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报道/详情

共探抗凝药学管理新路径,2025年抗凝药学管理联盟学术会议举行

时间:2025-09-30 21:15:16来源:医师报作者:李凡 阅读: 724

9月26日,由浙江省转化医学学会药学分会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承办的2025年抗凝药学管理联盟学术会议在杭州举行。本次会议聚焦抗凝药学服务标准化与高质量发展,汇聚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探抗凝药学管理新路径,旨在推动抗凝药学服务向标准化、高质量方向迈进,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本次会议由团标发布、专题报告、专题讨论三个环节组成。

大会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主任戴海斌教授发表开幕致辞,他首先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接着回顾了浙江省抗凝药学管理联盟近四年来的发展历程,自2021年起浙大二院便在全国率先推进抗凝药学管理相关工作,从前期的基础探索到如今《医疗机构抗凝药学门诊服务规范》团体标准的研制,始终以推动药师角色转型、提升抗凝药学服务质量为核心。《医疗机构抗凝药学门诊服务规范》团体标准成功落地,这不仅是抗凝药学领域的重要突破,更是药师从“药品供应”向“临床服务”转型的关键抓手。戴海斌教授强调,未来联盟将以标准为引领,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覆盖特殊人群与基层医疗机构,持续完善抗凝药学管理体系,并呼吁联盟单位积极参与学术研究与实践创新,共同推动行业发展。

团标发布:锚定抗凝药学标准化方向

团标发布环节由浙江省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副秘书长刘俊莉主持。

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席专家陈婉珍在致辞中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心血管疾病负担加重,抗凝药物治疗管理已成为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这项凝聚多方智慧的成果不仅是一项技术规范,更是药师专业精神的体现,标志着浙江省在抗凝药学服务标准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陈主委还呼吁各方共同努力,让标准在临床一线“活起来”、让专业在实践中“强起来”、让成果在更大范围“用起来”,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浙江智慧和力量。

在发布会的重要环节,戴海斌主任、陈婉珍主任委员与相关专家共同启动了标准发布仪式,推动《医疗机构抗凝药学门诊服务规范》团体标准全面实施应用。

抗凝联盟会议新闻稿955.png

陈婉珍主任委员代表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为《医疗机构抗凝药学门诊服务规范》团体标准第一起草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第一起草人戴海斌主任颁发证书。

 

陈婉珍主任委员和戴海斌主任共同为参与标准研制的团队成员颁发了起草人证书。

专题报告环节:分享抗凝药学实践与创新成果

专题报告环节由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黄萍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许东航教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王日相教授主持。

首先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戴海斌教授作《浙江省抗凝药学管理联盟发展报告》,他回顾了浙江省抗凝药学管理联盟成立以来所做的工作与成效,联盟成员单位从初期16家逐步扩展至111家,覆盖杭州、宁波、金华等省内主要地区,形成“核心医院引领、基层医院协同”的服务网络,编制了《医疗机构抗凝药学门诊服务规范》团体标准,开展了个体化全程化抗凝药学服务及泛血管药学特色服务,未来将从加强联盟单位间学术交流,推进抗凝信息化系统建设,及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等,多方面推动抗凝药学的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顾智淳教授作《社区慢病药物治疗管理与科学研究》报告,顾教授聚焦社区抗凝管理痛点,分享上海地区实践经验与科研思路,他指出当前二三级医院资源集中于急性诊疗,房颤、卒中后康复等患者的长期抗凝需求多转向社区,但社区存在药师能力不足、药物配备不全、服务流程不规范等问题,导致抗凝管理同质化程度低。通过构建“社区试点到成熟后辐射推广”的协作网络,提供标准化服务手册与信息化工具,开发“房颤患者社区共享决策系统”,基于本土数据测算患者血栓/出血风险,可视化呈现不同抗凝方案的获益差异,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最后,顾教授建议重视社区数据积累,可结合移动监测设备开展真实世界研究,探索适合社区的抗凝管理路径,同时加强社区药师培训,提升其专业服务能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朱永斌教授分享了《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实践与思考》,朱教授讲述了VTE防治的重要性,并结合浙大二院实践包括建立“一把手牵头”的管理架构、组建多学科专家组、优化VTE管理流程等,深入剖析院内静脉血栓栓塞防治体系建设要点与药师核心作用。

 

绍兴市人民医院唐志华教授分享了《精准抗凝与出血风险管理》,唐教授从药学管理视角,讲述了如何合理选择抗凝药物,如何对出血风险进行评估和分层,以及如何对抗凝出血进行处理,深入解析了精准抗凝与出血风险管控的核心策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主管药师杨文君围绕《医疗机构抗凝药学门诊服务规范》团体标准,从标准制定的背景、标准的核心内容、实施要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

专题讨论环节:聚焦核心议题  共商协作路径

讨论环节由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陈瑞杰教授、浙江省台州医院蒋正立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徐慧敏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围绕抗凝药物管理中药师服务模式与作用、抗凝药学管理联盟基地如何协作开展抗凝临床研究两个主题展开讨论。

浙江省人民医院严洁萍教授建议药师深入临床科室,与医生联合开展“抗凝联合门诊”,提升患者认可度,联盟协作研究可从“抗凝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基础课题入手,降低基层医院参与门槛。金华市中心医院何依玲建议可通过“上级医院带教+远程会诊”提升服务能力,通过联盟搭建区域数据共享平台推动联盟研究的实施。衢州市人民医院郑宏亮建议药师可利用AI技术筛选抗凝高危患者,主动开展用药干预,联盟协作研究需明确分工,提供科研培训促进多中心研究的实施。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陈毅芳建议联盟争取政府政策支持,推动社区抗凝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金澄滔建议联盟可通过“药学门诊+互联网随访”模式,为抗凝患者提供全周期服务,聚焦特殊人群,联合多中心积累数据。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周鹏建议将中医药纳入抗凝管理研究,推动抗凝药师转型外科专科药师。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叶家兴建议联盟“以大带小”,核心医院牵头多中心研究,同时争取医院支持,将科研成果纳入药师职称评审指标,提升参与积极性。台州市立医院王金明建议基层医院从基础服务入手,再逐步规范,协作研究可从回顾性研究开始再过渡到前瞻性研究,降低实施难度。

义乌中心医院叶英响建议联盟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抗凝药物基因检测服务,聚焦社区抗凝管理效果评价,验证标准的实践价值。嘉兴市第一医院王亚华建议联盟完善转诊机制,明确转诊指征与流程,开展“抗凝药学服务成本-效果分析”,为医保付费政策调整提供依据,推动药学服务收费落地。宁波市杭州湾医院陈磊建议联盟内核心医院与基层医院建立“托管式”合作,通过专家下沉、远程指导提升基层能力,针对“AI在抗凝剂量推荐中的应用”开展多中心验证,提升服务精准性。宁波市第六医院金建峰建议联盟针对外科专科制定专项抗凝指南,聚焦“骨科围手术期抗凝管理”,探索不同手术类型的最佳抗凝方案,降低VTE发生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徐慧敏教授在会议总结中指出,未来联盟需以《医疗机构抗凝药学门诊服务规范》为抓手,推动标准落地实施;加强成员单位协作,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与学术交流;重视药师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提升抗凝药学服务质量;持续完善抗凝管理体系,为患者提供更精准、高效的服务,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责任编辑:许奉彦
本文为医师报/医师网经作者同意转载文章,任何机构和个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