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上海
当前位置:首页/ 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巡展/上海/详情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钟华:做科研的领跑者和传承的中转站

时间:2022-08-22 12:07:28来源:未知作者:秦苗 阅读: 195452

1661142080164433.jpg

1996年,钟华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被分配至盛名在外的上海市胸科医院,成为了一名呼吸内科医生。在我国肿瘤领域顶级专家徐昌文教授、廖美琳教授、韩宝惠教授的引领下,呼吸内科配合医院的整体发展,形成了以肺部肿瘤为特色的学科走向。如今钟华接过科室的指挥棒,带领科室,不仅在基础研究、药物临床科研等领域,从跟跑走向领跑;在临床业务能力方面,面对本次上海疫情,钟华带领的呼吸内科团队始终工作在最前线,充分发挥了科室卓越的专业能力和使命担当。


2022年,是钟华来到上海市胸科医院工作的第26个年头,在这所近70年历史的医院里,在享有盛誉的几代主任引领和栽培下,钟华已然成为新一代领头专家。她将自己视为医院、科室传承的“中转站”,希望自己能将老前辈们留下的丰富的知识财富、宝贵的精神力量代代传承,不负医院海内外盛名,不辱医生使命担当。


成为呼吸内科肿瘤方向的医生


从小,钟华便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她觉得医生可以救死扶伤,可以为他人乃至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下,钟华不知不觉就形成了自己的职业取向。1991年的夏天,钟华如愿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


1996年毕业后,钟华被分配至上海市胸科医院(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从事呼吸内科工作。上海市胸科医院创建于1957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以诊治心、肺、食管、气管、纵隔疾病为主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医疗机构,医院非常重视文化与传承。在呼吸内科廖美琳主任、韩宝惠主任的带领下,呼吸内科走向了以肺部肿瘤为中心的发展方向。“当时上海市胸科医院的外科主要治疗肺部肿瘤,医院其他科室均在外科的引领下进行相关医疗工作。”钟华回忆:“科室最早的主任徐昌文教授,将呼吸内科的工作定位为外科的术前、术后服务。”


从理想到现实,从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到真正成为一名医生,钟华始终牢记作为医生的使命——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我有一个患者,前一天下班时还好好的,第二天患者突然出现大咯血。”钟华回忆: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我还没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一边向身边前辈请教,一边查医书,同时请全院大会诊,虽忙但未乱。最终发现这名患者罹患十分罕见的疾病,好在我们集全院之力,采用了20年后才在临床上熟练运用的体外循环技术,终于将患者抢救了回来。”


回忆过往,钟华十分庆幸自己被分配至呼吸内科,能在这样具有浓厚的传帮带氛围的集体中工作和学习,同时在前辈的言传身教和平辈的激励中,钟华迅速成长起来。


三个Milestone  形成患者全程管理链条


80年代,呼吸内科的老前辈们就意识到肿瘤治疗中基础研究的重要性。80年代末,上海市胸科医院成立了胸部肿瘤研究所,经过40余年的发展,现在胸部肿瘤研究所已颇具规模,并获得国家多项殊荣。“今天取得的成绩得益于80年代老前辈们打下的坚实基础,这是医院第一个Milestone  。”钟华说。


当时医院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成立呼吸内科后,承担起肿瘤手术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辅助治疗工作。“我们开始意识到肺癌不光是要用药物治疗,也不光只有手术,对于三期肺癌患者还需要进行放疗手段的介入。九十年代,医院成立了新型科室—放疗科。”钟华介绍说:“这是医院的第二个Milestone。”


“2000年,我们认识到要紧跟国际前沿,必须参与到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于是成立了用于开展药物临床研究的GCP病房。”在钟华看来,这是医院的第三个Milestone 。


“三个Milestone 使得医院在肺部肿瘤的治疗方面,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转化研究再到临床实践的完整链条,并形成了肿瘤治疗“内-外-放疗”三种模式相结合的完整体系,实现了患者的全程管理。钟华认为,这是医院之所以能在上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胸部肿瘤领域享有盛誉的重要原因,这是医院几代人传承和努力的硕果。


从“没有朋友”到晚期患者也能生存获益


年轻的钟华刚开始工作时,听到医疗圈有一句行话,肿瘤医生“没有朋友”,因为收治的患者通常活过三四年就算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如今,随着精准医疗靶向时代的不断发展,同时又迎来了免疫治疗的时代,患者的生存期进一步延长,患者活得越来越长、越来越好,这是时代的进步,是科研进步的结果。”钟华说。


“2012~2014年,上海市胸科医院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号召,与捷克展开肺癌研究合作项目。钟华介绍:“医院联合捷克布拉格大学,共同进行了一项转化研究课题,主要研究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2016年,我清楚地记得一名晚期肺癌骨转移患者纳入该项临床研究,在经过细胞疫苗联合化疗治疗后,这位患者获得了非常好的疗效。时至今日,患者的各项指标仍然都很稳定。”钟华回忆,“在这6年的治疗时间里,患者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朋友,有空还时常回来看我们,这对于医生而言是值得骄傲的事情。”钟华说:“从化疗时代到靶向时代再到如今的免疫时代,我们的治疗手段越来越丰富,患者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即使是晚期患者,也能有很好的生存获益。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科研技术的进步给晚期患者带来的是生命的延续。”


新药研发从“跟着玩”到“带着别人玩”


如果说外科医生是“玩刀的”,钟华认为内科医生最重要的武器就是药物。内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药物的研发。从医近30年,钟华对药物研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前期我们“跟着国外走”,如今我们“带着别人玩”。


钟华说:“前期的药物研发,我们不得不跟随国外的脚步,中国制造的药物叫仿制药,被称为‘Me Too’ 。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增强,我国民族企业有了自主研发的原研药,被称为‘First in Class’。这些药物的研发体现了中国科研人员的研发能力、创新理念和创新意识的不断提升。无论是药物还是医疗器械的研发创新,都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如今我们在某些领域的科技创新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无论是医药行业的工作者还是患者,都对祖国科技的进步有着非常高的获得感。”


我们的角色从“跟着玩”到“带着别人玩”经历很长一段时间。从熟悉动物药理研究开始,到新药进入一期、二期、三期临床研究,到最后的真正进入临床应用,通过全流程的学习,慢慢熟悉这套规则。”钟华介绍:“随着综合国力增强,技术的发展,我们逐渐对新药的研发有了自己的体会,从学习一期临床研究,到现在完成设计整个临床研究;从了解各个阶段的临床研究特点,到后期完整的临床实践开展,慢慢地我们也开始从参与者转变成了领跑者。”


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在基础研究中解决问题


今年上海疫情反弹,钟华再一次切身感受到集体氛围的重要性。钟华作为科室的管理者,要在保证本院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派医生支援一线。“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科室团结、协作、向上的氛围。”钟华说:“作为呼吸内科,注定要到最前线。起初由于对新冠疫情还不完全了解,我刚开始还会担心大家有所顾忌,然而我们呼吸科的40多位同仁们,在疫情关头体现了最大的责任与担当,大家都纷纷报名去方舱、去公卫一线,去支援门急诊,同时尽最大努力的支持病房和医院的‘气泡式’管理。在方舱医院,他们充分发挥了呼吸内科的综合实力;在‘大本营’的门急诊、发热门诊以及病房,我们所有工作都井井有条。”钟华说:“平时大家都只是在按部就班的工作,只有在大事件的冲击下,本性才会释放。这件事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认识到呼吸内科每个人对自身职业责任的认知与尊重,以及散发出的人性光辉。”


如今钟华不仅是科室主任,也从一名小医生,成长成了一名呼吸内科专家,是年轻医生尊重学习的前辈。钟华将前辈们无私传教授予的精神内化于心,将自己视为医院、科室的传承的“中转站”,积极培养科室年轻医生。她认为,作为呼吸内科从事肺癌亚专业的医生,我们的年轻医生一定要重视基础研究。


钟华说:“对于一名肿瘤学的医生来说,基础研究不扎实,路是走不长的。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的医生基本都是博士研究生学历,并经过了规范的临床思维培训和基础研究启蒙,这样的医生才能够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在基础研究中解决问题。青年医生需要在博士阶段打好基础研究的功底,进入临床时,应该学会从临床中发现问题。比如五年前,我们就发现免疫治疗效果很好,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免疫治疗耐药了,我们该如何解决?这就需要我们从机制上去探索,才能更好地了解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从而解决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的问题。我们对青年医生的要求就是要重视基础研究,再参与到转化研究,进一步丰富临床实践工作,这样我们的青年医生才能走得远、走得长。”


责任编辑:许奉彦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 new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1996年,钟华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被分配至盛名在外的上海市胸科医院,成为了一名呼吸内科医生。在我国肿瘤领域顶级专家徐昌文教授、廖美琳教授、韩宝惠教授的引领下,呼吸内科配

    2022-08-22
  • new上海嘉会国际医院:聚国际化之力 破高端医疗服务藩篱

    身负青囊,剑指远方。

    2021-08-24
  • new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创新团队:坚持创新 为人民健康而战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是由吴孟超院士创建,肿瘤学专家王红阳院士领衔,以肝胆疾病诊疗与肿瘤转化研究为主要特色的高水平三级甲等综合性研究型医院。这一国家级创新团队在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肝胆肿瘤早诊和精准治疗,中晚期肝癌综合治疗、术后抗复发治疗和复杂胆道疾病手术治疗等方面人才汇聚,引领前沿,彰显了高水平疾病救治能力。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国家创新争先奖章,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标志性成果。

    2021-08-20
  • new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团队:360度关爱妇女儿童健康 打造“双一流”善良医院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创建于1947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研究型三甲妇产科专科医院、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首批爱婴医院。现有东西两个院区,开放床位800余张。产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妇科是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所承担的上海市母胎医学重点实验室将建成全国一流的母胎医学科研平台。年分娩量多年来位列上海首位、全国前列,上海每5-6个新生儿就有1个出生在一妇婴,被市民亲切称为“上海大摇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连续4年位列全国妇产科学科首位;连续3年位列中国医院排行

    2021-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