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亮点引爆ASCRS年会
亮点一:直肠阴道瘘治疗建议
直肠阴道瘘治疗棘手,术后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Elizabeth Raskin教授强调,在直肠阴道瘘的初始评估和治疗中,必须首先了解病理学特点,如隐窝感染脓肿,炎症性肠病(IBD)或恶性肿瘤等。疾病活动期或感染状态时,治疗常失败。还应注重肛门括约肌功能评价,肛门功能将影响治疗方式的选择;英国的Phil Tozer教授介绍瘘的最新治疗方法,包括干细胞、生物材料、FiLaC™(瘘管激光闭合)、VAAFT(视频辅助瘘管治疗)等技术。
结合最新ASCRS指南和年会内容,笔者将相关治疗推荐做一总结:
产伤相关直肠阴道瘘、其他良性和症状轻微瘘均可保守治疗(2C)。产伤直肠阴道瘘可先保守治3~6个月。挂线引流有助于控制直肠阴道瘘相关的急性炎症或感染(1C)。
挂线引流可防止形成直肠阴道间隔脓肿,尤其是瘘管狭窄,阴道侧开口直径小,多个窦道者。对无法手术者,也有助于长期缓解症状。炎症、肿瘤或瘘的综合治疗前,挂线可控制急性炎症和感染,使后续治疗成功率更高。如挂线不能控制相关症状、炎症或感染时,可行转流性造口。
简单的直肠阴道瘘可选直肠推进瓣修补术(1C)。利用部分直肠壁皮瓣覆盖直肠阴道隔的缺损,最常用于修复简单的直肠阴道瘘,如合并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可行括约肌成形术。经会阴瘘管切开缝合术(EP)可治疗伴有严重肛门括约肌损伤的直肠阴道瘘患者(1C)。
将阴道瘘切开,转为类似Ⅳ度会阴裂伤,再依次缝合直肠黏膜、肛门括约肌、阴道黏膜及会阴皮肤,可治疗直肠阴道瘘伴严重肛门括约肌缺损排便失禁者,治愈率78%~100%,且肛门功能良好。其优点是同期修复括约肌,但手术复杂创伤大,需有经验的医生开展。对复发或复杂直肠阴道瘘,可用股薄肌或球海绵体肌(Martius术)转移修补术(1C),通常需转流性造口。
结肠直肠吻合并发症引起的高位直肠阴道瘘通常需经腹修补(1C)。低位直肠癌手术并发直肠阴道瘘的比例达10%。通常推荐转流性造口为初始治疗,控制感染,有些患者可治愈。
转流治疗失败,可重新行结肠直肠吻合、直肠推进瓣修补术,或臀部皮瓣修补术。放疗相关、复杂性、复发直肠阴道瘘,可能需要直肠切除,结肠下移或行结肠肛管吻合治疗(2C)。盆腔放疗导致的直肠阴道瘘,可以用转移肌瓣修补,袖状切除病变直肠肠管,结肠肛管吻合,或行预防性造口,同期或分期结肠肛管吻合。
以上列出一些治疗直肠阴道瘘的方法,仍缺乏高级别证据的支持。
亮点二:新颖的TaTME手术尚需完善
经肛门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aTME)是近年学者们提出的一项新的手术方式。该种术式结合了直肠全系膜切除的原则和经肛门微创手术的理念,采用自下而上的手术方式,经肛门完成直肠全系膜切除。TaTME可以说是一项具有前景的技术。目前多数的研究都显示了TaTME的优势。本次会议主要分析了TaTME在美国应用的不足之处,并对TaTME的演变进行了介绍;开展了基于TaTME解剖内容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内容;TaTME视频展示和讲解。
与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相比,美国学者认为TaTME具有更佳的手术视野,更完整的系膜切除,更好的短期疗效。但作为正在发展中的TaTME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
(1)关于TaTME疗效的评估,大多数为回顾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缺少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2)国内外开展TaTME手术的均为大规模、高级别的医学中心,在规模较小的地区医院尚未开展。
(3)TaTME手术操作步骤多种多样,并不统一。这就给疗效的评估带来了很大的挑战;(4)TaTME手术必须要经肛门操作,这就离不开新的手术设备,也就是经肛门操作平台。目前外科医生有的利用TEM平台辅助,有的利用腹腔镜设备辅助,会带来不同的手术视野和操作空间,因此要有统一的经肛门操作平台,才能更好的评价手术疗效。
(5)TaTME手术尚无明确的适应证。目前正在进行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COLOR Ⅲ研究提出的适应证:T3期肿瘤,环周切缘小于1 mm,且肿瘤未侵袭肛门内括约肌和肛提肌。在此研究中,TaTME手术的适用人群非常有限。TaTME手术能否适用范围更大的人群,还需探讨;(6)在手术相关的短期临床疗效中,TaTME已经存在优于传统腹腔镜手术的趋势。但是目前的研究,还缺少对长期疗效的评价。这些长期的因素包括,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以及患者的肛门功能。
尽管TaTME有一定的优势,但尚不完善,对于一项新颖的手术技术,我们要秉持严谨审慎的态度。在肯定进步的同时,要认识到不足,从而合理化评价TaTME手术,为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第四届中国肥胖大会(COC2025) 开幕 形成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体重管理“中国方案”
2025-08-22 -
08-212025
第一届精准营养创新大会在上海举行
-
08-202025
医务人员执业健康保障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
07-112025
创新技术守护老视患者精彩“视”界
-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肝胆肿瘤精准治疗分会成立,肝胆二科潘明新当选首届主任委员
2022-09-27 -
2022年度珠江肝胆专科医疗联盟高峰论坛顺利召开
2022-09-27 -
“胰”起向未来!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干预方式专题研讨会线上召开
2022-05-31 -
创建平疫结合的呼吸道传染病应对体系是时代所需!2022年度中国呼吸学科发展大会在京举行
2022-01-11 -
詹启敏院士:便捷医疗流程,优化医疗服务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1-11-29
-
生物治疗:修剪枝蔓 力促健康成长
2017-09-22 -
第四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专题
2020-09-06 -
聚焦房颤“前沿与创新”,共同推动房颤事业发展|第21届心房颤动论坛(7.7·大连)开幕
2023-07-10 -
聚中国智慧,绽放慢乙肝临床治愈新梦想
2023-05-16 -
“三潮汇聚 勇立潮头”-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深圳发表演讲
2023-07-18 -
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肝胆肿瘤精准治疗分会成立,肝胆二科潘明新当选首届主任委员
2022-09-27 -
专家提醒:未病先防 积极合理接种疫苗
2023-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