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失眠精神科医生的新选择:告别成瘾担忧,全新机制安眠药来啦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我比普通人更清楚传统安眠药的副作用。但当我自己也睡不好时,似乎别无选择。”9月17日,一位在“2025年中国睡眠医学发展论坛”会场外偶遇的医生这样对《医师报》记者说。她所指的“副作用”,正是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等传统药物无法规避的日间嗜睡、认知影响以及药物依赖风险,这也导致其被列为精神药品进行管制。然而6月刚刚获得批上市的一款名为达利雷生的新药让她看到了曙光。“它‘副作用小、无成瘾性、非精神管控药物’的特点,让我第一时间在网上下了单。用了之后,真的感觉不同了,晚上睡得香,白天精神好。”
这不仅仅是一位医生的个人选择。对于全中国饱受失眠困扰的成年人而言,达利雷生作为全新机制的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正式在我国上市,意味着依赖“广泛镇静”的时代已过去,而一个着眼于“精准调控”睡眠-觉醒周期的新时代已然开启。
近半成人受失眠困扰,传统治疗陷困境
失眠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睡眠研究会《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人睡眠困扰率高达48.5%,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夜间易醒、早醒)等。睡眠不足会影响日间功能,主要包括疲劳、情绪低落或易激惹、躯体不适、认知障碍、焦虑情绪等。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教授在论坛上强调:“失眠不仅是独立疾病,更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及痴呆风险增加密切相关,长期失眠会显著加重个人与社会负担。”
失眠的规范治疗通常首选非药物干预。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近年国内失眠相关指南推荐一线治疗的重要方法,但其在临床推广中面临过程复杂、耗时较长、对治疗师要求高、患者依从性欠佳等现实瓶颈,导致可及性有限。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首席专家王玉平教授表示,传统失眠治疗药物靶点为GABA,以镇静催眠为主。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与《欧洲失眠指南(2023版)》等国际指南接轨,将DORA和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BZRA)中的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共同推荐为一线治疗选择。
清华长庚医院于逢春教授指出:“苯二氮䓬激动剂因其对大脑的广泛抑制,会导致日间嗜睡、认知功能下降、肌肉松弛易跌倒以及破坏睡眠结构等副作用,长期应用甚至有成瘾的可能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
此外,在选择药物时,很多人往往会根据广告宣传,自行购买褪黑素类保健品。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睡眠中心主任王赞教授表示,褪黑素仅用于昼夜节律失调型睡眠觉醒障碍,不建议作为常规药物治疗失眠,长期使用褪黑素可影响内源性褪黑素的分泌,大剂量褪黑素(10 mg/d以上)还可抑制性激素分泌。
正是因为传统抗失眠药物明显的弊端,安全有效的失眠长期治疗方案在国内一直处于空白状态。中国的广大睡眠障碍人群急需一款没有成瘾风险、副作用小、效果好、能长期应用的理想药物。
“踩刹车”到“松油门”,精准调控打破安眠困局
DORA类新药的诞生,源于对睡眠-觉醒机制更深刻的理解,也是睡眠科学基础研究成功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典范。王玉平教授用了一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来解释抗失眠药物的作用机制:“睡眠是觉醒和睡眠双重控制的脑机制,就像油门和刹车,刹车是让大脑的总体的功能降下来,使人进入睡眠状态。”
传统安眠药→踩刹车:以苯二氮䓬类激动剂类药物为代表的传统方案,作用类似于“猛踩刹车”。它们通过增强大脑的GABA系统(负责抑制、镇静)的功能,强行降低整个大脑的活跃度,但这种方式难免会让整个系统“顿挫”一下,导致次日昏沉、认知功能受影响等副作用。
DORA类新药→松油门:该类药物的问世其作用靶点源于1998年对食欲素(orexin)这一关键神经肽的发现。研究发现,失眠的核心病理生理机制之一在于夜间掌管觉醒的“油门”——“食欲素系统”的过度活跃,导致觉醒水平过高无法自然过渡到睡眠状态。DORA类药物并非“镇静”大脑,而是通过阻断食欲素与其受体的结合,撤回“油门”,抑制过度觉醒,从而允许睡眠自然发生。
自2014年首款DORA类药物获FDA批准以来,此类药物积累了丰富的国外临床证据。《2023版欧洲失眠指南》在推荐的4类失眠治疗药物中,仅DORA获得了短期使用(≤4周)、中期使用(最多3个月)及在某些情况下长期使用均为最高级别(A级,非常强烈)的证据推荐,凸显了该类药物在全病程管理的价值。
DORA类药物在中国人群中的表现同样出色。王玉平教授作为牵头研究者(PI)公布的达利雷生中国Ⅲ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药能显著改善中国慢性失眠患者的核心指标:入睡时间缩短约35分钟,入睡后觉醒时间减少约30分钟,总睡眠时间延长约1小时。在安全性方面,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组无显著差异,不增加次日清晨困倦感,且无戒断反应和反跳性失眠,“尤其是它8小时的半衰期,与其他DORA类药物更长的半衰期相比,更完美契合了睡眠周期。”
基于这项Ⅲ期临床研究,2025年6月,达利雷生在我国批准上市。
让特殊人群用药更安全
达利雷生的临床价值不仅在于单纯改善睡眠指标,更体现在对特殊人群和共病患者的管理优势上。
对于失眠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其安全性尤为突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肖莉教授指出:“循证医学数据证实,达利雷生对于血氧保护度、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没有影响,因此呼吸障碍患者,可以放心使用。”中日友好医院张晓雷教授从呼吸科角度进一步印证,与传统药物可能抑制上呼吸道肌群不同,达利雷生为此类共病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的选择。
对于老年患者而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脱厚珍教授强调,该药“没有肌松的问题,日间跌倒的风险与安慰剂组相似,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群用药的风险。”
此外,基于其不产生依赖、无戒断反应的特性,达利雷生也为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失眠患者提供了可持续的方案。意大利巴萨大学附属医院Laura Palaqini教授分享的欧洲经验还显示,该药在改善失眠伴发抑郁、焦虑等情绪方面亦展现出积极效果。这些优势使其在合并不同健康状况的失眠患者中,成为更具安全边际的治疗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达利雷生为非精神药品目录药物,极大简化了处方和获取流程,患者可通过阿里健康等互联网药店等多渠道获得,为长期、规范治疗提供了便利。其已进入2025年国家医保目录初审名单,预示着未来可及性与可负担性将进一步提升,有望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
睡眠医学作为一门新兴而迅速发展的学科,正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国家卫健委已将“睡眠门诊服务”列入2025年全系统为民服务实事之一,并催生了“睡眠管理师”等新职业。从既往苯二氮䓬类药物处方量持续增长的现状看,我国失眠治疗需求巨大且未被充分满足。
达利雷生等DORA类新药的上市,标志着中国失眠治疗迈入了以食欲素系统为靶点的“精准调控”新时代。它不仅是药物治疗方案的重要选择,更推动了从“单纯镇静”到“恢复自然睡眠结构、优化日间功能”的治疗理念升级。随着此类创新药物的临床应用和睡眠健康体系的不断完善,相信我们将有更多手段,助力更多国人实现拥有夜夜好眠,为“健康中国2030”贡献力量。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一位失眠精神科医生的新选择:告别成瘾担忧,全新机制安眠药来啦
2025-09-28 -
new中哈传统医学中心第四届中医药义诊暨文化活动在哈举办 以诊疗、培训、文化交流架起健康丝路桥梁
2025-09-28 -
09-282025
山西省医学会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太原召开 卫小春连任会长
-
09-262025
宁夏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主体结构顺利封顶 打造“平战结合”公共卫生防护新支点
-
摄影故事征集 | 将心内科的瞬间温暖绽放
2020-12-01 -
规范管理,推进实施——中国VTE防治大会暨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年度进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2019-10-22 -
雄安论坛|图片花絮②
2018-11-19 -
雄安论坛 图片花絮
2018-11-14
-
e路有你 联抗慢病丨2021互联网慢病管理大赛收官
2021-09-24 -
福建:龙岩市第一医院3名最美逆行者出征!请平安归来!
2020-01-26 -
规范管理,推进实施——中国VTE防治大会暨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年度进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2019-10-22 -
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最新发布:有效生物安全防护指南--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实验室检测(试行第一版)
2020-01-30 -
新冠疫情下的“影像幻影”——放射技师一线战斗纪实
2020-02-24 -
2020姑息大会开幕|凝心聚力,推动中国支持与康复诊疗事业勇攀高峰
2020-10-20 -
摄影故事征集 | 将心内科的瞬间温暖绽放
20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