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人物/详情

杨冬梓:能够创造奇迹是一种恩典

时间:2018-08-02 12:41:00来源:未知作者:张亮 阅读: 100303

本期嘉宾: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主任  杨冬梓

采访者:医师报记者 张亮

blob.png

孩童时期,父亲就告诉她,她的姓和名里都有“木”字,就是希望无论什么时候,她的人生都像树干一般笔直、向上。怀着父亲的教诲,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主任杨冬梓教授成为了中国最古老的西医院的妇产科学科带头人,十余年专注研究多囊卵巢综合症及女性生殖力保存,发表的50多篇SCI论文中,数篇被国际顶级学术指南多次引用。

于研究,她不懈努力;于患者,她传递正能量。她的生命起伏线早已埋在她的姓名里:生命自有方向,只管去行。

一颗种子 生了根 发了芽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值得为其奋斗一生的事业。

“我儿时体弱多病,觉得医护人员特别高尚,以后也要当医生”,这个念头后,一颗种子在杨冬梓心里生了根,发了芽。经历过匮乏年代,立志成为良医的她求知若渴。“1977年,终于盼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一下子给我带来了希望。我通宵达旦地看书、做题。”知青岁月给杨冬梓留下了深厚的精神财富,恢复高考又让她抓住了时代的机遇。这一段青葱岁月,带给她的不仅仅只有回忆,更有从艰苦中磨砺出的坚韧执着的优秀品质。

“充实自己,未来才能走得更好、更远。”杨冬梓相信,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最重要。几十年如一日的行医经历,让杨冬梓这样感慨道:“作为医生,就要用全部心思帮患者解决问题,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拿出最完善的治疗方案,不辜负患者的信任。”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对于杨冬梓来说,她更向往去手术科室,为患者“立竿见影”地解除病痛。而当她跟着时任妇产科主任邝健全教授查房时,邝健全教授的一句语重心长的教导——“生殖、内分泌还有很多未解的谜,我们这代人不能解决,要看你们下一代了”,仿佛给她打开了一扇“窗户”,燃起了对生殖内分泌的兴趣。在妇产科实习的时间里,杨冬梓不遗余力地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主动、积极参加各种诊疗操作,观察病情。对这位表现出色的学生,孙逸仙纪念医院(即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中山二院)妇产科青睐有加,1982年杨冬梓毕业时,中山二院妇产科点名要求她留院工作,双方“一拍即合”。至此,她正式成为中山二院的一名妇产科医生。

从一名住院医师起步,杨冬梓在短短几年里完成了自己的“升级”:科室副主任、科室主任、主任医师……

走得太快,不免觉得心慌,幸好,这时的杨冬梓没有迷失,“充实自己,未来才能走得更好、更远。”翻开杨冬梓的履历,我们很难不被她旺盛的学习动力所惊讶:1990年,研究生毕业获中山医科大学妇科内分泌学博士学位;1996年,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生殖中心进修;2000~2001年,作为国内唯一持有Hubert Humphrey年度全额奖学金的医学工作者远赴美国Emory大学妇产科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修。

立志成为良医的初心,让她坚守着内心深处那份对职业的热爱,对病患的体恤,支撑着她在追梦医学路上的无悔前行。

良医是科学与人文的纽带

无论学术成就,还是患者口碑,杨冬梓在旁人眼中都是不折不扣的“名医”。

但在杨冬梓的心里,“名医”却像是一种局限。“其实一用‘名医’这个名字套到身上,其实,对我是一种束缚,我可能觉得没那么自在了!”杨冬梓解释说,“名医”不等于“良医”。“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是中国古代对医生的最高褒奖。我更愿意当一名良医。

而当年父亲的教导给了杨冬梓始终向上的力量,她下意识地避开那些充满负能量的人和事,让自己总是随时随刻充满正能量。不仅自己如此,她更积极地开导、影响患者也如此。“我常对我的患者说,保持好心态,不要那么焦虑,成功率也许会提高。”杨冬梓总是积极地开导、影响求诊的女性。

“其实患者内心特别渴望理解,医生要懂得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体会她的心情,帮她解开心结,坚持正面、乐观地看待人和事”。她在她的微信公众号里发布了她的原创文章——“杨冬梓教授与你聊聊不孕症的心因”。诊疗中,她与患者沟通时,也常常说“我理解你的心情”。很多患者在她的开导下缓解焦虑,自然妊娠。

成为良医,就要时时刻刻将人文关怀注入到诊疗过程中。杨冬梓时常告诫学生:“之所以把临床医学称作‘临床’,就是要在患者旁边关护和照顾。不论多大牌的医生,再忙都要抽出时间照顾自己的患者。如果不能给予患者以人性的温暖,而是视患者为等待修理的机器,那么,即使有再丰富的医学知识,也不是真正的良医。”

解决患者痛苦才是医生的根本

“用心把握临床中的点点滴滴,留心探究那些问题的答案,才是‘知其所以然’的良医。”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生殖内分泌中的一个常见病,由于影响患者终生且表现的异质性高、在诊治方面存在很多难题和争议,这也一直是杨冬梓的兴趣所在。2003年,欧洲生殖医学协会和美国生殖医学协会联合发表了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的“鹿特丹标准”,此时,正值她留学归来,于是,她借此契机将其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

得益于中山二院深厚的内分泌基础背景和进修所得的临床研究方法,杨冬梓和团队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列研究,其间,有幸获得著名内分泌前辈傅祖植教授等的指点和支持,研究结果在国内外一系列论著、专著予以发表。近年来,她陆续获得教育部、广东省等各级科技成果奖。

生殖中心是个神奇的地方,它比其他科室有更多机会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奇妙。这一点,杨冬梓深信不疑,她说:“一开始,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卵子、精子,看到它们结合,然后形成最早的受精卵以致胚胎,1个细胞,2个细胞,4个细胞,8个细胞,看着一个生命慢慢成型,最后诞生。”曾经,一位化疗后卵巢早衰患者在多家医院被定论为无生育力,杨冬梓却利用辅助生殖技术“捕捉”到一只卵泡,获得优质胚胎。几年后,这对曾经绝望的夫妇专程抱着健康的儿子来探望杨冬梓教授,杨冬梓觉得那是最开心的时刻,能够创造奇迹是一种被赐予能力的恩典,她满怀感恩的心情细数这些专业领域登高途中的收获。

立志成为良医的初心,让她坚守着对职业的那份热爱,在长期的行医生涯中练就出高超的专业能力,体现着她的人生价值,支撑着她在追梦医学路上的无悔前行,赐予她喜乐自信的人生。

本文首发于由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医师报社共同出品的《林巧稚杯妇产科好医生》系列书籍(第六届)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