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重点关注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重点关注/详情

齐鲁医院领衔主编 《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发布

时间:2023-04-26 13:04:30来源:医师报作者:医师报


“我国心脏骤停总体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心脏骤停发病高峰在上午6时至9时,其中男性患者占比超七成。”4月20日,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主办的《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以下称报告)新书研讨会暨首发仪式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我国首部关于心脏骤停流行病学特征及救治现状的科学报告

会议现场

报告四大亮点吸睛

亮点一

报告首次从全局视角展示了我国心脏骤停及心肺复苏领域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病因、治疗、预防及教育培训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充分反映了我国心脏骤停防治工作多年来做出的大量努力与进步以及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

亮点二

报告首次对我国心脏骤停流行病学及救治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呈现当前发展趋势,实现了心脏骤停发病与救治评估指标从局部向全国、从离散向规范的重要转变。

亮点三

报告首次系统梳理分析了心脏骤停救治生存链中各个环节在我国的实施现状及阶段性成果,进一步指出了未来值得努力的主要方向,也揭示了未来更高效地开展公众复苏培训、急救资源合理布局等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和可能的应对策略

亮点四

报告针对心脏骤停及心肺复苏领域的名词和定义,提供规范化的中文术语及解释,为我国各地今后开展标准化心脏骤停调查及救治质量持续改进、国内各地区不同时期及各地区之间乃至国内外数据具有可比性提供了关键支撑。

全面梳理心脏骤停流行病学特征及救治现状

心脏骤停由于其高致死致残率,是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心脏骤停总体发病率为97.1/10万,较10年前有上升趋势,公众实施心肺复苏比例为17.0%,较十年前明显提高;公众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率不足0.1%,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调查发现,我国心脏骤停患者男性占70.9%。

报告共同主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陈玉国指出,过去我国心脏骤停总体发病和救治情况不够明确。《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对中国人群心脏骤停流行病学特征及救治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并给出有针对性的意见。

陈玉国院长

报告共同主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徐峰介绍,目前我国公众实施心肺复苏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进一步提高,培训普及也逐渐改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众“不敢救”“不会救”的问题。另外,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数量在部分城市迅速增加,多个地区已推出网上一键可查的“AED地图”,能即时显示AED位置和状态。不过大部分城市的救护员持证率及公益培训普及率未见有明确报道,AED布局情况尚缺乏官方介绍,仍需进一步完善调查数据、摸清现状并做出针对性改进。

徐峰副院长

据了解,《报告》的数据覆盖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及西北7大地理区域共70多个网点的院前-院内心脏骤停监测网络。

为心脏骤停防治提供数据支撑

在国际上,关于心脏骤停和现代心肺复苏的研究已有60余年的历史,且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难点。近年来,我国也陆续开展了一些地区性心脏骤停相关调查,但均局限于个别城市或特定范围,缺乏持续性、系统性和标准化。

在此背景下,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牵头组织我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相关领域专家,参照心脏骤停调查国际标准做法—Utstein模式,系统梳理了既往几十年来关于我国人群心脏骤停方面数据,经过严格筛选和评估,汇总质量较高的数据信息,历时两年余撰写了《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

报告分为心脏骤停的流行特征、救治现状、危险因素、病因、筛查与预防、公众教育与医护培训六个篇章,系统地梳理和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心脏骤停的发病、救治及预防的实际情况。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30%”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心脏骤停是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的重要原因,该报告将为今后各地开展心脏骤停标准化救治、合理布局急救资源、开展公众复苏培训提供数据支撑。


责任编辑:许奉彦
本文为医师报原创文章,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DAYI2006;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本报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