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饮食指南没有为胆固醇正名
这段时间,胆固醇有点“火”。
起因是美国发布的新版健康饮食建议。这个建议提出,不再限制美国人的胆固醇摄入量。而在2010年美国公布的上一版膳食指南中,建议胆固醇日摄入量应在300 mg以内。
一时间,网络上的批评与指责铺天盖地。听听这些标题:“胆固醇的冤假错案”、“胆固醇的冤屈血泪史”、“胆固醇的弥天大谎”、“为胆固醇正名,蛋黄该吃就吃”、“含冤38年!血管内的胆固醇真不是吃出来的”…,一场媒体的狂欢。
看到美国饮食指南不再限制胆固醇的摄入,有些人心想,这下我们可以大吃大喝了吧。
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原因
虽然胆固醇遍布全身,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一百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罪魁,是导致冠心病和中风的危险因素。
1910年,德国化学家温道斯发现,人体动脉壁粥样斑块内有大量胆固醇沉积,其胆固醇含量是正常动脉壁的20~26倍,他就推测,是血中胆固醇水平的异常升高促发了动脉粥样硬化。
3年后,俄罗斯学者给兔子大量喂养高胆固醇饮食,可以在短期内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大幅度降低血胆固醇水平可以逆转斑块。
但他们获得更多的不是掌声,而是嘲讽。
随后 40 年,反对胆固醇学说的声音一直很响。多数医生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伴随衰老的退化性疾病,“我们没有什么可做的,也不需要做什么”是主流思想。
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脏病态势愈演愈烈,引起社会担忧。那时人们通常认为,心脏病发病的原因是人体衰老。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生理学家Ancel Keys却不这么认为。
他在1958~1968年组织了一项7国研究,观察了10年万名中年男性,证实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随着胆固醇水平的增高而增高。研究表明,总胆固醇水平增加1%,冠心病危险性增加2%~3%。
而真正打消疑虑的是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肝脏胆固醇的生物合成降低血胆固醇水平,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死亡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并维持 5 年,就可降低心血管病死亡达30%~40%。
他汀类药物的一系列临床试验的发表,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使胆固醇怀疑论者改变了观念。
如今,胆固醇学说已经深入人心。大量的证据显示,血液中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图1)。
根据这一理论,欧美国家大力开展围绕着胆固醇的心血管防治行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比如,芬兰人群心血管死亡率下降,胆固醇下降的功劳占59%,而整个心血管病的治疗才占到24%;冰岛的人群胆固醇下降使心血管死亡率降低了32%;瑞典的人群胆固醇下降使心血管死亡率降低了39%;美国的人群胆固醇下降使心血管死亡率降低了24%。
我国的情况也说明了胆固醇的危害。北京在1984-1999年,因冠心病而死亡的男性增加了50%,女性增加了27%,而其间胆固醇增幅达24%,仅这一个因素就能解释77%的人群因冠心病死亡。
饮食中胆固醇与血液中的胆固醇相关性不明确
我们所取得的证据一致表明,血液中的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是确凿的。但饮食中的胆固醇和血液中的胆固醇不同。
胆固醇主要靠人体自身的合成,约占80%,食物中的胆固醇是次要补充,占20%左右。胆固醇的吸收率只有30%,随着食物胆固醇含量的增加,吸收率还要下降。
这次美国指南指出,饮食胆固醇和心脏病之间没有明确相关性,因此取消了限制,但该指南没有否认血中胆固醇和心血管病的关系。
饮食胆固醇和心脏病之间的相关性差,并非是新观点,在2000出版的《营养学—概念与争论》一书中,作者就指出,也许食物中的胆固醇对血液中的胆固醇影响并非那么严重,但多数食物中的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比食物中的胆固醇对血液中的胆固醇影响更大。
“一个有效避免血液中胆固醇的方法是减少食物中的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的摄入。”作者指出。
而关于脂肪的摄入,新发布的美国饮食指南是这么说的,美国膳食指南咨询委员会和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院(AHA/ACC)一致认为,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可以降低人群中的心血管病风险。
美国指南称,将饮食中饱和脂肪的摄入量从供热量的14%降至5%~6%,可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美国的饮食的建议是多吃水果、蔬菜、粗粮、低脂或脱脂奶制品、海产品、豆类和坚果,少吃红肉、加工肉类、糖和细粮。其中的红肉和加工肉类中含的饱和脂肪较多。
美指南建议减少饱和脂肪降低胆固醇
以往指南推荐通过从饮食中限制胆固醇摄入以减少血液胆固醇水平,这是有局限性的,新指南的推荐是对胆固醇吸收认识上的一次矫正,因为要了解不同饮食中的胆固醇含量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更新版的指南增加了健康饮食调整的可行性。
根据以上的阐述,饮食中胆固醇和血液中胆固醇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新指南虽然不限制饮食中胆固醇,但与美国心脏学会一致,强调通过限制饱和脂肪,达到降低胆固醇的目的。
无论是美国饮食指南,还是美国心脏学会,均推荐饱和脂肪的摄入量从供热量的14%降至5%~6%,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这实际上的目的是,通过进一步降低饱和脂肪的摄入的方法,而非降低食物中胆固醇,以降低血胆固醇水平。
预防心血管病是人与欲望的斗争
无论是限制胆固醇,还是限制饱和脂肪,实际上限制的都是吃。饮食争议的根本还是人的欲望。
人类天生喜欢高脂食物,由于科技进步,脂肪越来越便宜,更容易获得,人喜欢含大量脂肪的食物。脂肪有诱人的香味和味道。
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脂肪也是也担当着美誉,脂肪是高效的能量来源:1克脂肪所含的能量是糖类的2倍。在以前衣不蔽体、食不饱腹的情况下,一个猎人、战士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来长途跋涉或战斗,或在严寒的气候下才能生存。
脂肪还能让我们有饱腹感,这是一种吃饱喝足的享受。因为对脂肪的渴望,人类的机体甚至演化出一种才能:在进食期间,脂肪的摄入并不发出甚至发出了很弱的吃饱了的信号,所以高脂饮食容易过多的被摄入。
所以人类也就进食了越来越多的脂肪。在全球范围内,脂肪的消耗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美国最高时达到了43%。我国也是这样,1982年,城市居民脂肪供能百分比为25%,到了2002年,达到了35.4%,农村从14.3%达到了27.7%。当然,这一段时间,血胆固醇水平也就快速升高,与之相伴的是,冠心病发病大幅增加。
过度的高脂肪摄入,导致了疾病的流行。首先是肥胖,过多的脂肪摄入造成了体重增加,因为食物中的脂肪在人体内的储存效率惊人,只需要消耗少量能量。紧接着就是心血管病和癌症的大幅增加。
因此,我们说限制胆固醇或者脂肪的摄入,实际上是限制了我们的欲望,这也是心血管预防的难点。
关于脂肪、胆固醇和心血管病的争论还将继续。但就像吸烟一样,明明知道我们人类在后天养成的恶习,明明知道吸烟的后果,尽管全世界还在乐此不疲的研究吸烟的坏处,且成果颇丰,但吸烟仍然难以灭绝。
这其中,难以解决的依然是人性和利益的问题。成瘾者难戒断,获利者装聋作哑。饮食的问题也何尝不是如此呢?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
08-282023
参选世界旅游小姐——叶子瑞:不仅为乐山旅游代言,也为精神卫生事业代言
-
08-242023
“纸短情长”架起医患沟通的桥梁
-
08-242023
如“七”而遇,怦然心动
-
08-172023
华西宜宾医院援外医疗队员紧急救治晕厥乘客
-
逆行有情 星夜驰援 寒冬战“疫”护民安
2022-02-22 -
携手抗疫 感谢有您|郫都区人民医院党委向疫情防控支援单位表示感谢
2021-12-06 -
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021-12-06 -
爱心暖人心 寒冬送温暖 ——乐山市残联在市精卫中心举行“暖冬行动”御寒物品捐赠仪式
2021-12-06 -
八旬老太“赖”在医院不走,竟是因为……
2021-12-06
-
逆行有情 星夜驰援 寒冬战“疫”护民安
2022-02-22 -
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021-12-06 -
医法专家解析“医闹入刑”
2015-09-03 -
携手抗疫 感谢有您|郫都区人民医院党委向疫情防控支援单位表示感谢
2021-12-06 -
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被评为三级甲等妇幼保健医院!
2021-03-16 -
体检被寄厚望 医生水平决定体检质量
2015-07-23 -
延迟退休 将这样影响医生
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