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地方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地方风采/详情

秋色渐深,警惕“悲秋综合征”

时间:2023-10-24 11:00:02来源:医师报作者:神经内一科 沈小平 阅读: 17674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代悲秋诗词不计其数,“伤春悲秋”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一种颓废色彩的情结。悲哉!秋之为气也,秋天一到,你是不是经常感觉心情压抑、情绪不稳定?秋季是抑郁症的高发季节,此时由情绪引发的一系列健康问题也称之为“悲秋综合征”。下面由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负责人沈小平博士带我们一起来认识下何为“悲秋综合征”?

1、哪些人群易患“悲秋综合征”?

       究其诱因,包括:秋冬交替,万物凋零,气温变化较大 ,人们容易产生伤感情绪。其次,光照与褪黑素等激素分泌息息相关,入秋后光照减少,也会导致人体激素分泌、睡眠节律出现变化。在抑郁情绪早期,最明显的特点是失眠、嗜睡,睡眠问题能侧面反映出情绪的波动,同时也会导致出现精神消沉、思维迟钝、倦怠乏力等身体症状。还有血清素失衡,血清素(5-羟色胺)是一种影响情绪的神经递质,阳光减少会导致血清素的下降并引发抑郁。“悲秋”的人群多对寒冷比较敏感、体育活动少,且多为常年在室内工作者,特别是更年期女性、孕产妇、刚经历了负面生活事件的人群,他们更易诱发消极情绪,严重者终日郁郁寡欢。

2、预防“悲秋综合征”有哪些有效措施?

       专家建议:多晒太阳,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吸收阳光,是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的好方法。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多出去走走。既能接受光照、调节激素分泌,又能欣赏美景、平静情绪、缓解压力。另外,要学会“借力”,向亲人、朋友倾诉寻求帮助,必要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在这里沈博士要特别提醒您的是:已经确诊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秋冬季节尤其不要擅自调药、停药,要遵医嘱治疗。


责任编辑:王凤贺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