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深度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深度报道/详情

从规模到价值:医疗健康领域深化改革的关键答卷

时间:2025-05-12 14:55:58来源:医师报作者:杨瑞静 阅读: 31830

医师报讯(融媒体记者 杨瑞静)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为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为此,医师报聚焦两会期间医疗健康领域关键议题,围绕改善医疗服务、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健康科普标准化建设、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等角度,系统呈现改革中的最新探索与实践,为推进医疗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持续改善医疗服务

医师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改善医疗服务。如何将“以患者为中心”切实融入日常工作,持续推动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副院长宋振强: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内涵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在顶层设计层面,公立医院正突破传统学科壁垒,建立以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如糖尿病足中心整合多专科资源实现“一站式”服务;同时推行“全院一张床”管理制度,通过智能化调配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并将患者满意度等临床结局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在服务路径优化方面,通过医联体建设和互联网医院拓展服务半径,运用AI算法优化就诊流程,并针对儿童、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显著提升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更深层次上,医疗服务范围正从传统诊疗向“防-筛-诊-治-康”全周期健康管理延伸,借助随访系统和移动医疗技术实现院内外一体化管理,同时通过智慧医院建设改善就医体验,如线上查询检查结果、候诊区域舒适化改造等。

这种系统性变革在提升医疗质量的同时,真正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重构。

 

医师报:在专科评估与绩效考核并行的大背景下,如何用好国考“指挥棒”,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如何加强专科建设,帮患者“看好病”?

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副院长宋振强:在此双重考核体系下,医疗机构需重点推进以下工作:首先要建立以绩效考核为导向的管理机制,将CMI(病例组合指数)、四级手术占比等核心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形成质量、效率、满意度三位一体的动态评估模式;其次要深化支付方式改革,通过DRG/DIP付费与临床路径管理相结合,在控费的同时保障医疗质量,并对日间手术等优势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在专科建设方面,要构建差异化分层发展体系,重点专科聚焦疑难重症诊疗和技术创新,薄弱专科强化能力提升,并通过医联体实现优质资源下沉和检查结果互认。智慧医院建设要着力打造数据整合、运营管理和质量控制三大中心,运用AI等技术优化服务流程。此外,还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区域协同网络,建立健全涵盖数据质控、周期评估的长效监管机制,从而系统提升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最终实现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和患者满意度不断提升的目标。

 

中医药实现现代化突破

医师报: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深,在推进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下沉过程中,您开展了哪些具有创新性的探索与实践?针对现存难点,又有哪些建议以优化服务体系、满足老年群体健康需求?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向光大: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共病管理成为健康老龄化战略的核心议题。基于中医药“整体观”和“治未病”理念与老年人健康需求的高度契合性,建议构建多层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在社区层面,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共病筛查,重点对心血管代谢高危人群推广穴位敷贴、药膳调理等非药物干预;在医养机构,建立中医师巡诊制度,提供针灸推拿等服务;在技术互联上,开发智慧中医平台,实现健康数据动态监测与远程指导;将医疗服务延伸至家庭,组建全科医师队伍上门服务,实施中创新“三师共管”团队(西医/中医/护理),完善中医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并将适宜技术纳入医保支付。

针对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需通过定向培养、师带徒机制强化人才梯队,制定标准化诊疗路径和家庭中医药应急包配置标准(含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品),并借助AI辅助诊断和共享药房提升服务可及性,从而系统提升中医药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医师报: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与循证医学研究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中医理论与机制的科学化阐释?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二科主任刘海霞:系统生物学为中西医协同提供了方法论突破——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组学网络解析生命活动,与中医整体观形成跨时空呼应。

推进中医药现代化需系统性研究框架,分阶段进行机制解析、临床转化、政策与生态建设。在机制解析上,我们运用质谱成像技术构建糖尿病足患者穴位代谢图谱,实现艾灸刺激效应的动态监测与可视化呈现,让“神奇”的中医能够具体化、形象化、量化;临床转化上,已开发中医四诊智能终端等数字化工具,推动辨证论治标准化;政策与生态建设上需重构激励机制,从“按服务付费”转向“按健康产出付费”,覆盖中西医协同效应明确的病种,通过经济杠杆引导临床选择最优治疗方案。

中医药与现代生物技术融合是传统智慧的现代表达,未来需构建创新闭环,加强跨学科协同,使中医药在精准医疗时代焕发新生。

 

筑牢基层医疗网底

医师报:如何有效落实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切实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高质量供给?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向光大: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作为分级诊疗的核心支点和慢性病管理的关键抓手,需通过五方面推动落地:政策资源支持方面,实施县域编制流动管理、“3+2”定向培养及10年服务协议,建立专项账户,将60%~70%签约收入纳入团队分配;资源配置上,按人口规模制定设备配置标准,建设县域检验中心和5G远程医疗网络,打通基层与二级医院药品目录衔接通道,授权长处方并构建智慧药品物流系统;服务能力提升方面,需创新“全科+专科”协作模式,开发集成至少300种常见病诊疗路径的AI辅助系统,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动态评分机制和三级质控体系;财政医保保障方面,应明确基层投入占比,推行医保打包付费和效果导向的绩效评价;数字化监管方面,需建立基层能力建设负面清单,防范三级医院抽调人才。同步推进健康管理闭环建设,依托信息化实现诊疗数据实时交互,通过个性化服务包提升居民健康参与度,培育全民主动健康管理文化。

通过系统化建设,力争三年内实现基层首诊率超65%、签约满意度达85%、慢性病规范管理率提升至80%,全面夯实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医师报:《“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强调“预防为主”。健康科普作为核心抓手,在多元化服务主体中如何构建标准化体系?科室在平衡其专业性与通俗化传播方面有何创新经验?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二科主任刘海霞:为推动基本医疗卫生健康促进法实施细则落地,建议政府主导科普责任占40%,社会力量协同占60%。精准科普模式包括技术赋能,如开发人工智能(AI)科普助手,其基于医学微调模型,准确率超92%,并且结合可穿戴设备数据生成个性化健康报告,有效遏制伪科学传播。与此同时,要通过教育体系进行分层科普:儿童科普通过书籍、游戏、洗手法等进行;中学生学习急救知识和心理管理;老年课堂提供大字版用药手册等;上班族科普嵌入企业健康管理,如短视频科普。此外,利用抖音、视频号等自媒体平台传播科普,通过直播等形式扩大覆盖范围。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全生命周期科普,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减少医疗支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结语

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关键阶段,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正经历着从规模驱动向价值驱动的深刻变革。从健康促进的源头干预到疾病管理的全程优化,从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到服务模式的智慧升级,这些探索不仅体现了现代医学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范式转变,更彰显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等挑战时的系统思考和战略布局。


责任编辑:张晶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
推荐阅读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