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临床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报告/临床指南/详情

《中国肿瘤心理治疗指南》即将发布

时间:2017-09-07 16:38:06来源:未知作者:于伟 阅读: 81103

联合发布

中国抗癌协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北京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老年肿瘤协会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促会肿瘤姑息治疗与人文关怀分会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

恶性肿瘤患者要面临的心理社会挑战涉及情绪、心理、躯体和实际的问题。有些挑战是所有恶性肿瘤类型的患者都要经历的,有些挑战只局限于某些特定部位的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社会问题和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特定问题,需要积极关注。

blob.png

美国医学研究所提供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心理社会服务模型(图1)。该模型建议:识别每例患者的心理社会需求,制定和实施心理社会照料计划,既能链接到患者的心理社会服务,又能协调医疗和心理社会治疗,使患者能够管理疾病和健康;系统性地随访患者,按照需要进行再评估和调整治疗计划。建立心理社会服务模型的基础是建立最优化的转诊体系,临床肿瘤医生以及心理社会肿瘤学医生都应建立自己的转诊体系,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关怀。

2016年3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加强肿瘤规范化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在优化肿瘤诊疗模式中明确指出关注患者的心理和社会需求,结合医学模式转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要关心、爱护肿瘤患者,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和变化,做好宣教、解释和沟通;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和志愿者服务,为有需求的患者链接社会资源提供帮助。

指南宗旨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于2006年在京成立,作为一个年轻的多学科交叉的学术组织,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致力于推动我国肿瘤心理治疗事业的发展,促进肿瘤心理学的临床研究,为肿瘤患者缓解疾病及其治疗带来的心理痛苦及症状。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任何学科都需要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的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团队、各级医院的临床和护理人员的合作下达成共识并形成指南,希望能为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人员在其特定的工作中提供帮助和指导,并为相关卫生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新指南是中国在心理社会肿瘤学领域的第一本治疗指南。新指南适用于我国肿瘤临床医护人员以及精神科、心理科、社工等相关工作人员。

指南节选

恶性肿瘤患者面临诸多心理社会挑战

情绪问题  痛苦水平随时间改变

恶性肿瘤患者会经历很多情绪问题。例如,头颈癌患者的面部畸形会给患者的情绪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对恶性肿瘤及其治疗感到恐惧是患者延迟就医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出现了就医延迟,自罪感和愤怒的情绪可能影响患者接受治疗。

在恶性肿瘤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情绪反应会不同,常会面临哀伤和丧失,痛苦水平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例如,约30%~50%的乳腺癌患者在放疗期间会经历中到重度的心理痛苦。

面对恶性肿瘤,患者不仅会出现情绪问题,家属也会出现无助、恐惧甚至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有时患者配偶的抑郁情绪比患者本人更严重。

心理问题  恶性肿瘤诊治应考虑多方面因素

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自我概念、身体意象、性问题、人际交往困难等。大部分患者都会出现心理痛苦,经历过短暂或轻度的焦虑和抑郁的症状,一些患者会发展为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

4大常见心理问题

自我概念  恶性肿瘤的诊断及治疗对自我概念有很大的影响。自我概念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恶性肿瘤会影响患者的现实自我、社会自我和理想自我。

身体意象或体象  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指的是对自身身体、外表和功能的感知和评估。乳腺癌、前列腺癌、妇科恶性肿瘤、头颈部癌、喉癌和皮肤癌患者常关注体象问题。例如,接受保留乳房手术的乳腺癌患者在整体适应方面好于根治术患者,愿意选择保留乳房手术的人更关心体象受损,更加依赖乳房来建立自尊,认为自己很难适应乳房的缺失。恶性肿瘤患者不仅要面对身体部位的缺失,还常常面临复杂的体象问题。

性问题  包括体象、自我尊重、心境、支持、情感连接和亲密感。体象在性问题中有重要的作用,一些并未影响性器官的恶性肿瘤类型,如头颈部癌、喉癌、肺癌和霍奇金病患者也会出现性功能问题。因此,不论恶性肿瘤类型,都应关注患者的性问题。焦虑、抑郁情绪,人际关系改变,对躯体健康的担忧以及治疗带来的身体变化都会影响性功能。

人际交往  恶性肿瘤及其治疗会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复杂,如果患者在患病前有婚姻或家庭等人际关系问题,那么患病后就会感到有更多的心理问题,会影响患者对患病后生活的适应能力。

恶性肿瘤诊治应考虑各方面问题,如患者的自尊和体象问题,告知病情和治疗方案的时机和程度,以及性问题、生育和生存期问题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建议对患者进行痛苦筛查

恶性肿瘤患者出现心理痛苦很常见,在一些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中更常见。心理痛苦会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差,治疗依从性变差,预后更差。痛苦症状是一个连续谱系。1997年,NCCN制定了心理痛苦治疗标准和实践指南并逐年更新,推荐使用单一条目的心理痛苦温度计对患者进行快速筛查。

痛苦筛查是一种便捷的初级评估模式,有助于及时发现恶性肿瘤患者由于疾病诊治引起的躯体和情感负担。加拿大也制定了痛苦管理指南,建议对所有肿瘤患者进行常规痛苦筛查。

国外研究表明,25%~45%的恶性肿瘤门诊患者有显著心理痛苦,而只有不到10%的患者被转诊而得到相应的服务,仍存在肿瘤患者心理问题识别不足和治疗不足的现象,但约50%有 心理痛苦的患者都拒绝心理社会服务。

因此,美国医学研究所在2007年发表的《恶性肿瘤全人照顾:满足患者的心理社会需求》报告中指出,患者的心理社会维度,包括合理的评估和干预均应纳入所有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规治疗中。

精神障碍增加恶性肿瘤患者死亡风险

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精神障碍包括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谵妄,患病率的范围约在10%~30%,终末期恶性肿瘤或某些恶性肿瘤类型的患者抑郁患病率更高,终末期患者谵妄高达85%。焦虑和抑郁会导致因恶性肿瘤死亡的风险增加27%。应激易感人格、不良的应对方式、负性的情绪反应以及生活质量差的人,恶性肿瘤生存期更短,死亡率更高。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