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十余年的医学征途中,他专注于缺血性心脏病的无创功能影像诊断,以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学识,为无数患者揭开了心脏病变的神秘面纱。在冠心病的诊断领域,他用核医学的手段捕捉心肌缺血的细微变化,精准地进行危险分层。他深入探究冠脉功能与解剖影像的对比,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宝贵的依据。这段颁奖词,来自于3月21日,第九届医学家年会上,组委会对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核医学与PET/CT中心主任李剑明获得“十大医学创新专家”荣誉的赞誉。
李剑明教授(左五)
李剑明从事的核医学专业,对于很多读者而言比较陌生,但到医院影像科拍片不少人都有亲历,影像科长期被划为“辅助科室”或“医技科室”,易被视作“边缘化”科室。由放射科演变而来的医学影像学,再到相对复杂的核医学,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冷门专业”,影像科医生常被误解为“拍片子的”。但李剑明却用“热爱”“有前途”“很重要”来描述核医学的工作。
他说,核医学是医学界近半世纪以来重要的进展,是现代影像医学的主要标志。如果说影像学使医学实现了‘从未见到可见’的转变,那么核医学则实现了‘可见到精准’的飞跃。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核医学与PET/CT中心主任 李剑明教授
01“边缘”奉献者?决定性价值!
对于心脏这个复杂的生命器官,其功能和机制一直是医学界不断探索的领域。影像学通过X光、超声、MRI等技术,使医生能够观察到人体内部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实现了从“从未见到可见”的转变。而核医学则在此基础上,通过利用放射性核素和核射线,进一步提供了分子水平的信息,使得疾病的诊断更为全面和精准。
通过影像学能展示脏器的形态、大小和结构,然而,通过以核医学为代表的分子影像学技术,可以进一步从分子层面揭示脏器的功能、血流、组织代谢以及受体分布等更深层次的信息。
李剑明以冠心病为例,介绍了核医学在心肌梗死的诊断和评估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影像学,医生可以观察到冠状动脉的形态、结构以及器官血流情况。具体来说,在冠心病的情况下,影像学可以帮助医生识别冠状动脉的狭窄或闭塞部位,以及狭窄的程度。而核医学在冠心病诊断方面发挥了更为精准和深入的作用。以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为例,这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注射含有放射性核素的示踪剂,利用示踪剂在心肌中的分布和清除情况,来评估心肌的血流灌注和心肌细胞功能状态。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临床引入了新型的快速显像药物,为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舒适体验。与传统的显像方法相比,新型核素显像剂无需患者服用脂餐,大大减轻了他们的身体负担和心理压力。更重要的是,新药的快速排泄特性使得显像过程更为迅速,大大缩短了患者在科室的检查停留时间。
李剑明介绍,以我们目前使用的新药(99mTc-替曲膦)为例,其显像效果快且排泄迅速。我们能够在短短两个小时内完成静息和负荷心肌灌注显像,让患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查,体验更为舒适。想象一下,以往患者可能需要花费数小时甚至一整天的时间在我们科室等待和检查,而现在,这一切都成为了过去式。
“重点是这种方法能够直接显示心肌缺血的部位和范围,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冠心病的病情。此外,在心肌梗死的情况下,核医学可以通过检测心肌细胞的代谢活性和存活情况,来准确判断心肌梗死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濒临死亡但尚存活的冬眠心肌数量。这对于评估冠心病患者的严重程度、治疗效果、预测患者预后以及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都至关重要。”李剑明强调。
在心脏核医学方面,我国的发展虽然不算长,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随着大范围成像设备的出现,心脏核医学在我国的一些主要心血管专科医院得到了应用。正因为是心脏核医学的发展,临床医生不再只依靠解剖学的变化来进行诊断,核医学更懂得客观和“明察秋毫”,也推动疾病的诊断从解剖走到功能乃至分子活动层面的飞跃,核医学影像更是活体分子显像的代表。
02从0到1打造泰达国际核医学诊疗新高地
一直以来,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核医学是一个相对专业和复杂的领域,它涉及到核技术、计算机、医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这使得非专业人士都难以深入了解其原理和应用。2003年建院之初,刘晓程院长就为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配置了核医学科,但由于专业人才匮乏,直到2005年才开科,科室当时仅有3名工作人员和一台SPECT。随着核医学事业发展需要,2009年刘晓程院长引进李剑明博士。作为核医学专业科班出身、有着十二年大三甲综合医院医教研经历的专家,李剑明自身技术过硬,具备先进的技术和综合管理理念。
2009年,李剑明带着一颗归零的心态和满腔热血来到了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决定在这里从零开始,打造一支专业、高水平的核医学专科团队。他这份勇气和信心源自于,在刘院长的大力支持下,医院看重并坚持建立心脏核医学中心的决心,正好契合了他多年来想把心脏核医学水平不断提升的初心。
“刚来医院不久,医院决定启动PET/CT中心的建设。当时首要任务是向市级和国家卫生管理部门申请配置证。我记得在向天津市卫健委作终答辩准备时,由刘院长亲自带领我们一起作准备工作。答辩前夜,刘院长和我们一起加班至深夜,那晚外面风雨交加,但室内的氛围热烈而坚定。随后,刘院长又亲自带队到国家卫健委进行配置答辩。不出所料,答辩都很顺利,我们成功获得了配置证。随后,我们迅速启动建设工作,仅用数月便完成PET/CT中心的建设工作。并在同年院庆之际,举办了隆重的开机仪式和首届天津滨海心脏分子影像研讨会。时隔多年后,回想当年的不易,确对我职业生涯意义重大,至今让我印象深刻。”李剑明回忆道。
平地起高楼不是一件易事。在李剑明最初的建科规划方案中,他决定从人员、规模、技术三方面入手,一步一个脚印稳扎根基。“起初,我们只是个小团队,然而,随着PET/CT中心的建立与发展,我意识到团队的力量需要不断壮大,以应对更多挑战。因此,我们积极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包括化学、物理等领域的专家,以及护士、技师等医疗团队的成员。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共同为PET/CT中心的建设贡献力量。“2017年,我有幸获得了天津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资格,研究生的加入为团队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这些年轻的学生们带来了新的思维与创意,让我们的团队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如今,我们科已经发展到拥有正式员工16人、在读研究生4人以及辅助人员共20人的规模。值得欣慰的是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团队合影
可以看到,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PET/CT中心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他们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升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03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技术大有可为
我国冠心病患者数量已达惊人的1139万,在冠心病的诊断领域,我们拥有多种先进的检查手段,它们为医生提供了丰富而准确的信息,进而帮助医生为患者制定出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案。其中,有创的冠状动脉造影(CAG)以其直观、准确的特性,曾被誉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无创的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CT和核医学心肌灌注显像(MPI)等方法,也各自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李剑明告诉记者,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或血管发生痉挛等,引起管腔狭窄甚至堵塞,或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乃至坏死的心脏病。因此,病因可能包括斑块形成、狭窄、斑块破裂,冠状动脉痉挛或微血管功能障碍等功能性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诊断冠心病不能仅仅依据冠脉的狭窄或斑块存在,必须考虑到其最终导致的结果,即心肌的缺血、缺氧乃至坏死。因此,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这类检查方法对于评估心肌血流、供血情况和心肌细胞的存活状态至关重要,它是对传统解剖性影像学的重要补充。
相关研究发现,若仅凭冠状动脉造影图像,20%左右的重度狭窄患者(狭窄>80%)可被过度治疗,置入不必要的支架;而35%左右的冠脉中度狭窄患者(狭窄50%-80%)的缺血风险可能被忽略。因此,全面评估冠状动脉病变需要解剖学和功能学相结合。
“但是我国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等先进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普及方面与发达国家确实存在较大的差距。以美国为例,其心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的检查量每年可达到600万至800万人次,而相比之下,我国的检查量则相对较低。这种差距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资源配置、医疗技术水平、公众认知度和接受度,以及心脏专科医师核医学知识培训制度等。”李主任介绍。
他认为,核医学技术与临床医生的紧密合作至关重要。临床医生如同“司令”,需要综合各种检查信息来制定决策,即治疗方案,而核医学技术提供的精准、详尽的功能分子影像检查结果,无疑是医生们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核医学技术人员与临床医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显得尤为关键。
其次,随着医学的进步和技术的更新,临床医生对影像学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也需随之提升。这不仅是对医生自身专业素养的要求,更是对患者负责、提高诊疗质量的重要保障。
最后,还需提升医疗机构的核医学技术水平,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等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使得更多患者能够享受到这种先进的检查技术。此外,加强公众对核医学技术的认知和了解,提高其对这种无创性影像学诊断技术的接受度也是至关重要的。
版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