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王璐)从跟随恩师刻苦钻研的学生,到引领学科前沿发展的岭南名医,她夙兴夜寐、宵衣旰食,用近四十载春秋践行医者初心;从写病历抄药方,到创新研发“益肺散结丸”“参慈扶正散结颗粒”“金花解毒搽剂”等院内制剂,她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让数千年中医药传统再创佳绩;从中医理论出发,到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新高度,她兼收并蓄、中西结合,让十余万名肿瘤患者延长生命……她的经历是杏林的传奇,也是中医药的荣耀,她就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肿瘤研究所所长林丽珠。
恩师让我看到中医更多可能
作为中医肿瘤学行业标准制订者、肿瘤领域患者生存质量评价体系首创肿瘤领域患者生存质量评价体系者、“2022年肺癌研究领域全国医院及专家学术影响力排名TOP100”唯一入选的中医药领域专家、第九届医学家年会“十大医学影响力专家”……在成就这些荣誉之前,林丽珠是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的学生,也正是在跟随周岱翰教授学习的那段时光中,让林丽珠坚定了利用中医治疗肿瘤的决心。
“周老总是用一种极具前瞻性的眼光去做事情。”林丽珠回忆,1987年医院筹建的肿瘤科,是全国最早筹建的一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大家还处于谈癌色变的阶段,甚至有人提出,肿瘤科需另开一条路给肿瘤患者走。”然而就在这种背景之下,林丽珠便已开始跟随周岱翰教授接诊来自五湖四海的患者。“我还记得开科不久接诊一位来自台湾的患者,他罹患舌癌,又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于是慕名找到了周老。当时主要采用中药治疗,我负责给他糜烂的口腔冲洗换药等,坚持治疗了半年,患者居然给治好了。”自那以后,林丽珠打心里认定了中医药治肿瘤有效。
“周老总是努力工作,带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出门诊,即便身体不适,也仍会坚持出门诊,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令我钦佩。”为了成为像恩师那样优秀的医者、探寻更多肿瘤的治疗方法,林丽珠一有时间便将自己泡在图书馆。“以前治疗肿瘤的书也不多,所以我把中医西医的书都看遍了,希望能够给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手段。”
中医发展走上自强之路
也许是和林丽珠学习成长的经历有关,尽管是一名中医生,但她既不刻意追求中医治疗,也不排斥西医治疗。“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当然有其优势,中医药治疗很难做到把一大块肿瘤消掉。”林丽珠清醒地向记者分析着,“但是相应的,西医治疗方法所导致的皮肤损害、肝肾损伤等各种毒副反应问题,就需要中医药的介入,才能让肿瘤患者活得更有质量。”
针对肺癌老年患者化疗耐受性差特点,林丽珠率先创制益气除痰法,以中医综合方案替代化疗,研究成果在临床应用中被证明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相关研究内容被纳入“十五”攻关项目、“十一五”支撑项目,成为中医药在老年肺癌和肺癌维持治疗方面,能代替化疗的临床疗效的有力证据。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就是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林丽珠表示,对于西医治疗肿瘤的各种方法、西药最新的前沿进展,以及在自然科学的方法学应用上,中医要对其了如指掌,并批判性地接受,从而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叠加优势。迄今为止,林丽珠及其团队已经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SCI收录超过100篇,所在医院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数量和质量在全国中医系统排在前列。“我的初衷就是要锻炼我们团队的临床严谨性,通过新药研发、临床试验的开展,让团队更为规范、质量控制更为严格。”
做一名有影响力的中医肿瘤科医生
林丽珠始终认为,中医当自强。而要想做一位有影响力的中医肿瘤医生,更要医术、学术、仁术三者兼备。
作为一名中医生,无论何时都不应将望闻问切的基本功放下。“尽管西医的检查手段已经比较完善,但是中医人的功底不能丢下。”林丽珠强调,《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人不能舍弃的内容。“很早的时候,比如三四十年前,患者较少接受西医的治疗,因此我们在临床上的治疗常以祛邪为主、以毒攻毒为主。”林丽珠举例道,“但是现在就诊的患者在找到我们以前往往已经经历了很多西医的治疗,所以患者的“虚”就表现的更为突出,治疗就得扶正为主了。”这些诊疗思路的底层逻辑无一不是源于最传统基础的中医思想。
2019年,治疗肺癌的二代靶向药物问世,但在用药后出现严重皮疹的患者不在少数。针对这一问题,林丽珠遍查古方,研发院内制剂“金花解毒搽剂”,拿到第一批药品后,她仍不放心,带领团队医护多次“以身试药”后才给临床患者使用,随后开展了单臂的临床试验,又接着开展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证明中医药对治疗包括靶向药物在内的多种药物引起的皮肤毒性有良好的疗效。
“任何医术、学术上的精进,都源于一颗仁心。”2016年12月,林丽珠教授以“敬畏生命、精诚至善”为理念成立肿瘤康复俱乐部,让患者获得更多的人文关怀与挑战绝症的信心。“其实我们这个名字也是在照顾患者后的感受,我们会永远抱着希望他康复的一个念头,让他活得更快乐、更健康。”到目前为止,一共约有超万名病患参加了康复俱乐部活动,而肿瘤中心也被评为国家级青年文明号,成为医院的人文关怀的典范。
“医术有所长、学术有所为、仁术有所施。”正是林丽珠近四十年的从医写照,她说未来她将继续钟于医术、忠于学术、衷于仁术。
版面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