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深度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深度报道/详情

急诊人速度与激情 荣耀与梦想——“生命卫士” 中国特殊贡献急诊医师

时间:2014-09-11 11:24:47来源:未知作者:张艳萍 陈惠 阅读: 76888

blob.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楼滨城

中国急诊医学发展垦拓人

楼滨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急诊科,培养了第一批经过专业训练的急诊人。

已是耄耋老人的楼滨城教授在一家公益网站——急救快车网开辟了个人专栏。他在给网友的寄语中写道: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我自1983年开始本专业,我愿把实际临床工作中的体会与大家交流,特别是曾经在我科进修过的同行。

“坚持下来总会有收获”

1976年,楼滨城从新疆建设兵团回到母校北京医学院人民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身)从事内科专业,主攻血液系统疾病,并负责急诊室工作。当时的急诊科,人员不固定,工作无连贯性,医疗纠纷屡有发生;医疗器械质量差,数量少,更新慢。急诊室的临床内涵十分丰富,但无人去专门收集、认真总结。

1980~1983年,原卫生部连续颁发3个有关医院急诊工作的文件。北京医学院医务处亦专门下发文件,要求改进急诊工作。1983年,楼滨城临危受命,担起北京医学院人民医院首任急诊科主任的重任,负责从建设施工、人员组织、科室建设、建规立章的筹备工作。为解决遇到的难题,他多次到外地参观考察;虚心向前辈请教,指点迷津。每当讲起那段时光,楼老总会笑着说:“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坚持下来总会有收获。”在克服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终于在1984年,北京医学院人民医院急诊科正式建立,成为国内最早独立建制的急诊科之一。

医院重视才是急诊医学的希望

为了我国急诊事业的发展,楼滨城竭尽所能为改善急诊环境、留住急诊人才奔走呼号。1984年在“城市急诊工作座谈会”上,他发言时强调,因为急诊科工作难度大、风险高、出文章难、没有人愿意干,急诊医学要以奋战在一线的急诊科为主体;希望急诊医学会成为能代表急诊科人员心声的学会;能办一个急诊科人员容易发表文章的刊物。他的意见得到大家认同。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制定了中国急诊科室的建设规范,为原卫生部出台《关于加强城市医院急诊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兢兢业业,数十载不倦地积累与沉淀,丰富了楼滨城精神与学术的内涵。白发苍苍,见证并伴同了中国急诊医学发展的垦拓之程。而今楼老仍孜孜以求地努力着,仿佛身处陆游的诗境:“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blob.pn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王佩燕

不断求索的急诊先行者 

王佩燕,北京朝阳医院内科教授、主任医师。从事内科临床工作46年,其中普通内科12年,心内科专业6年,急诊医学专业28年。在急危重症、心脏内科急症、内分泌及代谢急症救治方面有丰富经验。

对于王佩燕教授来说,将创伤急诊纳入急诊科建制并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让急诊科拥有自己的病房,是他的两大心愿。

创北京市级医院首家独立建制急诊科

1986年,王佩燕接任医院急诊科主任。此时多数医院不认为急诊科是临床独立科室,仅为评三甲将急诊室换成急诊科的牌子,而科室无自己的主任、医师,更无设备设施。王佩燕也遭遇了同样的困难。

王佩燕将急诊医学理解为以救治发病急及程度危重患者为主要医疗活动的一门临床医学分支,而非以器官界定医疗活动的“专科”。急诊科临床活动就是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安全转诊,并承担重大社会医疗急救职责。在他的呼吁下,北京朝阳医院于1987年2月正式建成了包括急诊内、外科门诊、急诊抢救室、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和观察室的,建制较为完善并有系统急诊科科室管理制度和急危重症救治常规的独立急诊科。其中,EICU的建立是科室最重大的建设,自此,急诊科开始独立工作,从最初的仅5名急诊科本科大夫的小科室逐步发展到现在拥有60多名本科医生的大科室。

建急诊病房势在必行

谈及自己的两大心愿,王佩燕这样告诉记者:

一是将创伤急诊纳入急诊科建制,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急诊科对于创伤,尤其是多发伤患者的初始救治如控制性手术难以独立完成,需要多科会诊。然而一些多发伤如高空坠落、交通事故等造成多脏器损伤,其伤情往往1+1〉2,较之单一脏器损伤造成的损害要严重得多。但受分科越来越细的影响,会诊的各科医生难以全面判断患者病情,容易贻误救治时机而危及患者生命。急诊科亟需创建自己的创伤急救队伍,以进行快捷有效的创伤急救,这对我国急诊医学事业的发展有深远意义。

二是急诊科拥有自己的病房势在必行。急诊科已经拥有抢救-EICU-观察室等急救设施,然而患者从EICU出来尚需恢复时则很难住院,通常直接出院或滞留于急诊观察室而严重影响急诊科的正常运转,因此对急诊科病房的需求越来越大。此外,急诊医师需常年保持高度紧张和高强度工作状态,年纪大了难免体力不支,若在本科室病房从事诊疗和指导年轻医生,他们会有归属感,且能适应这种工作强度,这对急诊科完善自身体系十分必要。

作为成绩斐然的急诊医学前辈,王佩燕还在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在知识更新和技术提高方面不断求索。

blob.pn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