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报道/详情

中国房颤中心成立!房颤防治进入新篇章

时间:2016-09-09 20:04:40来源:未知作者:宋箐 阅读: 98205

房颤不可怕,可怕的是每年有一半的房颤患者会发生脑卒中。

“目前,因医疗体系的欠缺、医疗技术的不足、人们的认识不够,房颤的治疗结果并不理想。”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心血管健康(苏州工业园区)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教授在发布会上表示。

_DSC1066.JPG

霍勇教授


“抗凝治疗是预防和降低房颤相关卒中发病率的关键。”霍勇教授强调,事实上,有四分之三的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是可以预防的。遗憾的是,我国仅有不到1/5的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

为更好的预防房颤,预防房颤引起的卒中,更好的推广房颤治疗技术,霍勇教授表示,我们需要一个“房颤中心”。

2016年9月9日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和心血管健康(苏州工业园区)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房颤中心建设新闻发布会”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心血管大会暨2016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期间,在西安顺利召开,标志着中国房颤中心正式成立。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武汉大学心内科主任黄从新教授在发布会上对中国房颤中心进行了介绍。

_DSC1082.JPG

黄从新教授


黄从新教授指出,房颤是21世纪全球心血管疾病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我国房颤患病人数超1000万,新发患者不断增多,疾病负担逐渐增大。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脑卒中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50~59岁患者因房颤所致的脑卒中每年发生率为1.5%,而80~89岁者则升高到23.0%。10%~20%的房颤患者将在未来发生严重的致残性脑卒中,而脑卒中是房颤患者最大的威胁。

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用于治疗房颤的花费达300亿人民币,其中用于治疗房颤导致脑卒中的费用达49亿,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黄从新教授介绍,面对房颤严峻的疾病负担,我国房颤的管理存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例如我国房颤的早期诊断率和知晓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患者知晓率仅为40%;临床医生在抗凝治疗中往往低估抗凝获益而高估出血风险,患者抗凝药应用率仅有30%左右;房颤诊疗新型技术的发展也存在区域不均衡性,基层诊疗水平有限;房颤患者的长期管理和随访不足,长期治疗依从性较低等。开展房颤规范化管理迫在眉睫。

国外相关经验证实,建立房颤中心可有效提高房颤的诊断率、治疗率,改善长期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房颤患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和死亡率。因此,参考国外先进的房颤管理模式,结合我国房颤管理的实际问题,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房颤中心及房颤综合管理体系,是降低房颤发病、死亡和社会负担的有效途径。

_DSC1103.JPG

“中国房颤中心建设”启动仪式


黄从新教授表示,中国房颤中心的成立,是我国房颤管理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中国房颤中心以树立我国房颤管理标杆,全面优化房颤管理体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进而推动房颤规范化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心血管健康防控战线,为实现我国心血管事件拐点贡献力量。

中国房颤中心将携手多方力量,从房颤早期筛查、卒中精准预防、节律规范治疗、房颤综合管理等四大板块建设入手,并成立与之对应的四大专项专家协作组,全面优化我国房颤管理,持续提高房颤诊疗质量。

_DSC1120.JPG

葛均波院士(左)、黄从新教授(中)、拜耳王伟总监(右)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在发布会上强调,现阶段我国房颤防控存在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不但要加强临床医师自身水平,更需要通过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完整的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建立起完善的房颤管理机制。而房颤中心的建设可显著提升我国房颤防控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应纳入国家重点工作规划。

鉴于我国房颤卒中的高发和较低的抗凝治疗率,中国房颤中心率先开展房颤抗凝规范化管理,并由拜耳公司全力支持。

拜耳王伟总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房颤抗凝规范化管理的前期探索,逐步完善房颤中心的建设流程和疾病管理SOP,为整个房颤中心建设夯实基础。

中国房颤中心的成立,标志我国房颤规范化管理的新时代已经来临,相信在学会、专家和企业的通力合作下,我国房颤领域的发展将会获得极大的推动力,房颤诊疗服务质量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