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信息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信息之窗/详情

​一位失眠精神科医生的新选择:告别成瘾担忧,全新机制安眠药来啦

时间:2025-09-28 13:57:09来源:医师报作者:王丽娜 阅读: 12227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我比普通人更清楚传统安眠药的副作用。但当我自己也睡不好时,似乎别无选择。”9月17日,一位在“2025年中国睡眠医学发展论坛”会场外偶遇的医生这样对《医师报》记者说。她所指的“副作用”,正是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等传统药物无法规避的日间嗜睡、认知影响以及药物依赖风险,这也导致其被列为精神药品进行管制。然而6月刚刚获得批上市的一款名为达利雷生的新药让她看到了曙光。“它‘副作用小、无成瘾性、非精神管控药物’的特点,让我第一时间在网上下了单。用了之后,真的感觉不同了,晚上睡得香,白天精神好。”

这不仅仅是一位医生的个人选择。对于全中国饱受失眠困扰的成年人而言,达利雷生作为全新机制的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正式在我国上市,意味着依赖“广泛镇静”的时代已过去,而一个着眼于“精准调控”睡眠-觉醒周期的新时代已然开启。

近半成人受失眠困扰,传统治疗陷困境

失眠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睡眠研究会《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人睡眠困扰率高达48.5%,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夜间易醒、早醒)等。睡眠不足会影响日间功能,主要包括疲劳、情绪低落或易激惹、躯体不适、认知障碍、焦虑情绪等。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教授在论坛上强调:“失眠不仅是独立疾病,更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及痴呆风险增加密切相关,长期失眠会显著加重个人与社会负担。”

图片1.png

失眠的规范治疗通常首选非药物干预。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近年国内失眠相关指南推荐一线治疗的重要方法,但其在临床推广中面临过程复杂、耗时较长、对治疗师要求高、患者依从性欠佳等现实瓶颈,导致可及性有限。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首席专家王玉平教授表示,传统失眠治疗药物靶点为GABA,以镇静催眠为主。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与《欧洲失眠指南(2023版)》等国际指南接轨,将DORA和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BZRA)中的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共同推荐为一线治疗选择。

图片2.png图片3.png

清华长庚医院于逢春教授指出:“苯二氮䓬激动剂因其对大脑的广泛抑制,会导致日间嗜睡、认知功能下降、肌肉松弛易跌倒以及破坏睡眠结构等副作用,长期应用甚至有成瘾的可能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

图片4.png

此外,在选择药物时,很多人往往会根据广告宣传,自行购买褪黑素类保健品。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睡眠中心主任王赞教授表示,褪黑素仅用于昼夜节律失调型睡眠觉醒障碍,不建议作为常规药物治疗失眠,长期使用褪黑素可影响内源性褪黑素的分泌,大剂量褪黑素(10 mg/d以上)还可抑制性激素分泌。

图片5.png

正是因为传统抗失眠药物明显的弊端,安全有效的失眠长期治疗方案在国内一直处于空白状态。中国的广大睡眠障碍人群急需一款没有成瘾风险、副作用小、效果好、能长期应用的理想药物。

“踩刹车”到“松油门”,精准调控打破安眠困局

DORA类新药的诞生,源于对睡眠-觉醒机制更深刻的理解,也是睡眠科学基础研究成功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典范。王玉平教授用了一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来解释抗失眠药物的作用机制:“睡眠是觉醒和睡眠双重控制的脑机制,就像油门和刹车,刹车是让大脑的总体的功能降下来,使人进入睡眠状态。”

传统安眠药→踩刹车:以苯二氮䓬类激动剂类药物为代表的传统方案,作用类似于“猛踩刹车”。它们通过增强大脑的GABA系统(负责抑制、镇静)的功能,强行降低整个大脑的活跃度,但这种方式难免会让整个系统“顿挫”一下,导致次日昏沉、认知功能受影响等副作用。

DORA类新药→松油门:该类药物的问世其作用靶点源于1998年对食欲素(orexin)这一关键神经肽的发现。研究发现,失眠的核心病理生理机制之一在于夜间掌管觉醒的“油门”——“食欲素系统”的过度活跃,导致觉醒水平过高无法自然过渡到睡眠状态。DORA类药物并非“镇静”大脑,而是通过阻断食欲素与其受体的结合,撤回“油门”,抑制过度觉醒,从而允许睡眠自然发生。 

自2014年首款DORA类药物获FDA批准以来,此类药物积累了丰富的国外临床证据。《2023版欧洲失眠指南》在推荐的4类失眠治疗药物中,仅DORA获得了短期使用(≤4周)、中期使用(最多3个月)及在某些情况下长期使用均为最高级别(A级,非常强烈)的证据推荐,凸显了该类药物在全病程管理的价值。

图片6.png

DORA类药物在中国人群中的表现同样出色。王玉平教授作为牵头研究者(PI)公布的达利雷生中国Ⅲ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药能显著改善中国慢性失眠患者的核心指标:入睡时间缩短约35分钟,入睡后觉醒时间减少约30分钟,总睡眠时间延长约1小时。在安全性方面,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组无显著差异,不增加次日清晨困倦感,且无戒断反应和反跳性失眠,“尤其是它8小时的半衰期,与其他DORA类药物更长的半衰期相比,更完美契合了睡眠周期。”

基于这项Ⅲ期临床研究,2025年6月,达利雷生在我国批准上市。

让特殊人群用药更安全

达利雷生的临床价值不仅在于单纯改善睡眠指标,更体现在对特殊人群和共病患者的管理优势上。

图片7.png

对于失眠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其安全性尤为突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肖莉教授指出:“循证医学数据证实,达利雷生对于血氧保护度、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没有影响,因此呼吸障碍患者,可以放心使用。”中日友好医院张晓雷教授从呼吸科角度进一步印证,与传统药物可能抑制上呼吸道肌群不同,达利雷生为此类共病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的选择。

对于老年患者而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脱厚珍教授强调,该药“没有肌松的问题,日间跌倒的风险与安慰剂组相似,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群用药的风险。”

此外,基于其不产生依赖、无戒断反应的特性,达利雷生也为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失眠患者提供了可持续的方案。意大利巴萨大学附属医院Laura Palaqini教授分享的欧洲经验还显示,该药在改善失眠伴发抑郁、焦虑等情绪方面亦展现出积极效果。这些优势使其在合并不同健康状况的失眠患者中,成为更具安全边际的治疗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达利雷生为非精神药品目录药物,极大简化了处方和获取流程,患者可通过阿里健康等互联网药店等多渠道获得,为长期、规范治疗提供了便利。其已进入2025年国家医保目录初审名单,预示着未来可及性与可负担性将进一步提升,有望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睡眠医学作为一门新兴而迅速发展的学科,正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国家卫健委已将“睡眠门诊服务”列入2025年全系统为民服务实事之一,并催生了“睡眠管理师”等新职业。从既往苯二氮䓬类药物处方量持续增长的现状看,我国失眠治疗需求巨大且未被充分满足。

达利雷生等DORA类新药的上市,标志着中国失眠治疗迈入了以食欲素系统为靶点的“精准调控”新时代。它不仅是药物治疗方案的重要选择,更推动了从“单纯镇静”到“恢复自然睡眠结构、优化日间功能”的治疗理念升级。随着此类创新药物的临床应用和睡眠健康体系的不断完善,相信我们将有更多手段,助力更多国人实现拥有夜夜好眠,为“健康中国2030”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薛芳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