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会议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会议/会议报道/详情

专委会报告|眼整形眼眶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范先群:内镜及计算机导航等新技术促发展

时间:2018-06-28 12:27:30来源:未知作者:范先群 阅读: 96978

blob.png

眼眶病是一类严重影响视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疑难疾病,主要包括眼眶肿瘤、炎症、眼眶内分泌性疾病、眼眶外伤、各种眼眶骨折等。临床治疗主要依靠手术方法,但由于眼眶解剖结构复杂、眶内结构和组织重要,以及颅颌面与眼眶毗邻沟通,致使眼眶手术空间狭小、暴露困难、操作复杂、并发症多。而且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增强,医师在追求眼眶生理功能恢复的同时也应兼顾美观的需求,故而眼眶病的治疗多与眼整形密切相关。

2015年在合肥召开的第九届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年会上,成立了以范先群教授为主委,肖利华教授、李冬梅教授、孙丰源教授和叶娟教授为副主委,委员共计40名的第一届眼整形眼眶病专业委员会,翻开了中国眼科医师眼整形眼眶病专业的新篇章。

眼整形眼眶病专业委员会秉承中国医师协会的宗旨——服务、协调、自律、维权、监督、管理。按照上级机关的要求,积极开展工作,促进职业发展。自2015年眼整形眼眶病专业委员会成立至今,每年投稿、注册参会人数逐年递增,2015年50人次,2016年120人次,2017年218人次。眼整形眼眶病专业委员会的影响力也显著提高,每年医师年会邀请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就临床诊疗规范、执业医师培训、展开学术交流,已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眼眶爆裂性骨折诊疗专家共识”和“眼睑皮脂腺癌诊疗专家共识”。同时,连续两届医师年会举办了2场辩论会,围绕先天性上睑下垂的诊治,深入讨论上睑下垂的手术原则、手术时机并发症的处理等,初步达成共识,即将发表“先天性上睑下垂的诊疗专家共识”。

此外,近几年眼整形眼眶病专业领域,新成果、新技术不断涌现,眼整形眼眶病专业委员会也积极开展宣传、普及、培训等继续教育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内镜技术和计算机导航技术。

1、内镜技术在泪道手术中的应用及发展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日渐推广应用,使得部分泪道手术能够在直视下进行,大大减少了医源性创伤,手术方式正在发生划时代的变化。

传统的泪道探通手术被内镜辅助下的泪道疏通术所替代,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假道形成,减少了创伤,是泪管阻塞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划时代进步,使泪道手术能够在直视下进行,意味着泪道治疗进入到微创手术时代2。

经皮泪囊鼻腔吻合术(DCR)自1904年Toti首创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鼻泪管阻塞性疾病的经典治疗方法,近几年该手术正逐渐被经鼻的泪囊鼻腔吻合术(EDCR)取代。手术径路从鼻内开始,减少了皮肤疤痕;同时不穿越眼轮匝肌,不损伤泪液的泵功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医生采用。针对复发性泪囊炎或吻合后再阻塞的病例,泪道内镜在泪道内观察,可以在不切开皮肤的情况下了解吻合部位的内部阻塞情况,通过鼻内镜观察吻合口鼻侧阻塞情况,可以在不损伤皮肤和正常吻合部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内镜优势解决临床难题。

泪道旁路手术被公认为解决严重泪道外伤和先天性无泪道、泪道发育不全、或泪小点、泪小管缺失患者溢泪症状的最后选择。在内镜应用前,术者不能确定义管在鼻内的位置;且无法处理术后发生炎性肉芽增生堵塞义管的并发症,往往以手术失败而告终。鼻内镜下可以确切定位泪道义管在鼻内位置,辅助处理术后并发症,挽救頻于放弃的病例。

泪道阻塞后植入泪道支撑管越来越受到眼科医生的青睐,但泪道义管滞留在泪道内,一方面妨碍了泪液的引流,同时刺激泪道粘膜上皮可能激起组织的排异反应。因此泪道义管的放置时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只有通过泪道内镜的观察才可以判定泪道粘膜损伤和修复情况,为义管撤除时间提供科学依据。

2、导航技术在眼眶外伤和眼眶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和进展

导航技术利用CT、MRI等图像资料,配合计算机强大的图像分析处理能力及空间定位技术,精确定位和指导手术医生完成高精度要求的手术。1986 年,美国的Roberts等5率先将导航手术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此后,该技术向着无框架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并在神经外科、骨科、口腔颌面外科等学科中被推广和使用。

2.1 眼眶外伤是导航手术技术最先涉及的疾病

眼眶骨折,尤其是复合性眼眶骨折,眶缘和眶壁都需要修复重建,在导航软件的辅助下,再现三维的解剖结构,进行术前设计及虚拟手术,比如镜像健侧结构,切割、旋转、移动骨块,设计修复材料的大小形状,手术入路的拟定等,实现术前的精确设计6。术中,导航系统通过识别动态参考架及示踪器械,并在实时显示眼眶的立体三维结构,包括重要的神经血管,以及手术器械与手术区域的立体空间关系,从而监控整个手术的进展7。手术医师可按照术前的设计,在导航系统的辅助下,开展手术。在眼眶复合性骨折修复手术的计算机辅助导航手术过程中8 9,眶缘骨折复位完成后,医师可应用导航探针立即观察骨折复位的效果,并且与术前设计做比较,判断是否达到了满意的结果,从而避免了传统手术仅靠双眼双手产生的误差10。

经鼻视神经管减压可明显减小患者的手术创伤,但是,管内段的视神经位置特殊,上方紧邻前颅底,下方伴行颈内动脉,手术风险大11,利用手术导航技术,术前标识重要组织,术中,导航系统对手术范围实施监控12,有效避免损伤重要组织结构。

2.2 导航技术在肿瘤治疗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

2.2.1 内窥镜辅助导航引导下的眶尖肿瘤的精确定位:眶尖区重要结构多,空间小,在眶尖区盲目探查后失明及出血的风险大。我院在国内首次探索应用内窥镜结合导航引导,不仅能够进行手术过程中眶尖肿瘤的精确定位,为肿瘤完整摘除创造条件,同时避免术中盲目触碰眶尖视神经血管束,降低视力损害。术中利用导航系统记录的数据,用于术后的分析,结合术前规划和术后的影像学资料,可以对手术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使手术更快速、更精确、更安全。

2.2.2导航引导下对肿瘤侵犯眶骨的精准治疗:由于肿瘤好侵犯正常骨组织,眶区组织严重受损,往往造成患侧眶腔扩大,常需反复多次手术,整复难度大,疗效差;采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可以精确计算患者患眼眼眶的预期三维眶腔容积,虚拟计算截骨点,进行眼眶截骨重建,导航下精确回纳膨出脑组织,疗效满意。

2.2.3眼眶恶性肿瘤超选择介入化疗:眼恶性肿瘤可导致失明和眼球缺失,甚至引起患者死亡,危害巨大。如何在不影响生存率的情况下提高眼球保存率,进而保持一定的视力?针对这一难题,我院开展了一系列临床试验:眼眶恶性肿瘤超选择介入化疗,即多学科交叉模式,将化疗方案超选择性作用于眼动脉分支,视网膜中央动脉,或是泪腺动脉,从而靶向性局部化疗,在彻底清除肿瘤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患者的面部外形和功能,提高了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通过前期的临床研究,获得了符合循证医学的临床证据,完善了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效果,为进一步制定规范的治疗指南提供了第一手科学的资料。

最后,衷心感谢医师总会和眼科医师分会的各位领导,对眼整形眼眶病专业委员会工作的大力支持。在医师协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将一如既往,团结一心、砥砺前行,为中国眼整形眼眶病事业添砖加瓦。 

此致

   敬礼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