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AI的“善”与“恶”
医师报讯 (融媒体记者 杨瑞静) “我很不赞同人工智能过早引入大学本科教育。”
4月19日,在2025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院院长丛斌直言,过早引入AI或将导致人类记忆、分析和思维能力的退化,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不仅如此,他还警惕AI对医生专业能力的“腐蚀”:倘若医生的能力下降到中学生水平,那行业的专业划分将失去意义。
当今社会已进入“没有AI万万不能”的时代,但在发展中AI逐渐呈现出了“善”与“恶”的两面——一面展现着AI在医疗领域创造的技术奇迹,一面暴露出“大模型幻觉”“算法歧视”等技术暗礁。“智能向善”强调人工智能必须服务于善,而非恶。在这场医疗AI的竞速赛中,或许真正的赢家不是跑得最快的,而是最能把握技术温度与人文底线的探索者。
恶:医疗模型的幻觉与困局
向AI提问,它可能会给你一个逻辑严密、细节丰富的答案,但仔细核查后却发现,这些信息纯属虚构——这就是所谓的“大模型幻觉”。其常见表现是“言之凿凿地编造事实”“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一般来讲,给AI什么,它就回报什么。在某统计信息专家看来,较互联网海量数据,医疗行业可用于AI训练的数据“稀少而混杂”,“垃圾数据”反而制约AI医疗大展拳脚。
更值得警惕的是数据偏差和分布不均带来的隐忧。在数据受限环境下训练的AI模型,其可靠性往往存疑。当训练数据的代表性不足可能导致AI模型放大数据偏见,形成算法歧视,影响医疗决策的准确性,甚至加剧健康公平性问题。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女性健康数据在训练中占比过低时,算法会自动构建基于男性生理特征的诊断模型,导致女性患者被误诊或漏诊。
上述专家还担心,AI过度介入可能削弱医生专业判断力,形成“自动化偏差”。例如,AI辅助诊断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医生技能的退化,而这一矛盾尚未找到平衡点。不过,也有研究表明,长期使用AI的医生可能从中学习到新的逻辑思维方式,反而提升专业能力。他提到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这一问题同样引起丛斌警觉。他强调,必须警惕医生对AI产生过度依赖,导致诊断、治疗和思维能力的退化。AI只是辅助工具,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才是医疗行业的核心与根本。
善:技术革命遇上人文关怀
与此同时,AI作为典型的新质生产力,正在深刻改变医学研究的范式与行业生态。
正如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朱兰所说,AI是科学,不是医学,AI可赋能医学发展。在宫颈癌筛查领域, AI应用正不断深入,尤其是在细胞学、阴道镜和多模态数据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提升筛查效率与准确性带来了新的契机:全国宫颈癌筛查覆盖率从2009年的29.6%提升至2024年的86.3%;适龄女孩HPV疫苗接种率突破90%大关;宫颈癌患者五年生存率较十年前提升28个百分点。特别是在西藏那曲、云南怒江等边远地区,“移动筛查车+AI云诊断”模式使筛查周期从3个月压缩至72小时,7个试点县提前实现世界卫生组织2030年防治目标。
面对肿瘤诊疗的“海量患者”挑战,为提升筛查效率和精准度,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院长何建行团队将AI技术深度应用于肺癌早筛领域:利用AI创建全肺病历诊断系统开放及应用,开发“何建行医生AI团队”小程序,不仅可以完成智能化数据分析和精准筛查与诊断,还可为高风险人群提供预防性的健康管理,带来更高精准的患者体验。此外,还利用AI研发了国内首台普通型穿刺手术导航定位系统等,通过智慧胸外科提高诊疗精准度,提升手术安全性。
在慢病管理领域,安徽医科大学校长翁建平团队研发的1型糖尿病专病大模型,同样并非冷冰冰的技术突破,而是科技与人文的温暖相融。目前,该模型在预防、诊断、治疗、随访、饮食运动、妊娠等65个核心场景的测试中效果超越GPT-4o和DeepSeek-R1。通过实时监测、个性化治疗方案推荐和智能决策有效支撑,不仅为1型糖尿病患者带来更智能、更精准的健康管理体验,更将重塑慢性病防控的新范式。3月23日,翁建平团队又联合发布了全球首个体重管理AI大模型——“减单”,其结合专业化医生的人工支持,可以实现对肥胖人群“千人千策”式的个性化干预,帮助大众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共同趋势: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AI正在突破传统医学研究的边界,更悄然改变着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当冰冷的算法与温热的医者仁心相遇,可能正是医疗AI最具价值的进化方向。
竞:谁将抢占“近水楼台”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看来,医疗AI的生态布局正成为医学界发展的关键变量。“谁能够最先感受并适应AI生态,谁就能更好地承担起照护人民健康这一重大责任。”
据《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25日,国内已有近100家医院宣布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涉及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重庆、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等20余个省份,其中以知名大型三甲医院居多。
那么,医疗AI的发展路径应当如何规划?
人机对齐原则,是“技术人性化”的准入要求。全国政协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王江平指出医疗领域数据具有敏感性、结果不可逆性、责任主体复杂性的特点,导致医疗行业AI应用处于“高压地带”。为实现可解释性、信任性、人类和谐性的对齐目标,医疗AI应用必须通过全面体系化的渗透策略——让对齐法则深入技术架构、数据集建设、医院管理、患者知情、行业监管等环节,才能实现AI从高效工具到可信伙伴的跨越,使医疗AI真正成为人类可以信赖的助手,成为各行各业AI应用的典范。
“安全可信是前提。”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主任赵韡强调,医学AI应用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生为医疗决策主体,夯实数据基础,建立动态可持续评估机制,推动法律、技术、伦理协同治理,推动人工智能服务人类健康。
王辰则为分阶段推进AI与医学融合勾勒了时间轴:短期是学习探索阶段,重点是要构建学习与教育体系,明确AI在医学中的定位与应用逻辑,开展场景化试点;中期是深化应用阶段,通过研究推动AI与医疗全场景融合,扩大应用范围;长期是生态构建与国际参与阶段,形成AI赋能的医学新生态,覆盖科研、临床、管理全链条,构建新生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或许,不久的将来,医疗领域会在AI的普及和应用下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new什么是医生的“生活之道”?清华的风格是什么?这场读书会“有料”
2025-04-29 -
04-262025
持续改善医疗服务 让基层医疗强起来
-
new以患者为中心,聚焦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
聚焦全国“两会”期间医疗健康领域关键议题,邀请多位医疗管理、临床与药学专家,围绕重大疾病防治、老年健康服务开展、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基层医院发展、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度探讨,共同为医疗行业发展出谋划策。
2025-04-22 -
04-212025
医疗AI的“善”与“恶”
-
国际妇女节专题丨郭晓蕙:保护甲状腺 切忌“听风就是雨”
2024-03-05 -
第九届医学家年会(2024)
2024-01-04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2022-09-05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宣武医院药学部张兰教授团队:中西药携手,筑牢安全用药底线
2022-09-05 -
敢于打破学科发展的“天花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溶取栓中心”成立
2022-08-05
-
第八届医学家年会⑨ | 吴华:迎难而上 在摩擦力中前行
2023-03-29 -
【热点】17岁女孩吸食笑气中毒,坐轮椅回国治疗……神内医生说:这个流行于酒吧等场所的东西害人不浅!
2017-07-07 -
闫慧敏教授:加强小儿胃肠道疾病防治 重视中医药应用!
2023-04-14 -
敢于打破学科发展的“天花板”,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溶取栓中心”成立
2022-08-05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陈良万教授“人工心脏”团队:白塔红墙下的世纪坚守——时光不改,医者初心
2022-09-05 -
现实版“飞越疯人院”
2017-07-28 -
致敬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 宣武医院药学部张兰教授团队:中西药携手,筑牢安全用药底线
202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