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行业动态/详情

专家呼吁:提升罕见病EGPA诊疗水平,捍卫EGPA患者生命健康

时间:2023-11-07 10:45:20来源:医师报作者:医师报 阅读: 163252

日前,国家公布《第二批罕见病目录》,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简称EGPA)位列其中,足以见得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对于促进药物可及、健全患者保障体系、提升EGPA规范化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8041699317882_.pic_hd.jp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过敏科主任郭胤仕教授表示,近年来,随着医学界对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的认识加深以及临床上对EGPA的关注提升,这一罕见病的临床研究及实践领域发展迅猛,创新治疗手段不断涌现。此次EGPA被纳入罕见病目录,将从国家政策层面切实推动社会对疾病和患者群体的全方位关注。道阻且长,我们仍需进一步优化诊疗路径、加强疾病管理、促进规范诊疗水平提升,让更多EGPA患者的生命健康得到更好的呵护和保障。

正确认知及诊断率低,EGPA诊疗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EGPA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认为主要由嗜酸粒细胞水平升高以及组织浸润引起。国外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总患病率为10.7~13.0/百万,年发病率为0.5~6.8/百万1 。值得注意的是,支气管哮喘人群发病率远高于总人群中EGPA 发病率2。目前我国暂无流行病学数据。因EGPA临床表现多样,正确确诊率低,真实患者数量远比预估人数多。一项医师调研显示,中国EGPA的诊断率仅35%,从哮喘发病到EGPA确诊往往要间隔约4~5年时间3,4

EGPA最早且最易累及呼吸道和肺脏,随着疾病进展,包括心脏、胃肠道、神经系统和肾脏等均可受累并造成不可逆的器官损伤5。郭胤仕教授表示,“由于多数EGPA患者仅根据自身明显症状选择相应科室就医,亦或医生未能综合评估患者临床表征,存在严重的漏诊、误诊情况。在过敏科,我们在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血象中都能观察到嗜酸粒细胞增多,现在普遍认为如出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大于5%并且合并全身多器官受累,需警惕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建议结合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和全身累及情况进行专科或多学科会诊,考虑EGPA患病的可能。”

EGPA的发病机制主要为嗜酸粒细胞异常升高和血液中出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嗜酸粒细胞通过释放细胞毒性蛋白颗粒和脂质介质,发挥促炎作用,引起组织损伤。随着对疾病了解更加深刻,研究发现通过阻断白细胞介素5(IL-5)与嗜酸粒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可以使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持续减少,从而减少嗜酸粒细胞所介导的炎症和组织损伤,为临床治疗和疾病控制指明方向。

精准靶向治疗时代到来,助力推动EGPA规范化诊疗

EGPA的治疗主要分为诱导期和维持期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让病人的病情得到缓解、消除症状,第二个阶段是在病情控制后维持稳定,避免发生复发造成更多的脏器损害。当前标准治疗包括口服激素(OCS)和免疫抑制剂,诱导期治疗阶段建议4-6周后逐渐施行激素减量。在过程中,有些患者会出现疾病复发,影响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

郭胤仕教授表示,高剂量或长期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容易带来骨质疏松、糖尿病、高血压、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副作用6,7,8,9 。在临床上,治疗EGPA的主要目标是快速缓解、维持长期缓解并尽量减少并发症。如今,改善EGPA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成为一大重要目标,需要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长期改善器官功能和预防疾病复发。

“我们已有针对IL-5和嗜酸粒细胞受体结合作为治疗靶点的靶向生物制剂,可以找到关键的细胞因子并进行抑制,起到帮助诱导缓解的作用,有助于快速降低激素,给患者带来获益。国际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疾病缓解周数和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方面,靶向生物制剂都明显优于传统免疫抑制剂治疗10,11 。” 郭胤仕教授补充,“抗白介素5靶向疗法还可以避免传统免疫抑制剂所造成的一些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

展望EGPA诊疗的未来,郭胤仕教授表示,EGPA患者的长期预后水平取决于是否得到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延长疾病缓解时间、减缓疾病进展、减少复发和加重以及提升用药安全性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是降低疾病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未来,我们由衷希望看到国家政策的支持、罕见病科普宣传的力量、公众的疾病认知以及创新药物的普及程度能够进一步得到提高,为EGPA的长期控制和EGPA患者的全面新生创造有利条件,造福中国更多EGPA患者。


参考文献:

[1]Mahr A, Guillevin L, Poissonnet M, et al. Prevalences of polyarteritis nodosa, microscopic polyangiitis, Wegener′ s granulomatosis, and Churg-Strauss syndrome in a French urban multiethnic population in 2000: a capture-recapture estimate [J]. Arthritis Rheum, 2004, 51(1): 92-00. DOI: 10. 1002/art. 20077

 [2]Ormerod AS, Cook MC. Epidemiology of primary systemic vasculitis in the 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 and south-eastern New South Wales [J]. Intern Med J, 2008, 38(11): 816-823. DOI: 10. 1111/j. 1445-5994. 2008. 01672. X.

[3] ISPOR 2022 Poster No. EE298.

[4]APLAR 2022 POSTER No. 546.

 [5]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诊治规范多学科专家共识 .2018,41(7):514 521. 2

 [6]Ribi C, et al. Arthritis Rheum. 2008 Feb;58(2):586 94. 6.Samson M, et al. J Autoimmun.

 [7]Samson M, et al. J Autoimmun. 2013 Jun;43:60 9. 7. Ribi C, et al. Art

 [8]Ribi C, et al. Art hritis Rheum. 2008 Feb;58(2):586 94. 8. Pagnoux C, et al. N Engl J Med. 2008 Dec 25;359(26):2790

 [9]Pagnoux C, et al. N Engl J Med. 2008 Dec 25;359(26):2790 803.

 [10]N Engl J Med. 2017 May 18;376(20):1921-1932.

[11]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9 Jun;143(6):2170-2177.


责任编辑:王璐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