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 中国医师协会唯一报纸 —

重点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重点关注/详情

超越协和的“协和精神”

时间:2018-04-26 15:15:17来源:未知作者: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级外科学临床型研究生 孔祥溢

我的硕士导师是神经外科的杨义教授,博士导师是王任直教授。两位老师从20世纪80年代初即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已是三四十年光景了。从青年研究生,成长为国际知名专家,他们亲历了协和医院以及神经外科三十余年的发展和变迁。他们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行医这么多年,最不能忘却的是协和教会给他们的行医信念——业精仁爱。我深受感召,体悟万千,作此篇以自我鞭策。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协和之道,追求的是业务精湛。协和的名声和耀眼光芒,源于从这里走出的一连串医术精湛、可以让同行和老百姓记住的名字:黄家驷、张孝骞、林巧稚、诸福棠、吴英恺、曾宪九、吴阶平……

这些协和医学大家的相继涌现,曾经照亮了20世纪中国医学的大半个天空。协和的老院长董炳琨对协和的发展与管理有过深刻思考及工作体会,在他看来,这些协和“医圣”们倡导的“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严(严肃态度,严格要求,严密方法)”是得以成就协和的最根本因素,因为“三基三严”道出了医学工作的根本法则。

协和的住院医师培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通向医学大师的必由之路”,迄今被医界奉为经典,就在于突出强调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有机结合,以“三基三严”为法则,以踏实、勤奋为作风,在临床实践中打造精湛的技艺。

协和的“仁爱”首先表现在敬畏生命,这是医德的底线,是医生的第一品格。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只有懂得敬畏生命,才可能有大慈恻隐之心,才愿普救含灵之苦。

其次,表现为善待患者、勇于担当、无愧于心。老百姓求医看病,除了希望解除生理上的疾痛,更希望得到医生的情感关怀。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真诚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就足以令人感动。

协和的“仁爱”注重医生的人文修养。不仅是针对患者,也体现在善待同事、合作者,各级医生、护士、麻醉师。单枪匹马是完不成一台手术的;抢救危重病人时,也离不开多专业、多科室,以致多单位的协调合作。

手术台上,医者应该沉着应对、镇定自若、稳如泰山;而呵斥或埋怨助手和护士、摔扔器械、唉声叹气不会是一个高明的大夫,也肯定出不了高质量的手术。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具有普世一致性的行业就是医疗,无论走到哪里,医疗所遵循的规矩相同,所怀抱的志向相同,所追求的目标也相同。医患之间、为医同道之间当同舟共济,“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衒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

风雨韶华近百年,协和的名声在中国几乎老少妇孺皆知,外界对每一个协和医生的期望值也很高,我们的一言一行,在别人眼中都代表了协和形象。“协和”这两个字形成的金字招牌已无法估价,其意义早已超越协和本身。

在这个品牌背后,蕴含着关于无限生机的想象、救死扶伤和悬壶济世的民间传说、曾经的医学大家的丰功伟绩,它们使得“协和”成为吸引患者的圣殿。而大多数在协和工作的人,因为希望自己不给这两个字抹黑而自律、 勤奋,他们拒绝平庸、拒绝二流、拒绝偷懒;他们深受前辈们大医精诚的感染,恪守医德,并言传身教于后辈,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气质与精神追求。这亦恰是 “协和现象”。

我的两位导师行医三四十年,教育我要常思索为医之风,协和之道。



微信图片_20170913132016.jpg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