‘临床实证’名副其实。”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执行副会长厉梁秋致辞时表示,标准规范将为精准营养产业高质量发展铺设“快车道”,推动相关政策红利的释放、让成果惠及亿万家庭。 

科学突破:助力精准营养产业“中国方案”走向世界 

产学研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产业格局。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林旭介绍,精准的营养健康评估体系对于实现精准营养至关重要。她与团队在“内稳态”研究中取得突破,构建“健康状况图谱”,并开创性应用于益生菌功效评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庞艳莉研究员分享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标杆案例 

image.png 

林旭研究员 

精准营养的未来,藏在产学研的碰撞里。张旭光呼吁:“打通原料企业、终端公司、科研机构的协作链条,突破原料产能过剩等困境,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原料’和‘中国方案’走向世界。”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所长汪思佳认为,精准营养研究高度依赖专业化团队和系统化平台支撑,唯有拧紧产学研协作之绳,才能塑造中国营养健康产业新格局,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image.png

汪思佳所长 

本次会议由中国营养学会精准营养产业分会、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健康科技创新分会主办。会议设置一个主论坛、九个专题论坛,涉及精准营养新技术新标准、新原料、益生菌、食品功能因子、疾病防控等主题。

责任编辑:陈惠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