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师报

— 医师报官方网站 —

医患故事
当前位置:首页/ 人文/医患故事/详情

热情铸就精神卫生事业

时间:2017-12-28 15:10:49来源:未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陆林 阅读: 118504

“国家和社会能够认识到精神卫生问题的严峻性,能够加大政策支持程度,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事情。虽然精神科医生很辛苦,待遇也不高,但我们医院的医生,大部分都充满了热情,把精神卫生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做。”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坚信,精神卫生事业的未来充满希望。 

“跟谁住在一起?”

“最近心情怎么样?”

“父母和兄弟姐妹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二楼诊室里,陆林常以这些问题作为每一位患者问诊的开始。“我们必须体会和关心患者的痛苦,虽然这些问题大都类似,但每一位患者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一个患者的病情都是独特的。”就这样,每一位患者必问一遍,陆林不厌其烦。

在门诊,陆林经常会遇到睡眠障碍患者,晚上一上床就开始想事,就睡不着。陆林首先帮患者进行行为矫正——上床10分钟内没睡着,就要离开床,并且严格禁止在床上看书、看手机、看电视、打电话;同时,要求患者写睡眠日记,记录睡眠时间。

陆林认为,睡眠认知行为治疗可以通过各种刺激来予以控制,使患者打破上床不睡的条件反射,建立上床就能睡得着的条件反射。数据显示,经过2个月、5个疗程的认知行为治疗,约60%的失眠患者不用吃药就能治愈。

据统计,全球睡眠障碍的发病率约为9%~15%,在我国,逾1/4的人群存在睡眠问题。2014年3月19日,北大六院睡眠医学科成立,陆林成为学科带头人。他建立了多学科交叉的睡眠医学中心,系统优化了睡眠相关疾病的诊疗手段,并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科技部973项目《睡眠脑功能及其机制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人类睡眠期间治疗负性情绪反应的新方法。

他说,“精神科拯救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单纯某个疾病。比如,患者觉得鼻子不通气,医生就给患者做手术,而患者在术后却感觉更痛苦,甚至找医生拼命。我想,关键是手术前应该评估一下患者的精神状态,判断他是否适合做手术,了解他的痛苦究竟是来自鼻子还是来自精神。不把患者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单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永远无法解决患者的痛苦。”

一路走来,陆林在精神卫生领域越钻越深,也对自己的事业愈发热爱。

(整理自“文化与健康”)


责任编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推荐