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地方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地方风采/详情

我和我的祖国:初心如磐 “ 医 ”心不变

时间:2025-10-10 08:23:16来源:医师报作者:杨阳 江珊 黄叶叶 阅读: 613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医院( 以下简称“ 第一师医院 ” )也建院75周年。走过波澜壮阔的历程,走向无比光明的前程。

      76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医院从4个学科、几十余人的医疗队伍,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学科健全、人才济济的高素质医疗团队,从1950年的简陋休养连发展为设备高端、学科齐全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宣传办国庆节特别策划“我和我的祖国”专题,邀请到医院多位医生,共同分享他们救死扶伤的故事。

 马玉梁:一生奉献医学事业

756d1030e75799d024fce7f791383c67.png

       195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五师休养连一连、三连,二军等人员,合编组建了第一师医院。

       我是医院少有的、毕业于专科学校的一名军医。医护人员不足、医疗设备紧缺和医疗环境简陋的状况,就是在这样的医疗条件下,我发扬解放军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尽心竭力救治了无数军垦战士以及各族民族群众,人们纷纷夸赞“解放军医院好!一师医院好!”

       当时的第一师医院医护人员加上边学边干的新人,不到100人,我利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尽快培养更多的人才,灌肠、导尿、下胃管怎么操作,我都是手把手地教。伴随着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发展,第一师医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规模逐步扩大,医疗环境和医疗队伍也有了较大改善和提升,我培养的年轻医生已经成为医院的骨干力量。

       1967年7月,医院成立了传染科,传染科医生相对于其他科室医生,最大的区别就是风险较高,稍不慎就有被传染的可能。当领导征求我的意见时,我爽快地答应去这个科室。就这样,我与传染病防治“交手”35年,带领团队出色地应对了布氏杆菌病、出血热等。

       今年,我已经100岁了,用一生参与并见证了第一师医院75年的发展变迁,将一生贡献给了兵团的医疗卫生事业。很多人问我长寿的秘诀是什么,我的秘诀是,心中要有太阳,太阳就是信仰,有一颗爱党爱国的心,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救死扶伤的使命感。今年医院建院75周年,衷心祝愿兵团的医疗卫生事业日新月异,祝愿兵团人民健康平安。

吴继留:在医学检验领域奋斗不息

45e58895-07b1-47c9-8ae0-708d287af456.png

       1971年5月,我初中毕业被挑选进了三团医院,仅仅培训半年,就开始上手实践。因表现优异,1976年2月7日,第一师医院到各团场挑选8名医护人员,我有幸被选中,被安排在检验科。

       上世纪70年代,传染病多,感染科护士少,我们就到科室给患者抽血、收标本,然后一路小跑回科室做检验,为医生给患者确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当我在检验科干得风生水起时,1996年4月,医院把我调到病理科工作。当时我已经42岁了,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从此,我白天参与临床诊断,晚上钻研医学文献,至今仍在病理科工作,已工作了29年,丝毫不敢有倦怠。作为医院病理科的“开山人”,我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让外人眼里“小众”又“冷门”的科室,成为病情的“甄别者”。

       近年来,在一批批援疆专家的帮扶下,病理科无论是冰冻例数还是免疫组化例数都有了大规模的提升,目前正在全面打造兵团南疆“病理分子实验室”,诊断技术力量和学术地位都位于南疆前列。

       依旧记得刚入院时,我是第207位入职员工,而如今院内已有1600多名员工;入院时100多张床位,如今翻了10倍;从最早患者做手术需要转到乌鲁木齐,到如今几乎全能应对。

      从医54年,赶上了祖国飞速发展的快车,亲历医院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的每一个进步都合着祖国发展的节拍。如今,我仍然做着自己喜欢的病理工作,既是对医院心怀眷恋和感恩,更是对这份职业的热爱。

陈哲: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f46524f2-1232-4629-a13b-407547759468.png

      “陈医生!”前不久,我正下楼梯,一个人与我擦身而过时惊喜地大声叫住我。那是10年前我抢救过一对双胞胎早产儿的家长。他说两个宝宝现在很健康,频频向我道谢,看着家长手机里孩子们灵动的眼睛,一种莫大的职业幸福感在我的心底滋长。

       2015年国庆节,从产科转来了一对双胞胎早产儿。小患儿病情危重,体重也比较低。当时我正在查房,立即指导值班医生为两个患儿实施保暖、清理呼吸道、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抢救措施。在抢救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并及时对症实施治疗。之后,随着病情的好转,两个患儿逐渐撤掉了呼吸机,脱离了氧源,通过了呼吸关,情况逐渐稳定下来。

       我记不清自己到底治疗过多少个孩子,只记得每个孩子康复时的笑脸,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路。我知道,不是我救了他们,是每个孩子对生命的渴望,每个家庭对我的信任,陪着我一步步走下来。这条路,我走得踏实,走得温暖,也会一直走下去。

       大学毕业,我就在第一师医院儿科工作,当儿科医生的初衷是想把孩子治好,因为每个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大家庭。如今,儿科拥有完整的诊疗团队、先进的检测设备,看着越来越多的孩子不用再舍近求远,在家门口就能得到精准治疗,当年“守护孩子们少遭罪”的初心,如今都实现了。

       从医31年来,早已不记得有多少个生日、多少个节假日在单位度过。每一个国庆节,既是祖国的生日,也是我的新起点。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在儿科事业的道路上前行,守护更多孩子的健康,为他们的未来点亮希望的明灯。

李峰: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

是最宝贵的回忆

8fa82736-3ea7-47b7-9b55-57b6e06d2b01.png

       妈妈总是讲,我出生在第一师医院,当天是国庆节,外边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大家扭着秧歌敲着锣。这份特殊的缘分与巧合,赋予我的生命一种别样的意义和使命。

        我从小在医院长大,和医院有着深厚的感情。2003年,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了留在乌鲁木齐大医院工作的机会,回到自己生长的第一师医院,因为在我的心里,一师医院就是一辈子的家。

       从医20多年,经历过无数次急诊、抢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在医院工作的第9年,恰逢10月1日值夜班。科室收治了一位80多岁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患者送来时已处于昏迷状态,各项生命体征逐渐减弱,生命垂危。我立即为患者戴上无创呼吸机,并持续给予胸外按压抢救,当时因病床较高,为准确有效地实施按压,我就直接跪在病床边上持续进行按压,大约按压10分钟后,患者才逐渐恢复意识,我顾不上满头大汗,立即投入到抢救工作中。患者转危为安时,我长舒一口气,看看墙上的时钟,发现已经过了零点——我的生日已经悄然过去。

       当我回到办公室准备稍作休息时,几位同事悄悄走过来,送来了一句“生日快乐”。那一瞬间,疲惫的身体仿佛得到慰藉。虽然没有蛋糕和特别的庆祝,但我不觉得遗憾。每一次成功的抢救、每一名患者的康复,都是给我的生日礼物。

靳晓刚:以仁心仁术造福患者

d3ad8a3f-ae7a-43ca-869d-b9d00985e4f0.png

      “希望你们珍惜学习时光,练就过硬本领,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总书记给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回信,让我深受鼓舞。2020年,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入职第一师医院并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立志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患者。

       职业生涯刚开始,我迫切希望尽快单独诊治患者,却被导师“泼了冷水”。他让我沉下心来打好基础。于是,我一头扎进书海,反复研读专业书籍及相关治疗指南。那段日子虽然有些煎熬,却让我逐渐明白了导师的良苦用心——唯有根基牢固,才能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3年后,我很荣幸加入第一师医院骨科三病区的大家庭。我继续钻研书本知识,深入研究各种手术入路和解剖结构。在王良勇主任医师及科室老师的带领下,我学到的不仅是精湛的手术技艺,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责任。

       在王良勇主任医师的指导下,我独立完成了医生生涯中的第一台膝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下台后的兴奋感和成就感至今记忆犹新,对王良勇主任医师由衷感激!他不仅给予我专业指导,还为我指明从事骨科医疗的方向,让我坚定地为骨科医疗事业奋斗终身。

       小小的柳叶刀,承载着医生对医学的热爱,也是对生命最直接的守护。很少有职业能像医生这样,深刻地影响他人的生活。一台手术过后,患者身上的刀口既是医生的“作品”,更是医生对患者康复的美好祝福。

       医学永远在路上,我会继续努力奔跑,努力为越来越多的患者带去希望。


责任编辑:李辉
本文为医师报/医师网经作者同意转载文章,任何机构和个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